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一樣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都有巨大影響,並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世紀八十年代,在國內外對儒家學說的研究比較興盛,相比之下道家思想的研究不像儒家思想的研究那麽紅火。
本書內容有∶內丹、外丹與陰丹、陽丹考辨,中唐時期的內丹道,宋元史傳中的鍾離權,內丹道在南宋時期的發展,陳摶及其內丹學派、張伯端及其對鍾呂內丹道的創新、內丹道在南宋時期的發展等。
目錄
序
自序
引言
第一章內丹、外丹與陰丹、陽丹考辨
一 內丹與外丹
二 陰丹與陽丹
三 道教史中的內丹、外丹之爭
四 內丹道與道教傳統的內修術
第二章中唐時期的內丹道
一 葉法善、羅公遠、僧一行對內丹道的開創
二元陽子的原始內丹理論
三 崔希范之《入藥鏡》與內丹道
第三章宋元史傳中的鍾離權
一歷史上的鍾離權
二鍾離權與他的弟子們
第四章呂洞賓的傳道活動及其社會影響
一 呂洞賓的生平身世
二 呂洞賓的傳道度人活動
三 宋元以前民間社會的呂洞賓信仰
第五章鍾、呂內丹道及其特色
一 以丹道參證天道
二鍾呂派的內丹道
三鍾呂內丹道對道教傳統內修術的批評
第六章劉海蟾及其弟子們
一劉海蟾的生平及其著述
二劉海蟾與馬自然
三王筌其人
四 劉海蟾與藍養素
五王庭揚與劉海蟾的其他弟子
第七章施肩吾及其對鍾呂道書的編定
一有關兩位施肩吾的問題
二施肩吾與呂洞賓
三 施肩吾的著述及對鍾呂道書的編定
四 施肩吾的內丹道與西山派
第八章陳摶及其內丹學派
一 陳摶其人及其對內丹道的開創
二 陳摶與北宋士大夫
三 陳摶的師承與著述
四 陳摶的弟子們
五 陳摶的內丹思想
第九章張伯端及其對鍾呂內丹道的創新
一 內丹道在北宋初期的傳播
二 張伯端的《悟真篇》及其對傳統內丹道的批評
第十章內丹道在南宋時期的發展
一 北宋末、南宋時期的社會內丹修煉之風尚
二 南宋時期內丹流派考述
三 南宋時期內丹道教關注的幾個熱點問題
第十一章白玉蟾的內丹道及對南宗傳法世系的建構
一 白玉蟾的生平及其著述
二 白玉蟾對南宗傳法世系的建構
三 白玉蟾援禪入道的內丹道
後記
自序
引言
第一章內丹、外丹與陰丹、陽丹考辨
一 內丹與外丹
二 陰丹與陽丹
三 道教史中的內丹、外丹之爭
四 內丹道與道教傳統的內修術
第二章中唐時期的內丹道
一 葉法善、羅公遠、僧一行對內丹道的開創
二元陽子的原始內丹理論
三 崔希范之《入藥鏡》與內丹道
第三章宋元史傳中的鍾離權
一歷史上的鍾離權
二鍾離權與他的弟子們
第四章呂洞賓的傳道活動及其社會影響
一 呂洞賓的生平身世
二 呂洞賓的傳道度人活動
三 宋元以前民間社會的呂洞賓信仰
第五章鍾、呂內丹道及其特色
一 以丹道參證天道
二鍾呂派的內丹道
三鍾呂內丹道對道教傳統內修術的批評
第六章劉海蟾及其弟子們
一劉海蟾的生平及其著述
二劉海蟾與馬自然
三王筌其人
四 劉海蟾與藍養素
五王庭揚與劉海蟾的其他弟子
第七章施肩吾及其對鍾呂道書的編定
一有關兩位施肩吾的問題
二施肩吾與呂洞賓
三 施肩吾的著述及對鍾呂道書的編定
四 施肩吾的內丹道與西山派
第八章陳摶及其內丹學派
一 陳摶其人及其對內丹道的開創
二 陳摶與北宋士大夫
三 陳摶的師承與著述
四 陳摶的弟子們
五 陳摶的內丹思想
第九章張伯端及其對鍾呂內丹道的創新
一 內丹道在北宋初期的傳播
二 張伯端的《悟真篇》及其對傳統內丹道的批評
第十章內丹道在南宋時期的發展
一 北宋末、南宋時期的社會內丹修煉之風尚
二 南宋時期內丹流派考述
三 南宋時期內丹道教關注的幾個熱點問題
第十一章白玉蟾的內丹道及對南宗傳法世系的建構
一 白玉蟾的生平及其著述
二 白玉蟾對南宗傳法世系的建構
三 白玉蟾援禪入道的內丹道
後記
序
研究道教史有種種困難,我在王宗昱同志《(道教義樞)研究》的「序」中說到了幾點,其實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沒有說到,這就是有關道教的文獻資料浩如煙海,除《道藏》外,散見於筆記小說、地方志、碑銘等等之中的也非常多,它們不僅可補《道藏》之不足,尚可糾正《道藏》中有關史實和論述的許多錯誤。張廣保同志的《唐宋內丹道教》不僅大量地利用了《道藏》中的有關材料,而且利用筆記小說、方志、碑銘達百余種之多,可見其用功之勤。
張廣保同志的《唐宋內丹道教》可以說是他繼《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論研究》之後又一力作。如果說後者為我國「內丹心性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而前者則在梳理「內丹學」發展的歷史上大有功焉!
一部成功的歷史書籍的學術著作,首先應盡可能地掌握有關材料,並科學地利用和闡釋材料。張廣保同志這部《唐宋內丹道教》可以說做到材料詳盡,取舍得宜,考證精慎,立論堅實。我過去也注意過蘇元朗與「內丹」的關系,但並沒有下功夫去搜尋有關資料,廣保除了對《羅浮山志》作了合理的分析,且利用了《崇文總目》、《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通史》等的有關材料,說明蘇元朗確與「內丹」有關,同時他又說明由於史料的缺乏對蘇元朗內丹道教的細節已無法了解(見該書第9頁),這種利用材料的札實學風應該提倡。又如在討論鍾離權、呂洞賓的生平與著作,除廣泛利用《趟藏》中有關材料,還利用了敦煌文獻、佛教著作以及筆記小說等,使我們對鍾、呂的生平與著作有了較為可信的了解。特別是利用《能改齋漫錄》以證呂洞賓與苦竹真人之關系,考證《紫陽真人(悟真篇注疏)》中所引之《破迷歌》不是鍾離權的《破迷正道歌》,而是唐太白真人所撰等等,均見張廣保同志在掌握材料上之功力和取料、論斷之審慎,立論之堅實也。
一部學術著作貴在對所研究的問題有所創新,使之向縱深發展。張廣保這部書可以說「新意迭出,再開風氣」。由於道教材料雜亂和其論說中存在的種種矛盾,如何在這種情況下,得出可信的新的論斷頗為困難。而張廣保的《唐宋內丹道教》不僅能在雜亂之材料、論說存在的種種矛盾中清晰勾畫出由唐至宋內丹道教發展的歷史,而且提出頗有系統的創見,為道教史的研究開拓了新的局面。該書提出道教與其他許多宗教不同在於「以術證道」(第32頁);鍾、呂內丹道的理論基礎除了「天人同構」(第177--178頁)、「人體小宇宙,,(第178頁)外,還在於他們「以陰陽生成之道作為證道超越的理論基礎」(第181頁),以及對張伯端的《悟真篇》的分析並揭示其內在矛盾和如何解決之思考等等,都是發前人所未發。又如,張廣保認為,鍾、呂內丹道是內丹道教的成熟形態,並指出它有三個特點:以內丹道參證天道;使內丹學系統化;在對傳統道教內修批評的基礎上而與之嚴格分開。這一看法也許給人們提供一對「內丹學」的新視角。我們大概可以說正是鍾、呂才開啟了真正的內丹道教。我有個看法,如果說成亥英等「重玄學」為「內丹心性論」提供了一個「心性學」的理論基礎,而鍾、呂以後才把「心性論」與「內丹學」真正結合起來,成為「內丹道教」。我特別想提出的是張廣保同志對內丹道的內在矛盾及其解決方法上的創見應受到學界重視。他說:「張伯端內丹道在修性與修命問題上的矛盾,其實正是傳統道教在看待生命問題、超脫境界等有關問題思想混亂的一種表現。道教看待人的生命,習慣將其分為形體與精神兩個層次。一方面,他們主張通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而使形體歸融於精神,最終通過以神合道,而契入終極超越本體。另一方面,他們又受中國文化傳統的重生觀念的制約,強調人之有生,皆因其有形,因此仙道貴形,道教內修應神形俱全。這樣他們在論述終極的超脫境界時總是脫離不了形體的拖累。道教生命觀的這一內在矛盾,曾經將許多道門宗匠的思想拖入困境。」(第336頁)又說:「按道教在看待生命問題、解脫問題時顯露的這一矛盾,實際上是由於他們同時執持兩種生命觀,一種為世俗的生命觀,另外一種為宗教的生命觀o┅┅以上兩種不同的生命觀導致了道教兩種超越觀,使得道教思想家們在論及超越問題時,常常互相矛盾,前後沖突。當然,後世道教思想家尤其是內丹道教思想家嘗試打通形、氣、神、道之間的障礙,使其通貫一體來解決兩種對立的生命觀之間的矛盾。┅┅這一解決方法為宋以後之內丹道各派所普遍采用,可以看作道教思想家架設在上述兩種生命觀之間的一座橋梁。」(第339_340頁)任何宗教理論甚至任何哲學學說都會存在某種內在矛盾,因而這就需要一代一代的宗教學家和哲學家不斷地去解決其思想體系中存在的矛盾,這樣宗教思想和哲學思想才能不斷創新。關於道教思想本身可能存在的矛盾,大概應是道教思想研究者不斷提出和解決的問題吧!
張廣保同志在寫了《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論研究》之後又寫了《唐宋內丹道教》,我希望人他再接再厲,寫出一本唐朝以前的道教史,這樣可以構成一部完整的道教史了。
張廣保同志的《唐宋內丹道教》可以說是他繼《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論研究》之後又一力作。如果說後者為我國「內丹心性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而前者則在梳理「內丹學」發展的歷史上大有功焉!
一部成功的歷史書籍的學術著作,首先應盡可能地掌握有關材料,並科學地利用和闡釋材料。張廣保同志這部《唐宋內丹道教》可以說做到材料詳盡,取舍得宜,考證精慎,立論堅實。我過去也注意過蘇元朗與「內丹」的關系,但並沒有下功夫去搜尋有關資料,廣保除了對《羅浮山志》作了合理的分析,且利用了《崇文總目》、《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通史》等的有關材料,說明蘇元朗確與「內丹」有關,同時他又說明由於史料的缺乏對蘇元朗內丹道教的細節已無法了解(見該書第9頁),這種利用材料的札實學風應該提倡。又如在討論鍾離權、呂洞賓的生平與著作,除廣泛利用《趟藏》中有關材料,還利用了敦煌文獻、佛教著作以及筆記小說等,使我們對鍾、呂的生平與著作有了較為可信的了解。特別是利用《能改齋漫錄》以證呂洞賓與苦竹真人之關系,考證《紫陽真人(悟真篇注疏)》中所引之《破迷歌》不是鍾離權的《破迷正道歌》,而是唐太白真人所撰等等,均見張廣保同志在掌握材料上之功力和取料、論斷之審慎,立論之堅實也。
一部學術著作貴在對所研究的問題有所創新,使之向縱深發展。張廣保這部書可以說「新意迭出,再開風氣」。由於道教材料雜亂和其論說中存在的種種矛盾,如何在這種情況下,得出可信的新的論斷頗為困難。而張廣保的《唐宋內丹道教》不僅能在雜亂之材料、論說存在的種種矛盾中清晰勾畫出由唐至宋內丹道教發展的歷史,而且提出頗有系統的創見,為道教史的研究開拓了新的局面。該書提出道教與其他許多宗教不同在於「以術證道」(第32頁);鍾、呂內丹道的理論基礎除了「天人同構」(第177--178頁)、「人體小宇宙,,(第178頁)外,還在於他們「以陰陽生成之道作為證道超越的理論基礎」(第181頁),以及對張伯端的《悟真篇》的分析並揭示其內在矛盾和如何解決之思考等等,都是發前人所未發。又如,張廣保認為,鍾、呂內丹道是內丹道教的成熟形態,並指出它有三個特點:以內丹道參證天道;使內丹學系統化;在對傳統道教內修批評的基礎上而與之嚴格分開。這一看法也許給人們提供一對「內丹學」的新視角。我們大概可以說正是鍾、呂才開啟了真正的內丹道教。我有個看法,如果說成亥英等「重玄學」為「內丹心性論」提供了一個「心性學」的理論基礎,而鍾、呂以後才把「心性論」與「內丹學」真正結合起來,成為「內丹道教」。我特別想提出的是張廣保同志對內丹道的內在矛盾及其解決方法上的創見應受到學界重視。他說:「張伯端內丹道在修性與修命問題上的矛盾,其實正是傳統道教在看待生命問題、超脫境界等有關問題思想混亂的一種表現。道教看待人的生命,習慣將其分為形體與精神兩個層次。一方面,他們主張通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而使形體歸融於精神,最終通過以神合道,而契入終極超越本體。另一方面,他們又受中國文化傳統的重生觀念的制約,強調人之有生,皆因其有形,因此仙道貴形,道教內修應神形俱全。這樣他們在論述終極的超脫境界時總是脫離不了形體的拖累。道教生命觀的這一內在矛盾,曾經將許多道門宗匠的思想拖入困境。」(第336頁)又說:「按道教在看待生命問題、解脫問題時顯露的這一矛盾,實際上是由於他們同時執持兩種生命觀,一種為世俗的生命觀,另外一種為宗教的生命觀o┅┅以上兩種不同的生命觀導致了道教兩種超越觀,使得道教思想家們在論及超越問題時,常常互相矛盾,前後沖突。當然,後世道教思想家尤其是內丹道教思想家嘗試打通形、氣、神、道之間的障礙,使其通貫一體來解決兩種對立的生命觀之間的矛盾。┅┅這一解決方法為宋以後之內丹道各派所普遍采用,可以看作道教思想家架設在上述兩種生命觀之間的一座橋梁。」(第339_340頁)任何宗教理論甚至任何哲學學說都會存在某種內在矛盾,因而這就需要一代一代的宗教學家和哲學家不斷地去解決其思想體系中存在的矛盾,這樣宗教思想和哲學思想才能不斷創新。關於道教思想本身可能存在的矛盾,大概應是道教思想研究者不斷提出和解決的問題吧!
張廣保同志在寫了《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論研究》之後又寫了《唐宋內丹道教》,我希望人他再接再厲,寫出一本唐朝以前的道教史,這樣可以構成一部完整的道教史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