本書的基本描述結構是,山水畫在五代之前沒有真正形成,對自然完美解釋停留在心靈與文字——那是「心靈山水」的漫長時期;五及及北宋初期,畫家對自然的表現采取了盡可能接近視覺真實的手法,他們相信無論是自然或者是自然的神韻是可以被摹寫的。畫家非凡的能力使繪畫中出現了「圖真」的「真實山水」;可是由於涉及自然的「圖真」觀點沒有得到方法的支持,繪畫材料的傳統以及材料後面的知識系統完全不能將畫家引向觀察自然的物理面貌,畫家們將古人對自然的看法和表現視為必須遵循的教條,與此同時,整個時代的知識系統從外向轉為內向,沒有任何思想誘導畫家對物理世界的經驗認識。於是,他們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表現自然的筆墨程式,尤其是那些在宮延或者權貴環境中生活的畫家對自然的看法受權力者和體制的影響,頌揚與美化也產生教條化的自然觀,導致了「程式山水」的產生;另一方面,儒道釋思想難以剝離的融合,在政治的擠壓下,畫家的思想與感覺不斷地被引向內心,修養、品德以及至高精神境界的實現需要拋棄「形」的物質表歷,繪畫是否表現「象」之外「意」成為品位、身份、教養等級的依據,文人士大夫因控制了經典思想的解釋權而自信為品評繪畫水平的權威,「寫意山水」的實踐和觀念在畫家面對自然的同時悠然自生並且逐漸形成標准的中國畫形制,進而深深影響到數代山水繪畫的歷史——以後,中國傳統山水畫就在兩宋畫家確定的精神內容、風格與筆墨形制基礎上發生變化,直至那些筆墨形制的完善與最終衰微。這正是任何一位讀者在閱讀元明清山水畫之前必須事先了解的前提,當然無疑也是研究者指明中國山水畫不同於西方風景畫的關鍵特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