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社會∶後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與技術

非物質社會∶後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與技術
定價:108
NT $ 94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內容廣泛、見解深刻的極有分量的論文集,其作者一批活躍在當代西方文壇上的文化名人、著名設計學家和科學家,有些還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他們的觀點對當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雖然這些論文題目各不相同,論述的角度也不同,但都對後現代社會及其非物質性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有的回答了什麽是非物質社會的問題;有的論述了設計在這個非物質社會中發生了什麽樣的本質變化、如何影響當代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並逐漸取得壓倒一切的重要地位問題;有的論述了設計如何向藝術靠攏並逐漸成為科學和藝術之間的橋梁的問題;有的闡述了這一非物質時代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應該如何自我設計的問題;有的論述了數字化社會可能的利弊。但軸心問題還是設計。正如Marco Diani開篇伊始指出的:以電腦為中心的生活開辟了一條新的地平線。在關於技術的本質和後果的大辯論後,設計的作用將會在以後的若干年中戲劇化地增加。隨著其重要性的擴大,設計的本質也要改變。為使讀者更容易地讀懂這本書,本前言將就幾個關鍵問題,進行一番簡要闡述。
 

目錄

總序
譯者前言
1 非物質社會的設計:走向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邊緣地帶」
(1)設計者在設計產品時應該充分考慮到使用者對這些產品的感受或經驗
(2)相對於「系統性」產品的「變異性」產品
(3)「自我時尚技術」
2 後現代設計:既是藝術的,又是可教可學的
3 設計者的自我設計
4 利與弊的衡量
5 結語
作者前言
第1章 非物質性主導
1 設計、技術及後工業社會的未來
2 從功能到幻想:對工業品的提問
3 設計\此在\計划(設想)
4 形式激發功能
5 是否過去的一切都會影響設計者?如果是,是怎樣影響的?
6 走出一條新路(一條以前從沒有走過的路)
第2章 後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的解構
1 利奧塔德:理想主義和啟蒙主義的「敘事」的危機
2 哈貝瑪斯:後現代主義即未完成其工程的現代主義
3 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的解構
(1)解放與實用主義
(2)重構與解構
4 按照Richard Rorty與Stanley Fish,後現代主義和實證主義都是對哲學的拒斥
5 Gianni Vattimo與「弱思維」
(1)克服現代主義之不可能
(2)排除哲學之不可能
(3)改造與克服
6 結語
第3章 設計與非物質性:後工業社會中設計是什麽樣子?
1 以一個維修型社會取代一個純凈社會
2 是「按照某種模式設計」還是「非物質主義設計」?
3 處於「審美效果聯合體」之核心部位的設計者
4 設計:在非物質主導時代的地位
┅┅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藝術教育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藝術作為學校教育之「副科」的時代即將結束了。現代人普遍意識到,藝術世界是奧妙無窮的世界,藝術經驗對豐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藝術與人性中最深層的東西息息相通。在人類歷史長河的每一關鍵時刻,藝術都給人以希望和勇氣,使人類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施展,並保證了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一個沒有藝術的民族和社會是不可思議的,正如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一樣。藝術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決定性意義。藝術不僅能表達感情,使人的創造性沖動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現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藝術世界,學生可以學到在其他學科領域學不到的東西。因此,藝術教育是學校教育所不可缺少的。

但是,藝術又是一個開放的領域,藝術的內涵是不斷豐富和擴展的,藝術的發展潛力是無限的。這就決定了,藝術教育不僅僅是傳統認為的藝術技法的教育,而且是一個開發智慧的復雜系統工程。這就決定了,人們不可能僅憑掌握一點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除了掌握技法外,還必須熟悉藝術發展的歷程,具有欣賞藝術的趣味和評價藝術的洞察力。而這些能力的獲得又都離不開美學、藝術社會學、藝術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和素養。因此,美學、藝術制作(設計)、藝術欣賞、藝術批評等,理所當然地成為當今藝術教育的四大關鍵要素。一個沒有美學指導的藝術教育,是盲目的和不成熟的藝術教育,正如不聯系藝術實際的美學是空洞的美學一樣。

正是出於上述考慮,我們才決定編輯和出版這套叢書。值得一提的是,正當我們策划本叢書的時候,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成立,這是一個波及全國、影響深遠和含義深刻的「事件」。眾所周知,自從已故宗白華先生在東南大學開設藝術學課程至今,我國藝術教育已經走過了大半個世紀的歷程,但始終沒有突破性進展,多數學校的藝術教育仍然以藝術技法教育為主。北大成立藝術學系(而不是藝術系),其動機之一就是要改變上述單一局面。其注重的藝術教育,著眼點並不僅僅在於藝術,而是整個教育領域。眾所周知,由於受市場機制影響,目前我國教育出現了理工科壓倒人文學科的趨勢,這種失衡對學生的素質發展極其不利。同自然生態一樣,失衡會使各種物種急劇退化和喪失,多元之間的相互支持以及由此造就的大千世界就會走向死寂。教育何嘗不是如此。北大推行的藝術教育,是一種作為人文教育之中堅的藝術教育,它處於教育神經中樞中的敏感部位,意在貫通理智和情感,輻射各門學科,自然舉足輕重。

很明顯,這種作為人文教育之中堅的藝術教育,洽談室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教育。因此,它既不同於一般藝術院校的純技法教學,又不同於抽象的美學理論訓練。用中國傳統的話說,一般藝術院校追求的是由技入道,最理想的狀態就像庄子說的那個游刃有余的屠夫。但這條路充滿陷阱,弄不好就會成為匠人。所謂匠人,就是只有技法,而無思想,更談不上創造性。這種人注定永遠沿著別人的路走(本國的或外國的)或永遠在某種外力的牽引下行動。美學理論訓練則是由理入道,即從弄通道理入道。但自相矛盾的是,美學自身又是一門專門研究感性的科學,其自身的性質規定了,學習美學的人必須通過對感性的理性認識,方能入道。可以設想,這條道比由技入道還要難。美、藝術等,本是感性的和精神的東西,不像物理學、化學研究得那麽具體,卻要用理智去認識它,弄不好就是從教條到教條,把一種豐富多彩、富有生命力的東西變成干巴巴的東西。作為北大藝術學系兼職教授,我主編的這套叢書追求的是一種適合北大人文傾向的藝術教育,它所張揚的,是將「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兩種方式結合起來的綜合性和全新的藝術教育,是一種張揚「藝術化生存」的教育。這種生存方式,是一種全面和整體的生存方式,不僅需要知識和技術,還需要更成熟的人類情感。按照這種生存方式,從事藝術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通過創造和欣賞藝術,更好地掌握自己和認識自己,而不是讓無感情的技術和機器掌握自己。人類必須通過這種藝術,在技術發展遭遇的暗礁中踏出一條回歸自己的路。因此,這種藝術教育,不僅能幫助學生藝術地感覺,還能幫助他們科學的思考。藝術以其生動的表現形式陶冶學生的感情,科學以其嚴密的邏輯和知識豐富他們的才智。繹薰陶的學生,必將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開闊的胸懷和眼界,更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和人戀戀人文修養,更富有活力和魅力的人格,更富有進取精神。我衷心希望,這套叢書能對深化我們的藝術教育,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