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美國傳統價值觀念的主要載體和美國社會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研究宗教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如果說這些年來中國的美國研究尤其是美國史研究已經起飛,中國的美國宗教研究就水準而言只能說才剛剛起步(有關論著可參閱本書附錄)。美國宗教研究可說是當前國內美國研究中的一個主要薄弱環節。
作為《宗教與美國社會》叢書的第一輯,本書所輯錄的主要是幾位作者存過去若干年中所撰關于美國宗教的論文,其中有的曾發表于國內其他書刊,此次重刊作了較大的修改和增補。本書只是關于美國宗教和研究狀況的初步介紹和述評,其中有的淪文為我近兩年所指導的國際關系專業研究牛所撰。這些論文雖經編輯修改,但缺乏宗教學訓練的弱點仍顯而易見。可見宗教學雖通常被視為學術門檻較低的學科,其他學科似可肆意染指,其實也不盡然。
外國學者研究美國,不論是歷史還是宗教,盡管有諸如不受美國國內思潮如美國例外論影響等有利之處,但不利之處顯然要火得多,故國外的美國研究,讀者群主要是本國之人,即使是與美國“同文同種”的英國,在美國史研究上除了在所謂大西洋關系等少數領域尚有作為外,根本難與美國學者自身的研究相匹敵。因此國外的美國研究,目的主要在了解、介紹和借鑒,所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較難脫離美國的學術軌道而另樹一幟。1984年6月在意大利佩拉杰召開的關于國外美國史學研究的會議上,有學者提出國外美國史學研究主要以勝任、間或有創見為目標(可參《美國史學評論》第14卷第4期關于佩拉杰會議的專號),這大體上也就是國外美國研究各領域目前正在致力或所能達到的目標。本書與這一目標當然相距甚遠,將來我們拉近這一距離的做法,主要是側重比較研究和對美國教會海外傳教運動、尤其是在華傳教運動的研究。
本書所輯論文均單獨成篇,部分研究有少許重疊之處。美國宗教不僅千姿百態,而且變化多端,如本書論及的“道德多數派”和“基督教之聲”等宗教新右翼組織,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基督教聯盟”也已盛極而衰,讓位于“監獄團契”、“家庭研究會”和“全國福音派協會”等較主流的福音派新教團體。正如學界在討論美國國民宗教時所指出的那樣,由于美國宗教的流動性,研究領域常會有滯後和事過境遷之憾。本書所附“美國宗教研究部分中文論(譯)著索引”(不包括有關美國教會在華傳教活動的論著),因準備倉促,所遺漏的論著一定為數不少。
目錄
◆美國宗教的“路線圖”
◆美國宗教史略
◆美國的國民宗教與國民宗教辯論
◆宗教新右翼與美國外交政策
◆宗教利益集團與美國外交政策
◆美國天主教與凍結核武器運動
◆宗教與美國全國性選舉︰1960—2000年
◆從邊緣到主流︰基督教新右翼適應世俗政治的過程
——“道德多數派”與“基督教聯盟”之比較
“做人”說
——海舍爾猶太教人學思想述評
◆美國新教海外傳教運動史述評
◆喬納森‧愛德華滋的宣教理論與實踐
◆中美處境下的中國基督教大學戰後計劃及爭議
◆附錄︰美國宗教研究部分中文論(譯)著索引(1979—2003年)
◆美國宗教史略
◆美國的國民宗教與國民宗教辯論
◆宗教新右翼與美國外交政策
◆宗教利益集團與美國外交政策
◆美國天主教與凍結核武器運動
◆宗教與美國全國性選舉︰1960—2000年
◆從邊緣到主流︰基督教新右翼適應世俗政治的過程
——“道德多數派”與“基督教聯盟”之比較
“做人”說
——海舍爾猶太教人學思想述評
◆美國新教海外傳教運動史述評
◆喬納森‧愛德華滋的宣教理論與實踐
◆中美處境下的中國基督教大學戰後計劃及爭議
◆附錄︰美國宗教研究部分中文論(譯)著索引(1979—2003年)
序
宗教是美國傳統價值觀念的主要載體和美國社會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研究宗教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如果說這些年來中國的美國研究尤其是美國史研究已經起飛,中國的美國宗教研究就水準而言只能說才剛剛起步(有關論者可參閱本書附錄)。美國宗教研究可說是當前國內美國研究中的一個主要薄弱環節。
作為《宗教與美國社會》叢書的第一輯,本書所輯錄的主要是幾位作者在過去若干年中所撰關于美國宗教的論文,其中有的曾發表于國內其他書刊,此次重刊作了較大的修改和增補。本書只是關于美國宗教和研究狀況的初步介紹和述評,其中有的論文為我近兩年所指導的國際關系專業研究生所撰。這些論文雖經編輯修改,但缺乏宗教學訓練的弱點仍顯而易見。可見宗教學雖通常被視為學術門檻較低的學科,其他學科似可肆意染指,其實也不盡然。
外國學者研究美國,不論是歷史還是宗教,盡管有諸如不受美國國內思潮如美國例外論影響等有利之處,但不利之處顯然要大得多,故國外的美國研究,讀者群主要是本國之人,即使是與美國“同文同種”的英國,在美國史研究上除了在所謂大西洋關系等少數領域尚有作為外,根本難與美國學者自身的研究相匹敵。因此國外的美國研究,目的主要在了解、介紹和借鑒,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較難脫離美國的學術軌道而另樹一幟。1984年6月在意大利佩拉杰召開的關于國外美國史學研究的會議上,有學者提出國外美國史學研究主要以勝任、間或有創見為目標(可參《美國史學評論》第14卷第4期關于佩拉杰會議的專號),這大體上也就是國外美國研究各領域目前正在致力或所能達到的目標。本書與這一目標當然相距甚遠,將來我們拉近這一距離的做法,主要是側重比較研究和對美國教會海外傳教運動、尤其是在華傳教運動的研究。
本書所輯論文均單獨成篇,部分研究有少許重疊之處。美國宗教不僅千姿百態,而且變化多端9如本書論及的“道德多數派”和“基督教之聲”等宗教新右翼組織,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基督教聯盟”也已盛極而衰,讓位于“監獄團契”、“家庭研究會”和“全國福音派協會”等較主流的福音派新教團體。正如學界在討論美國國民宗教時所指出的那樣,由于美國宗教的流動性,研究領域常會有滯後和事過境遷之憾。本書所附“美國宗教研究部分中文論(譯)著索引(1979—2003年)”(不包括有關美國教會在華傳教活動的論著),因準備倉促,所遺漏的論著一定為數不少。這些均祈望讀者和有關作者見諒。
作為全國高校文科重點基地,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設有宗教與美國社會研究頊目。本書的出版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的資助。美國福特基金會(the Ford Foundation)為編者提供了部分研究經費。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政治系艾倫‧D‧赫茨莧(Allen D.Hertzke)教授和我博士論文指導老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宗教系約翰‧F‧威爾遜(John F.Wilson)教授為本中心宗教與美國社會研究項目提供了各種幫助,在此一並感謝。
編者謹識
2003年10月于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
作為《宗教與美國社會》叢書的第一輯,本書所輯錄的主要是幾位作者在過去若干年中所撰關于美國宗教的論文,其中有的曾發表于國內其他書刊,此次重刊作了較大的修改和增補。本書只是關于美國宗教和研究狀況的初步介紹和述評,其中有的論文為我近兩年所指導的國際關系專業研究生所撰。這些論文雖經編輯修改,但缺乏宗教學訓練的弱點仍顯而易見。可見宗教學雖通常被視為學術門檻較低的學科,其他學科似可肆意染指,其實也不盡然。
外國學者研究美國,不論是歷史還是宗教,盡管有諸如不受美國國內思潮如美國例外論影響等有利之處,但不利之處顯然要大得多,故國外的美國研究,讀者群主要是本國之人,即使是與美國“同文同種”的英國,在美國史研究上除了在所謂大西洋關系等少數領域尚有作為外,根本難與美國學者自身的研究相匹敵。因此國外的美國研究,目的主要在了解、介紹和借鑒,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較難脫離美國的學術軌道而另樹一幟。1984年6月在意大利佩拉杰召開的關于國外美國史學研究的會議上,有學者提出國外美國史學研究主要以勝任、間或有創見為目標(可參《美國史學評論》第14卷第4期關于佩拉杰會議的專號),這大體上也就是國外美國研究各領域目前正在致力或所能達到的目標。本書與這一目標當然相距甚遠,將來我們拉近這一距離的做法,主要是側重比較研究和對美國教會海外傳教運動、尤其是在華傳教運動的研究。
本書所輯論文均單獨成篇,部分研究有少許重疊之處。美國宗教不僅千姿百態,而且變化多端9如本書論及的“道德多數派”和“基督教之聲”等宗教新右翼組織,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基督教聯盟”也已盛極而衰,讓位于“監獄團契”、“家庭研究會”和“全國福音派協會”等較主流的福音派新教團體。正如學界在討論美國國民宗教時所指出的那樣,由于美國宗教的流動性,研究領域常會有滯後和事過境遷之憾。本書所附“美國宗教研究部分中文論(譯)著索引(1979—2003年)”(不包括有關美國教會在華傳教活動的論著),因準備倉促,所遺漏的論著一定為數不少。這些均祈望讀者和有關作者見諒。
作為全國高校文科重點基地,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設有宗教與美國社會研究頊目。本書的出版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的資助。美國福特基金會(the Ford Foundation)為編者提供了部分研究經費。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政治系艾倫‧D‧赫茨莧(Allen D.Hertzke)教授和我博士論文指導老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宗教系約翰‧F‧威爾遜(John F.Wilson)教授為本中心宗教與美國社會研究項目提供了各種幫助,在此一並感謝。
編者謹識
2003年10月于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