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般情況而言,研究音樂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或研究作為物理現象的音樂形式的構成,或研究作為精神現象的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也可以說前者是研究作為客體的音樂本身,後者是研究實現音樂客體的主體——人。音樂創造活動中的這兩個方面無疑應該是統一的,但是,盡管人們一般並不否定這種正確認識,卻在實際研究過程中由於面臨難以克服的困難,而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背離了這一主張。
理論研究中總是出現這樣兩種極不協調的傾向:要麽對音樂創造的主體深入議論,這主要是通過對有關作曲家的傳記、書信往來、言論以及社會背景的分析來進行;要麽對音樂構成的形式細節刻意求證,這主要是通過樂譜,對音樂形式進行技術性分析來完成。上面兩種傾向的必然後果是,創造音樂的主體與創造結音樂客體的分離。當人們對作曲家,對音樂作品的社會背景進行研究時,常常由於沒有得到音樂本體充分的支持而無法實證,音樂學成為離開具體音樂的議論;在另一方面,音樂形式的研究卻又往往沒有賦予音樂本身以應有的精神內涵,音樂變成了仿佛與人和社會無關的從天而降的自律體。
本書從梳理西方音樂形式發展的內在沖突入手,把形式視為精神的物化,探討形式語言背後西方音樂觀念的沖突及其歷史發展。全書共分為八章,重點講述了對立的觀念、早期音樂的沖突、雙極結構的演進、特征和實質、雙極結構與時代精神、兩種理性的沖突、不協和音的解放以及抽象音樂的觀念。本書作為西方音樂的理論性書籍,也同樣適合一般讀者閱讀。
目錄
引 論
第一章對立的觀念
第一節 兩種樂音觀念
一、風格意義上的復調
二、技術意義上的復調
三、觀念意義上的復調
四、歷史的概括
第二節 兩種結構觀念
一、結構與非結構描述
二、三種結構形態
第三節 抽象性音樂與表情性音樂
一、抽象性音樂的兩種極端形式
二、表情性音樂的實質
三、調性音樂的形式特征
第一章小結
第二章早期音樂的沖突
第一節 古代音樂的觀念
第二節 「唱」與「念」的沖突
第三節 線性結構的演變
第四節 復調與和聲的沖突
第二章小結
第三章雙極結構的演進、特征和實質
第一節 從巴羅克音樂到古典主義音樂
一、雙極結構的確立標志
二、巴羅克音樂四大要素分析
三、雙極結構的特征
第二節沖突中的融合
一、風格的融合
二、雙極結構的調和實質
第三章小結
第四章雙極結構與時代精神
第一節 「第三等級」與「第三風格」
第二節 啟蒙思想與雙極結構
第三節感性理性的彌合
第四節雙極結構與「崇高」美感
一、崇高分析
二、音樂中的崇高
三、實現崇高(b-B的演化)
第四章小結
第五章兩種理性的沖突
第一節 浪漫主義音樂的理性特征
第二節 浪漫主義音樂的反理性特征
第三節 浪漫主義音樂與巴羅克音樂比較
第四節形式與內容的沖突
第五章小結
第六章不協和音的解放·
第一節 「解放」的實質
第二節 解放之路—T—D—T的解體
一、否定變音
二、「解決」的延阻
三、縱向復雜化
四、新的音階
第三節 解放之路——拆除「旋律一伴奏」
第四節 解放之路——A—B—A的分裂
一、「B」的削弱
二、「B」的解放
第六章小結
第七章抽象音樂的觀念
第一節 消除關聯
第二節 消除時間
第三節 尋求「本質」
第四節抽象音樂的理性
第七章小結
第八章 (終章)音樂的歷史與人的歷史
第一節 「行為」與「信念」的分裂
第二節 西方音樂的「局限」
第三節 西方音樂的獨特性
第四節 西方音樂的「終結」
第八章小結
主要參考書目
補言
後記
第一章對立的觀念
第一節 兩種樂音觀念
一、風格意義上的復調
二、技術意義上的復調
三、觀念意義上的復調
四、歷史的概括
第二節 兩種結構觀念
一、結構與非結構描述
二、三種結構形態
第三節 抽象性音樂與表情性音樂
一、抽象性音樂的兩種極端形式
二、表情性音樂的實質
三、調性音樂的形式特征
第一章小結
第二章早期音樂的沖突
第一節 古代音樂的觀念
第二節 「唱」與「念」的沖突
第三節 線性結構的演變
第四節 復調與和聲的沖突
第二章小結
第三章雙極結構的演進、特征和實質
第一節 從巴羅克音樂到古典主義音樂
一、雙極結構的確立標志
二、巴羅克音樂四大要素分析
三、雙極結構的特征
第二節沖突中的融合
一、風格的融合
二、雙極結構的調和實質
第三章小結
第四章雙極結構與時代精神
第一節 「第三等級」與「第三風格」
第二節 啟蒙思想與雙極結構
第三節感性理性的彌合
第四節雙極結構與「崇高」美感
一、崇高分析
二、音樂中的崇高
三、實現崇高(b-B的演化)
第四章小結
第五章兩種理性的沖突
第一節 浪漫主義音樂的理性特征
第二節 浪漫主義音樂的反理性特征
第三節 浪漫主義音樂與巴羅克音樂比較
第四節形式與內容的沖突
第五章小結
第六章不協和音的解放·
第一節 「解放」的實質
第二節 解放之路—T—D—T的解體
一、否定變音
二、「解決」的延阻
三、縱向復雜化
四、新的音階
第三節 解放之路——拆除「旋律一伴奏」
第四節 解放之路——A—B—A的分裂
一、「B」的削弱
二、「B」的解放
第六章小結
第七章抽象音樂的觀念
第一節 消除關聯
第二節 消除時間
第三節 尋求「本質」
第四節抽象音樂的理性
第七章小結
第八章 (終章)音樂的歷史與人的歷史
第一節 「行為」與「信念」的分裂
第二節 西方音樂的「局限」
第三節 西方音樂的獨特性
第四節 西方音樂的「終結」
第八章小結
主要參考書目
補言
後記
序
中國的音樂學者對西方音樂的介紹和研究,從王光祈先生1924年撰寫的《歐洲音樂進化論》算起,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了。這之後,蕭有梅、黃自等先生在這方面都曾不斷有所建樹,做了許多開拓性的工作。1949年以後,隨著音樂學術、音樂教育的發展,對西方音樂的介紹和研究逐漸深入,張洪島、錢仁康等老一代音樂學者在這個領域都做出了各自的貢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學術研究環境的寬松和改善,學術信息來源的擴展,自由探討的學術空氣的形成,這一切都為西方音樂的研究開辟了廣闊的天地,從而取得了可貴的進展。
應該承認的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我國音樂學術界對西方音樂的研究無論在廣度還是在深度上,距離現實提出的要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西方音樂的歷史研究方面,我國一向有注重社會學方法的傳統,這是一個好的傳統,但是由於人文學科理論根基不夠深厚和堅實以及在技術理論方面的修養不足,常常難以有真正有價值的突破;而對西方音樂的技術層面上的研究,由於缺乏自覺的歷史意識和深度以及人文學科背景的薄弱,而難以真正進入較高的理論層次。在我看來,這是我國西方音樂研究中的一個明顯弱點,它限制著我們在這個領域中前進的步伐,使我們難以超越自己而進入一個新的、更高的學術境界。
呈獻在讀者面前的這部著作——《西方音樂的觀念——西方音樂歷史發展中的二元沖突研究》正是嘗試從這兩個層面,即社會人文學科的層面和技術結構的層面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視角,來描述和闡釋西方音樂的歷史發展脈絡和過程。作者從宏觀的角度,對西方音樂歷史發展中所存在的二元沖突問題進行了一次認真的考察。這部著作從西方音樂形態發展的深層結構入手。力圖去揭示西方音樂內在矛盾的特性及其演進過程。作者力圖在復調與主調,理智與情感,抽象性與表情性,以及西方人觀念中的對立沖突中去描述充滿內在張力的西方音樂的歷史發展軌跡。從這個獨特的、在國內外音樂學界也許尚未有人觸及的視角對西方音樂進行了一次比較系統的歷史反思,這在西方音樂歷吏研究中還是一種新的嘗試,這種大膽的學術探討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我一向認為,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學術研究應該強調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不難看出,作者在對命題的闡釋過程中.是在努力尋找一條對音樂歷史現象的具體觀察同抽象的理論思辨相融合的途徑。雖然這只是一次嘗試,但應該說,在音樂史學方法論上這種探索是可取的,並在學術上取得了成果。
這部著作,作為一篇博士論文,它所得出的結論畢竟還只是一種學術假說。作者所邁出的這重要一步,還需要在活的音樂中得到更具體、更充實的闡釋和印證,這應該是作者今後在這個課題的繼續研究中加以進一步深化的。
真正的學術研究是寂寞的事業,它需要魯迅先生提倡的那種堅韌的精神。在當前商業大潮的沖擊下,學術面臨的處境無疑是艱難的,但它值得我們畢生去追求。一個民族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總要對人類的精神領域有所建樹。相信作者會在自己已經選擇的崎嶇道路上義無反顧,奮力攀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願用偉大詩人屈原的話與作者共勉。
應該承認的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我國音樂學術界對西方音樂的研究無論在廣度還是在深度上,距離現實提出的要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西方音樂的歷史研究方面,我國一向有注重社會學方法的傳統,這是一個好的傳統,但是由於人文學科理論根基不夠深厚和堅實以及在技術理論方面的修養不足,常常難以有真正有價值的突破;而對西方音樂的技術層面上的研究,由於缺乏自覺的歷史意識和深度以及人文學科背景的薄弱,而難以真正進入較高的理論層次。在我看來,這是我國西方音樂研究中的一個明顯弱點,它限制著我們在這個領域中前進的步伐,使我們難以超越自己而進入一個新的、更高的學術境界。
呈獻在讀者面前的這部著作——《西方音樂的觀念——西方音樂歷史發展中的二元沖突研究》正是嘗試從這兩個層面,即社會人文學科的層面和技術結構的層面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視角,來描述和闡釋西方音樂的歷史發展脈絡和過程。作者從宏觀的角度,對西方音樂歷史發展中所存在的二元沖突問題進行了一次認真的考察。這部著作從西方音樂形態發展的深層結構入手。力圖去揭示西方音樂內在矛盾的特性及其演進過程。作者力圖在復調與主調,理智與情感,抽象性與表情性,以及西方人觀念中的對立沖突中去描述充滿內在張力的西方音樂的歷史發展軌跡。從這個獨特的、在國內外音樂學界也許尚未有人觸及的視角對西方音樂進行了一次比較系統的歷史反思,這在西方音樂歷吏研究中還是一種新的嘗試,這種大膽的學術探討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我一向認為,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學術研究應該強調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不難看出,作者在對命題的闡釋過程中.是在努力尋找一條對音樂歷史現象的具體觀察同抽象的理論思辨相融合的途徑。雖然這只是一次嘗試,但應該說,在音樂史學方法論上這種探索是可取的,並在學術上取得了成果。
這部著作,作為一篇博士論文,它所得出的結論畢竟還只是一種學術假說。作者所邁出的這重要一步,還需要在活的音樂中得到更具體、更充實的闡釋和印證,這應該是作者今後在這個課題的繼續研究中加以進一步深化的。
真正的學術研究是寂寞的事業,它需要魯迅先生提倡的那種堅韌的精神。在當前商業大潮的沖擊下,學術面臨的處境無疑是艱難的,但它值得我們畢生去追求。一個民族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總要對人類的精神領域有所建樹。相信作者會在自己已經選擇的崎嶇道路上義無反顧,奮力攀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願用偉大詩人屈原的話與作者共勉。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8折$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