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者依據大量的傳世文獻和考古文物資料,用自己的語言向讀者娓娓講述中國古代文字及其載體和書寫工具的演變史。書中的一些真知灼見:甲骨文字匯、文字書寫的傳統順序等論斷,都給予一種新鮮的觀念。而不斷增補的新的考古資料,又使此書在學術上一直處於研究前沿。因此,本書可作為普通讀者欲了解中國古代書籍史的參考書,也可作為一般學者修習圖書目錄和書籍史的參考書。同時書中包含的中國古代文化傳播和繼承的信息,亦為研究中國文化史、科技史、考古學等學科提供治學資料。
本書首章,討論中國古代文字記錄的特色和重要性,及其演進的社會背景和學術因素。其中後數章,分別敘述各個時代的主要文字載體,包括甲骨、青銅、陶器、玉石、簡牘等,詳細討論其內容、書體、制度及其特質。
目錄
上海版新序
李學勤序
寫作緣起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甲骨文
第三章 金文和陶文
第四章 玉石刻辭
第五章 竹簡和木牘
第六章 帛書
第七章 紙卷
第八章 書寫工具
第九章 結論
後序
增訂說明
附錄
圖版
李學勤序
寫作緣起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甲骨文
第三章 金文和陶文
第四章 玉石刻辭
第五章 竹簡和木牘
第六章 帛書
第七章 紙卷
第八章 書寫工具
第九章 結論
後序
增訂說明
附錄
圖版
序
本書原以英文寫作,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於1962年出版,其後被譯成中文、日文和韓文,並多次增訂,分別以不同書名在國內外各地發行,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繼1996年台北增訂本出版後,最近又承上海友人盛情相助,再次增訂,重版發行,同時英文原版亦已修訂再版,使此書的生命得以再次延續更新,值得慶幸。
關於此書的寫作動機和出版經過,已在「寫作緣起」及他處說明,不再重復。但是這書的一再修訂重版,實受許多國際知名學者的評介所鼓勵(見本書「後序」及「附錄」)。他們的意見不僅增強了作者的自信,也使中國古代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和貢獻以及在世界文明中的應有地位得到肯定。
此書英文本出版之初,許倬雲教授就為文表揚說:「這書是西文著述中至今惟一有系統介紹印刷發明前中國文字記載方式的書籍,可說凡是中國先民曾經著過一筆一划的東西莫不討論到了。」他特別指出:「這書以印刷術之發明為斷代標准,是一個真知灼見的決定。」稍後,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也認為:「從本書的性質與分量看,顯然是卡特的經典之作《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西傳》一書的姊妹篇.」他說:「我們可以斷言,錢著和卡特的名著完全可以媲美而並駕齊驅。┅┅錢氏和卡特一樣,全書行文清晰利落、要言不煩,是寫作的典范。」李氏對此書的重視,導致他邀請作者參加他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大系中《紙和印刷》分冊的寫作,成為此書的續編(原書名及譯本見本書「緒論」注釋E20)).
另一位看重此書的學者是日本京都大學平岡武夫教授,他
在日文本的序言中說:「中國文化,就是漢字的文化。......這部著述追源出土最古書寫的文物,也追尋其後各時代漢字流變之蹤跡,┅┅可以說這是一部由殷墟到敦煌這重要時代整個漢字書寫的全部歷史。」我曾在書中指出中國文字記錄的延續、多產和廣被性是世界文明中所獨具的特色,他對此更加發揮說:「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期,最多人使用的文字,是漢字!最廣大地域使用的文字,是漢字!被使用最長久的文字,是漢字!表現最多種語言的文字,是漢字!蘊藏書籍最豐富的文字,也是漢字!」他的綜合歸納,特別強調漢字的偉大,可在本書的「緒論」中獲得詳細的解釋和確證。
中國古代的書籍和文字記錄的多彩多姿、源遠流長,是中國民族精神之所寄,也是世界文明中特有的奇跡。可是由於近代中國所受的外侮和屈辱,使中國人對自己固有的文化傳統喪失自信而盲目自貶,甚至現在還有人認為廢除漢字采用拼音是文字演進的規律和迎合世界的潮流,卻沒有深思漢字的特殊功能。假使沒有漢字形體所獨具的延續性和凝固性相維護而采用拼音文字,中國早已成為許多以方言立國而分崩離析的國家了。近代歐洲各民族以方言立國,足資證明。中國歷史上的分久必合以及許多少數民族之能融人一個大家庭,漢字的優越性和融合性實不容忽視。本書雖非專論漢字功能之作,但對中國古代文字記錄及其載體所傳承的特色和重要性,都做了有系統的分析和總結,可供讀者參考。新版所增資料中,以近年出土的考古實物為主,尤其新發現在殷墟以外各地和周初的甲骨、戰國及秦漢墓中出土的大批竹
簡、帛書和木質、絲質、紙質古地圖以及敦煌遺書中最早的寫本等較為重要,其他迄至2000年底所發現的考古資料也都加入正文或附注。另有芝加哥大學所藏漢代封泥及湖北雲夢睡虎地戰國秦墓出土竹簡中所見的「紙」字,皆為他處所未及,也在增訂本中略加介紹。結論中對中國文字書寫的傳統J頃序,從上到下和自右至左排列的原因,前人都未加注意或解釋其原因,作者就個人所見也在結論中試加推斷,並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通行的各種文字閱讀速度所作的比較研究,證明直行閱讀實較橫行閱讀為快,希望讀者注意。
此次上海版修訂重印,多承復旦大學圖書館吳格先生倡議相助,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李學勤所長賜序,北京大學考古系宿白教授題簽,芝加哥大學夏含夷(EdwardShaughnessy)教授及彭柯同學盛情協助,錢孝文提供資料並相助排校,上海書店出版社有關編輯的精心編審,並得文錦及親友多方鼓勵、殷勤支持,謹表衷心的感謝。我對原書各章曾重加增改,文辭也略予修飾,圖版亦有多幅更動,並另增人附錄數篇,內有北大別立謙同學所編譯《評介摘要》,使此書得以舊貌換新顏與讀者相見,實是本書的幸運,也是作者的榮幸!
此書年前在台印行,承蒙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盧秀菊教授
熱心相助並指導排校,胡述兆教授熱心支持,北京大學鄭如斯教授相助增訂,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教授題簽,因上海版系根據台版修訂而成,謹在此重申謝意。
在此書修訂完成前,不幸有幾位與本書有關亦師亦友的前輩先後凋謝,令人傷感。其中有我在大學時代聆聽他講授《中國書史》的劉國鈞教授(1899—1995),當年指導此書寫作的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前主任顧立雅教授(HerrleeC.Creel,1905—1994)和夫人顧樂貞博士(Lorraine J.Creel,1915—1995),圖書館學研究院前院長文格教授(Howard W.Winger,1915一1995),鼓勵我寫作《紙和印刷》的英國劍橋大學前院長李約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一亞995)和夫人魯桂珍博士
(LuGwei一由en,1904—1992),以及翻譯此書和另一冊《紙上印刷》的日本山口大學澤谷昭次教授(1932—1995),以及閱讀此書原稿的舊友吳光清博士(K.T.Wu,1905--2000),他們對我的專業研究都曾有重要的啟發和幫助,謹以此書的新版表示對他們的深切懷念,並對他們在學術上的成就和貢獻致以崇高的敬意。
錢存訓
2002年新春於美國芝加哥海德園
關於此書的寫作動機和出版經過,已在「寫作緣起」及他處說明,不再重復。但是這書的一再修訂重版,實受許多國際知名學者的評介所鼓勵(見本書「後序」及「附錄」)。他們的意見不僅增強了作者的自信,也使中國古代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和貢獻以及在世界文明中的應有地位得到肯定。
此書英文本出版之初,許倬雲教授就為文表揚說:「這書是西文著述中至今惟一有系統介紹印刷發明前中國文字記載方式的書籍,可說凡是中國先民曾經著過一筆一划的東西莫不討論到了。」他特別指出:「這書以印刷術之發明為斷代標准,是一個真知灼見的決定。」稍後,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也認為:「從本書的性質與分量看,顯然是卡特的經典之作《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西傳》一書的姊妹篇.」他說:「我們可以斷言,錢著和卡特的名著完全可以媲美而並駕齊驅。┅┅錢氏和卡特一樣,全書行文清晰利落、要言不煩,是寫作的典范。」李氏對此書的重視,導致他邀請作者參加他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大系中《紙和印刷》分冊的寫作,成為此書的續編(原書名及譯本見本書「緒論」注釋E20)).
另一位看重此書的學者是日本京都大學平岡武夫教授,他
在日文本的序言中說:「中國文化,就是漢字的文化。......這部著述追源出土最古書寫的文物,也追尋其後各時代漢字流變之蹤跡,┅┅可以說這是一部由殷墟到敦煌這重要時代整個漢字書寫的全部歷史。」我曾在書中指出中國文字記錄的延續、多產和廣被性是世界文明中所獨具的特色,他對此更加發揮說:「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期,最多人使用的文字,是漢字!最廣大地域使用的文字,是漢字!被使用最長久的文字,是漢字!表現最多種語言的文字,是漢字!蘊藏書籍最豐富的文字,也是漢字!」他的綜合歸納,特別強調漢字的偉大,可在本書的「緒論」中獲得詳細的解釋和確證。
中國古代的書籍和文字記錄的多彩多姿、源遠流長,是中國民族精神之所寄,也是世界文明中特有的奇跡。可是由於近代中國所受的外侮和屈辱,使中國人對自己固有的文化傳統喪失自信而盲目自貶,甚至現在還有人認為廢除漢字采用拼音是文字演進的規律和迎合世界的潮流,卻沒有深思漢字的特殊功能。假使沒有漢字形體所獨具的延續性和凝固性相維護而采用拼音文字,中國早已成為許多以方言立國而分崩離析的國家了。近代歐洲各民族以方言立國,足資證明。中國歷史上的分久必合以及許多少數民族之能融人一個大家庭,漢字的優越性和融合性實不容忽視。本書雖非專論漢字功能之作,但對中國古代文字記錄及其載體所傳承的特色和重要性,都做了有系統的分析和總結,可供讀者參考。新版所增資料中,以近年出土的考古實物為主,尤其新發現在殷墟以外各地和周初的甲骨、戰國及秦漢墓中出土的大批竹
簡、帛書和木質、絲質、紙質古地圖以及敦煌遺書中最早的寫本等較為重要,其他迄至2000年底所發現的考古資料也都加入正文或附注。另有芝加哥大學所藏漢代封泥及湖北雲夢睡虎地戰國秦墓出土竹簡中所見的「紙」字,皆為他處所未及,也在增訂本中略加介紹。結論中對中國文字書寫的傳統J頃序,從上到下和自右至左排列的原因,前人都未加注意或解釋其原因,作者就個人所見也在結論中試加推斷,並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通行的各種文字閱讀速度所作的比較研究,證明直行閱讀實較橫行閱讀為快,希望讀者注意。
此次上海版修訂重印,多承復旦大學圖書館吳格先生倡議相助,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李學勤所長賜序,北京大學考古系宿白教授題簽,芝加哥大學夏含夷(EdwardShaughnessy)教授及彭柯同學盛情協助,錢孝文提供資料並相助排校,上海書店出版社有關編輯的精心編審,並得文錦及親友多方鼓勵、殷勤支持,謹表衷心的感謝。我對原書各章曾重加增改,文辭也略予修飾,圖版亦有多幅更動,並另增人附錄數篇,內有北大別立謙同學所編譯《評介摘要》,使此書得以舊貌換新顏與讀者相見,實是本書的幸運,也是作者的榮幸!
此書年前在台印行,承蒙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盧秀菊教授
熱心相助並指導排校,胡述兆教授熱心支持,北京大學鄭如斯教授相助增訂,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教授題簽,因上海版系根據台版修訂而成,謹在此重申謝意。
在此書修訂完成前,不幸有幾位與本書有關亦師亦友的前輩先後凋謝,令人傷感。其中有我在大學時代聆聽他講授《中國書史》的劉國鈞教授(1899—1995),當年指導此書寫作的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前主任顧立雅教授(HerrleeC.Creel,1905—1994)和夫人顧樂貞博士(Lorraine J.Creel,1915—1995),圖書館學研究院前院長文格教授(Howard W.Winger,1915一1995),鼓勵我寫作《紙和印刷》的英國劍橋大學前院長李約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一亞995)和夫人魯桂珍博士
(LuGwei一由en,1904—1992),以及翻譯此書和另一冊《紙上印刷》的日本山口大學澤谷昭次教授(1932—1995),以及閱讀此書原稿的舊友吳光清博士(K.T.Wu,1905--2000),他們對我的專業研究都曾有重要的啟發和幫助,謹以此書的新版表示對他們的深切懷念,並對他們在學術上的成就和貢獻致以崇高的敬意。
錢存訓
2002年新春於美國芝加哥海德園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