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名所以取「原本」(又稱古本)兩字,是為了有別於流行八百多年的朱子章句本。《大學》原本,是指西漢戴聖所傳《禮記》的第四十二篇原文。
至於懷師為什麼要用原本《大學》來講述,詳見本書《開宗明義篇》。至於其微言大義,更遍布全書,有待善為體會。懷師此次講述《大學》,彷若懸河,滔滔不絕,又旁征博引,融會古今中外史實與學說於一爐,實難加以分段,但為便利讀者閱讀,勉強分為九篇,計含六十四章。現略述九篇內容摘下,以便先有個概印象:
一、開宗明義。首先請讀者先熟讀原本《大學》本文,以便閱讀下去時,可以隨時回到《大學》本旨,加以體會、印證。然后從一位教授的來訪,談到自幼誦讀經書的受用,以及延續中華文化的多年心願,因此而想到流傳已久的《四書》,本有其超越時空的價值,可惜長久以來只被作考取功名的敲門磚,於今猶有其流弊。於是回想傳統的農村教育的情景,而肯定《千字文》等啟蒙讀物,對天奠定做人的良好基礎,深具意義。
二、七證的修養功夫。本篇旨在闡釋《大學》所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道理,這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功夫,實為中國原創的儒家心傳入中土時,借用來說明禪定的方法,影響后世甚為深遠。只是這七證的功夫如何修,曾子未加說明,而宋元明清以來的理學家,困於門戶之見,也無法疏解得清楚,更談不到發揚光大。故特借用佛、道兩家學術來加以闡明。對於內證學養有興趣的讀者,此篇最宜深思體會。
三、內明之學。本篇先闡釋《大學》所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並說明向來學者都把「誠意」前面的「格物致知」及「物格知至」的關健所在,略而不談,而不知其中內明與外用之環環相扣的密切關系。進而講到要做到「誠意、正心、修身、」,就先須「格物致知」,以達到「格物知至」,故對「所知」與「能知」,及「心」、「意」、「識」細加明辨,再講到心物一元、心能轉物的道理,而警醒世人,不再被物質文明帶向自我毀滅之途。
四、外用之學。本篇旨在闡釋「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的道理。首先說明「齊家」的「家」是家族的家,不是現代小家庭的家,並推崇中國歷史文化中,母德、母教的偉大。從東周以來直到清末,每個朝代的帝王家庭,大多是大有問題的家庭,本篇即以齊桓公(兼述管仲為政之道)、秦始皇(兼述呂不韋的「奇貨」計划)、劉邦(兼述與他勾心斗角的呂后)為例,詳加闡述。而給予正面評價的,則以虞舜、漢文帝為例,加以闡述。漢文帝得力於母教,而虞舜則成長於父母、弟弟都有心理問題的家庭,卻能孝順父母、友愛弟弟,尤為難得,故特推崇。
五、內外兼修之道。本篇從《大學》原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講到「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止。這段原本《大學》的原文,被朱子抽調得最厲害。懷師則恢復其原來次序,就原本《大學》所說」誠意「內外兼修的「八正知」,詳加闡述,再講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並引述老子、管子、庄子、佛家、醫家有關身心的學說來加以說明。
六、齊家治國。本篇《大學》所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講到「此謂治國在齊其家」。首先談到中國上古社會以「禮治」為主,並引述周室治國齊家的史實,來說明孝、弟、慈的道理,以及周文王以前,為何會有多人推位讓國的原因。至於后來帝王講求」法治「,則須把握治國當家的原則,從歷史中得到教訓。最后再從《大學》所引的《詩經》,詳加闡釋不論古今,婦德在齊家(或及治國)中的重要性。
七、治國平地天下。本篇講述《大學》最后一段,從」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至「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首先說明古代對」天下「的原義,以及「絜矩之道」的意義,以及當政者要先「立德」才能得到民心,尤其要注意一言一行。其次,講述魏晉南北朝在「胡」、「華」民族混和中,那些「家天下」王朝更替的前因后果,以及秦穆公如何重用百里奚,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來闡述「治國平天下」之道。最后,對於事關國計民生的財經學說,則以曾子、子貢的故事,《史記?貨殖的列傳》的觀點,以歷史上注重財政的名相、名臣的言論、策略,為長期以來傳統儒家學者陷於義利的矛盾糾結而解套,並期勉國人朝着「民富即國強,國富則民強」的大道前進。
八、儒學演化與國家發展。在依序講述《大學》原文完畢的,本篇則總論在佛教傳入中土后,儒家學說,尤其是《四書》、《五經》,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演化,以及它與歷朝盛衰的關系。從魏晉南北的玄學談起,歷經唐代的儒佛道禪,以及《原道》、《復性書》的出現,宋儒理學的興起,元朝以藏密為主下的儒家,明清的科舉利弊,陽明學說的興起,最后並談到清朝的外示儒學,內用佛老,並以康熙、雍正、乾隆為例,加以說明。這是一篇非常生動的文化融會史。
九、西方文化與中國。本篇從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談起,並略述清初以來,西方國家的重大變革,以及美國的興起及其文化對世界的強力影響;進而提出國人應加以反思、檢討的三大問題。最后的結語則在說明,在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中,雖有所謂「諸子百家」之說,而立國的精神主要還是奠定在儒家的基礎上,而儒家思想的精義在國際之間,向來是主張「興滅國,繼絕世」,盡力輔助弱小國家民族的。至於西方人會有「黃禍」的誤解,則起於非儒家文化所及的蒙古的西征,這是中國歷史中的特案,有其特別的歷史背景(詳見第五十八章)。因此正告西方學者如亨廷頓之流,不應挑起文化之間的互相敵視,引起人類爭戰的悲劇。中國是由歷史上許多民族混和而成的,而中國文化也在歷史上融合了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有容乃大」,中國及其文化永遠是開放心胸,希望「禮運大同」,以達到和平共存、互相繁榮文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