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

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
定價:120
NT $ 104
  • 作者:吳光正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4-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1497775
  • ISBN13:9787801497772
  • 裝訂:339頁 / 21 x 14 cm / 普通級 / 次版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小說題形多樣,內容豐富,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生活內涵,分析其內容,區別其類型,探究其原型,不僅是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本書即是對中國古代小說中11個宗教故事類型的系統、全面的考察,對其原型、發展變化的歷程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梳理,進而探究這些宗教類故事在文化學、敘事學層面的意義與價值。這11個故事類型為:高僧與美女、因果報應、下凡歷劫、悟道成仙、成仙考驗、濟世降妖、承祧繼產、人妖之戀、人鬼之戀、猿猴搶婚、感生與異貌等。經過系統全面的考察,作者指出,色欲考驗與因果報應是佛教佛語的兩大敘事母題,也是佛教兩大核心故事類型,分別是佛教禁欲思想和果報理論的神語——文字再現。而猿猴搶婚故事則是遠古圖騰崇拜的產物,感生異貌故事是遠古原始宗教和中古政治宗教相結全的產物,承祧繼產故事既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也是作為倫理宗教儒教的產物,人鬼戀、人妖戀,故事分別是原始鬼魂崇拜和原始自然崇拜的產物,下凡歷劫,悟道成仙,成仙考驗和濟世降妖則是道教仙語的四大敘事母題,也是道教仙語的四大核心故事類型。由此,作者比較清楚地梳理了這11類宗教故事的源流及其演化發展情況,以及各自所蘊含的文化學、敘事學上的價值。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 中國宗教的基本形態
二 中國宗教故事的原型與母題
三 中國宗教故事的文化學、敘事學價值
第二章 高僧與美女
一 佛經佛傳文學中的高僧與美女
二 紅蓮故事中的高僧與美女
三 西游故事中的高僧與美女
小結
第三章 因果報應
一 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的因果報應
二 「三言二拍」中的因果報應
三 《聊齋志異》中的因果報應
小結
第四章 下凡歷劫
一 下凡歷劫型故事的源流演變
二 「三言二拍」中的下凡歷劫
三 《韓湘子全傳》中的下凡歷劫
四 《紅樓夢》中的下凡歷劫
小結
第五章 悟道成仙
一 悟道成仙型故事的發展流變
二 「三言二拍」中的悟道成仙
三 黃粱夢故事中的悟道成仙
小結
第六章 成仙考驗
一 《神仙傳》中的成仙考驗
二 唐傳奇中的成仙考驗
三 「三言二拍」中的成仙考驗
四 《呂祖全傳》中的成仙考驗
小結
第七章 濟世降妖
一 濟世降妖型故事的源流
二 「三言二拍」中的濟世降妖
三 《呂仙飛劍記》中的濟世降妖
小結
第八章 承祧繼產
一 承祧繼產型故事的源流
二 「三言二拍」中的絕戶承繼
三 「三言二拍」中的長(嫡)幼(庶)承繼
四 公案小說中的承祧繼產
小結
第九章 人妖之戀
一 志怪小說中的人妖之戀
二 唐傳奇中的人妖之戀
三 話本小說中的人妖之戀
四 《聊齋志異》中的人妖之戀
小結
第十章 人鬼之戀
一 人鬼戀故事的原型:冥婚
二 《太平廣記》中的人鬼戀
三 「三言二拍」中的人鬼戀
四 《聊齋志異》中的人鬼戀
小結
第十一章 猿猴搶婚
一 圖騰崇拜
二 劫夫與盜婦
小結
第十二章 感生與異貌
一 圖騰崇拜與感生異貌
二 感生異貌與英雄的政治化
三 感生異貌與開國帝王的政治神話
四 志怪小說中的感生與異貌
五 感生異貌與英雄的世俗化
小結
附錄 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的文化把握
後記
 



若要從文化的角度來談文學,似乎應該先說明什麽是「文化」。有些人類學家在定義上做文章,竟然理出160多種有關文化的定義。在這里自然不容許我把這160多種定義一一闡明,即使說明了也沒有意義,我只能簡單地說,從人類學的立場上看,文化是人類因營生所需而創造出來所有的東西。營生所垵是多方面的,有些是身體生存下去所必需的,有些是群體生活所必需的,更有些是心理調適所必需的。

人類身體生存下去所必需的一般稱為物質文化,所謂物質文化其范圍非常廣闊,包括從舊石器時代初期人類開始使用的工具起,一直到現在所有的科學技術發明都在內,凡是人類生活上衣食住行所需所用的都可包括在物質文化的范圍內。人類也是一種群居的動物,人類營群體生活所必需的一般稱為社群文化,包括家庭親屬組織、地緣政治組織、經濟交換組織以及律法規范等等。文化的第三個范疇是人類心理調適所必需的,一般稱為精神文化,在這一范疇內,包括宗教信仰、文學、藝術、音樂、歌舞等項目。

人類為了營社群生活,為了使人與其他人之間能和諧相處,就必須要克制個人的行動,使合乎社群的規范。在這克制個人遵從規范的過程中,個人的一些欲望經濟不能滿足,因此也會產生心理上的挫折與憂慮,這些挫折與憂慮也是必須是消弭的。由於人類在營生上所產生的這些基本心理上的困難,所以才會有精神文化的出現,換而言之,宗教、文學、藝術等精神方面的文化基本上是幫助人類在心理上作調適而出現的。

宗教作為人類在心理上的調適,一般說來是較直接的、功用的、有明顯意圖的;文學和藝術在對心理的調適上,則是較為間接的、寄托的,且意圖較不明顯。宗教對人類心理的安定上實發生很大的作用,當早期的人類在狩獵、采集甚至於種植作物之時而感到不能獲得他們之所需,他們就經常借助於巫術符咒,即使是很現代的人,在他們面臨困難而不能抉擇之時,他們也借助於占卜命相,更不用說當心靈不安或對人生有所懷疑時,到教堂里禱告祈求是最常見的事。但是人類心理上的憂慮與困難,有些是屬於較深層次的,不是那樣明顯地存在的,這些深層次的心理叢結的消弭與調適,就是要求之於文學和藝術了。

人類的心理驅力中有很多是要受到社會規范所抑制的,例如侵略的行動、性的欲求、占有與破壞的念頭以及好奇心等等都不是能隨意發揮的,否則將受到社會的制裁。這些驅力與欲求在表面上雖服從於社會規范而被抑制,但是實際上只是被抑制而已,並非真正消除。這些被抑制,但未真正消除的欲望與驅力就必須尋求社會許可的方式來發泄之,文學的創作經常是被抑制的心理需求的升華,而文學創造一旦公開之後,又可作為欣賞者發泄或寄托感情的對象,性愛的欲求經常可從愛情作品得以宣泄,侵略行動可從戰爭和武俠小說給予發泄得到滿足,即使是唯美的表達,也是一種找求完善心理本性的表現。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