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括宗教的生物學基礎、宗教信仰、宗教體驗、宗教的社會化概述、個體的宗教社會化、宗教的社群行為等十章內容。
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們了解不同的心理社會學分支,關注宗教課題的當代研究成果。由於各章專業視角有較大差異,提出的問題和假設比結論更加突出。國此,本書更適合作為專著性教材。最近幾十年來,宗教現象在我國——尤其是中國西部的精神生活中占據相當的地位。而主流學術對宗教進行邊緣交叉研究的科學發展卻缺乏關注與普及,本書為這種常常容易被政治化或情緒化的本土社會心理現象提供更加廣闊也更加中肯的視點。
目錄
第一章 宗教與社會心理導言
第一節 基本術語
第二節 宗教心理的發展和當今的狀態
第三節 不同理論視野下的宗教心理
第四節 宗教與社會心理
第二章 宗教的生物學基礎
第一節 身體狀況和宗教體驗
第二節 宗教體驗的促進(一):生理性剝奪
第三節 宗教體驗的促進(二):過度刺激
第四節 對宗教狀態的生理學解釋
第五節 慢性腦疾病和宗教
第三章 行為主義與比較心理學的宗教觀
第一節 行為主義理論和宗教
第二節 比較心理學對宗教心理的研究
第三節 對行為主義和比較心理學宗教研究的評價
第四章 宗教信仰
第一節 信仰與體驗
第二節 信仰的發展
第五章 宗教體驗
第一節 宗教體驗分類
第二節 神秘的宗教體驗
第三節 宗教體驗的發源:神聖性
第四節 宗教體驗本質的解釋
第五節 宗教體驗的社會意義
第六章 宗教的社會化概述
第一節 宗教社會化的途徑與方式
第二節 宗教社會化的影響因素
第三節 宗教信仰的內化
第四節 宗教信仰的改變
第七章 個體的宗教社會化
第一節 童年:宗教的發展階段
第二節 家庭和學校對宗教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 成人生活中的宗教
第八章 宗教的社群行為
第一節 作為群體現象的宗教
第二節 宗教的組織化
第九章 宗教與沖突
第一節 沖突理論
第二節 歷史上的宗教沖突
第三節 當代的宗教沖突
第四節 宗教內部的沖突
第五節 宗教的社會沖突
第十章 宗教與精神疾病
第一節 宗教和精神疾病的關系簡史
第二節 宗教對精神疾病的作用
第三節 精神疾病在宗教層面上的具體形式
第四節 宗教、精神疾病和歸因過程
第五節 總結和結論
后記
第一節 基本術語
第二節 宗教心理的發展和當今的狀態
第三節 不同理論視野下的宗教心理
第四節 宗教與社會心理
第二章 宗教的生物學基礎
第一節 身體狀況和宗教體驗
第二節 宗教體驗的促進(一):生理性剝奪
第三節 宗教體驗的促進(二):過度刺激
第四節 對宗教狀態的生理學解釋
第五節 慢性腦疾病和宗教
第三章 行為主義與比較心理學的宗教觀
第一節 行為主義理論和宗教
第二節 比較心理學對宗教心理的研究
第三節 對行為主義和比較心理學宗教研究的評價
第四章 宗教信仰
第一節 信仰與體驗
第二節 信仰的發展
第五章 宗教體驗
第一節 宗教體驗分類
第二節 神秘的宗教體驗
第三節 宗教體驗的發源:神聖性
第四節 宗教體驗本質的解釋
第五節 宗教體驗的社會意義
第六章 宗教的社會化概述
第一節 宗教社會化的途徑與方式
第二節 宗教社會化的影響因素
第三節 宗教信仰的內化
第四節 宗教信仰的改變
第七章 個體的宗教社會化
第一節 童年:宗教的發展階段
第二節 家庭和學校對宗教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 成人生活中的宗教
第八章 宗教的社群行為
第一節 作為群體現象的宗教
第二節 宗教的組織化
第九章 宗教與沖突
第一節 沖突理論
第二節 歷史上的宗教沖突
第三節 當代的宗教沖突
第四節 宗教內部的沖突
第五節 宗教的社會沖突
第十章 宗教與精神疾病
第一節 宗教和精神疾病的關系簡史
第二節 宗教對精神疾病的作用
第三節 精神疾病在宗教層面上的具體形式
第四節 宗教、精神疾病和歸因過程
第五節 總結和結論
后記
序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行政被列入我國高等教育的專業認識領域以來,政黨學、公務員制度和管理科學一直是此類教材編寫者所強調的主題。經過十余年探索,「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這個更深層次的核心概念標示在高教體制中,在世界交叉點上,又成為新一輪課程組織和教材編寫的中心課題。為此,我們着手對四川大學行政管理專業使用過十余年的教材進行系統的修訂、重組、重編和擴展,以適應新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以國家行政為主體的種類公共機構對人才的更高要求。
編寫「公共管理與社會學·MPA系列」的指導思想有兩個來源:一是差不多兩代教師專業視野的擴展和知識積累;二是十多屆畢業學生和研究生關於教材內容與工作現實存在的反差、距離和成就結合點的社會反饋。尤其是后一點,幫助我們調整出「應當怎樣」和「實際怎樣」的恰當距離。毫無疑問,矯正這一認識的基礎是我們這個社會十多年來的巨大發展及其可以預見的國際化趨勢。為此,由歷史形成的、以「公有制」構造全部社會生產乃至生活要素、並由國家計划機制壟斷這種「公共」含義將在公民的、法治的社會基礎上被重新認識。公務人員也必須面對更加廣闊的現實世界和更加廣闊的知識與觀念來組織任務。同理,本系列的編寫思想與其說是一套規則,不如說是一個目標、一個呼吁、一個組織知識的形式框架。它只能具有如下開放性特征:
公共權力與社會相結合:公共權力來源於社會、服務於社會。「公仆」與「主人」的關系決定了公共管理的首要任務是認識和適應社會,然后才談得上使用管理技術優化自身、服務社會。反過來說,學習社會學也必須了解對社會具有巨大控制力的公共權力及其結構,在很大歷史時期,這種異化了的公共權力甚至就是第一社會現象。
學術理論與國情相結合:教材對知識的組織,首先要吸收人類思想體系中經實踐證明最有效、最穩定持久的理想定義或理論。「正義」、「科學」、「法治」和「發展」是組織公共管理知識系統最有效的概念工具,也是公務人員最穩定的行為指南。但是,必須立足國情,以概括的國情特征和本土案例來充實「公共」范疇的經驗內涵,才能把教育所必須的超前性與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
宏觀比較與基層行政的視野:以公共管理的體制和社會效應為基准,同國際上不同的動作模式和經驗進行比較,是中國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借鑒途徑。同時,無論國家機器有多麼龐大和復雜,市、縣級以下的基層行政組織才是它與社會直接接觸或互動的主要層面。這一層面問題最多,也最容易處於公共行政學和社會學的單向研究盲區,但它同時也是兩個學科專業交叉發展的紐結。我們希望這方面的關注能夠調動廣大學生的直接經驗並轉化成未來的學術資源。
環境、家庭、公共衛生與健康正在成為現代公共機構的工作焦點,同時也是公共和公務人員私生活質量的主要條件。為此,我們增設了有關教材。行政社會學和城市社會學牽涉國家與社會的復雜的互動關系,理論選擇和現實描述都面臨着困難和挑戰;而宗教與社會心理從社會基礎層面去拓寬公共行政與社會學的視野,對於我國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資源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尤其是「西部大開發」中的作用,必須重視這一層面。當然,這樣的書本也勢必具有較大的探索性。
科學精神與法治精神是公共權力和公民社會共同利益取向的基本途徑,也是本MPA系列的思想指南。藉此,我們有了一個較過去好得多的社會,也將有一個較現在好得多的國家,盡管二者是法理上的統一體,而管理科學卻應更加注意優化二者的互動關系。
我們將盡微薄之力去接近上述目標。就課程體系而言,我們力圖以四川大學公共行政與社會學系兩個碩士點(行政管理、社會學)教師為主體,組織一些西部地區高校以及海外同類研究領域專家,計划五年內分批出版本系列16本書,但我們也深知,問題和答案的歷史循環是永無止境的。
編寫「公共管理與社會學·MPA系列」的指導思想有兩個來源:一是差不多兩代教師專業視野的擴展和知識積累;二是十多屆畢業學生和研究生關於教材內容與工作現實存在的反差、距離和成就結合點的社會反饋。尤其是后一點,幫助我們調整出「應當怎樣」和「實際怎樣」的恰當距離。毫無疑問,矯正這一認識的基礎是我們這個社會十多年來的巨大發展及其可以預見的國際化趨勢。為此,由歷史形成的、以「公有制」構造全部社會生產乃至生活要素、並由國家計划機制壟斷這種「公共」含義將在公民的、法治的社會基礎上被重新認識。公務人員也必須面對更加廣闊的現實世界和更加廣闊的知識與觀念來組織任務。同理,本系列的編寫思想與其說是一套規則,不如說是一個目標、一個呼吁、一個組織知識的形式框架。它只能具有如下開放性特征:
公共權力與社會相結合:公共權力來源於社會、服務於社會。「公仆」與「主人」的關系決定了公共管理的首要任務是認識和適應社會,然后才談得上使用管理技術優化自身、服務社會。反過來說,學習社會學也必須了解對社會具有巨大控制力的公共權力及其結構,在很大歷史時期,這種異化了的公共權力甚至就是第一社會現象。
學術理論與國情相結合:教材對知識的組織,首先要吸收人類思想體系中經實踐證明最有效、最穩定持久的理想定義或理論。「正義」、「科學」、「法治」和「發展」是組織公共管理知識系統最有效的概念工具,也是公務人員最穩定的行為指南。但是,必須立足國情,以概括的國情特征和本土案例來充實「公共」范疇的經驗內涵,才能把教育所必須的超前性與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
宏觀比較與基層行政的視野:以公共管理的體制和社會效應為基准,同國際上不同的動作模式和經驗進行比較,是中國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借鑒途徑。同時,無論國家機器有多麼龐大和復雜,市、縣級以下的基層行政組織才是它與社會直接接觸或互動的主要層面。這一層面問題最多,也最容易處於公共行政學和社會學的單向研究盲區,但它同時也是兩個學科專業交叉發展的紐結。我們希望這方面的關注能夠調動廣大學生的直接經驗並轉化成未來的學術資源。
環境、家庭、公共衛生與健康正在成為現代公共機構的工作焦點,同時也是公共和公務人員私生活質量的主要條件。為此,我們增設了有關教材。行政社會學和城市社會學牽涉國家與社會的復雜的互動關系,理論選擇和現實描述都面臨着困難和挑戰;而宗教與社會心理從社會基礎層面去拓寬公共行政與社會學的視野,對於我國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資源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尤其是「西部大開發」中的作用,必須重視這一層面。當然,這樣的書本也勢必具有較大的探索性。
科學精神與法治精神是公共權力和公民社會共同利益取向的基本途徑,也是本MPA系列的思想指南。藉此,我們有了一個較過去好得多的社會,也將有一個較現在好得多的國家,盡管二者是法理上的統一體,而管理科學卻應更加注意優化二者的互動關系。
我們將盡微薄之力去接近上述目標。就課程體系而言,我們力圖以四川大學公共行政與社會學系兩個碩士點(行政管理、社會學)教師為主體,組織一些西部地區高校以及海外同類研究領域專家,計划五年內分批出版本系列16本書,但我們也深知,問題和答案的歷史循環是永無止境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