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系元朝斷代史,是在《元代史》一書的基礎上修訂而成。該書結構嚴謹,章節分配合理,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系等方面對元朝進行全方位詳細論述,內容充實,資料豐富,論述充分,語言簡潔。不僅如此,作者還追溯了蒙古族的發展史,全面展示了元朝的歷史及元代以前蒙古族的發展史,不失為廣大專業工作者及文史愛好者的必備之書。
周良霄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1931年12月生,湖南新邵人。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先後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內蒙古歷史研究所、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所、《歷史研究》編輯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任職,長期從事元史、蒙古史及文化史研究。著有《忽必烈》、《中國通史》第七冊(與人合作)、《皇帝與皇權》;譯著有《出使蒙古記》(合譯)、《成吉思汗的繼承者》等。
顧菊英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編審。1934年10月生,上海人。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先後在中華書局、內蒙古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負責編輯《近代史資料》。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蒙古族的起源
第二章 12-13世紀初蒙古諸部的社會狀況
第三章 成吉思汗一蒙古與大蒙古國的建立
第四章 蒙古國的繼續擴張與發展
第五章 元朝的建立
第六章 全國的統一
第七章 統治制度(上)
第八章 統治制度(下)
第九章 社會經濟
第十章 社會階級與結構
第十一章 中期的政治概況
第十二章 元末人民大起義
第十三章 文化
第十四章 與外國的聯系與經濟文化交流
附錄:元大事年表
第一章 蒙古族的起源
第二章 12-13世紀初蒙古諸部的社會狀況
第三章 成吉思汗一蒙古與大蒙古國的建立
第四章 蒙古國的繼續擴張與發展
第五章 元朝的建立
第六章 全國的統一
第七章 統治制度(上)
第八章 統治制度(下)
第九章 社會經濟
第十章 社會階級與結構
第十一章 中期的政治概況
第十二章 元末人民大起義
第十三章 文化
第十四章 與外國的聯系與經濟文化交流
附錄:元大事年表
序
這本書是我和顧菊英同志長期研究的共同成果。
1982年冬,在草我所撰《蒙古選汗儀制與元朝皇位繼承問題》一文的結尾中這樣寫道: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取皇位繼承這一關系當時大局的問題,來看看蒙古的舊俗如何?入元以后有了些什麼變化?對內地有哪些作用和影響?我深深地感覺到,如果要了解元朝各種制度的特點,並全面估計元朝在中國后期封建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便很需要把它的各種制度,逐個方面、逐個問題,從蒙漢兩種文化各自的特質,以及它們的相互吸收和融合、對立和排斥的全部發展過程,作深入的剖析。否則,我們就很難把當前的元史研究再向前推進一大步。這也就是我的方向和願望」。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寫這部元史,就是實現這一方向與願望的嘗試。當然,限於體例,在這本書里,一些問題我們不可能像寫專題論文那樣充分地展開。
人們習慣地把歷史比作一條洶涌曲折的長河。這條河源遠流長,因為它是匯合其流程內所有的支流而成的。所謂河海不擇細流所以成其大。中國的歷史長河,便是融會了所有中國各民族——無論是歷史上的或現存的——歷史文化所組成的。兩條巨大的江流在它們的交匯處合流,相互激盪、扭轉,進而混合、交流,最后融成一體,浩盪東去,為大自然增添了奇異的景觀,而且往往因此改變下流的環境。這在自然界是常見的現象。元朝的歷史也很像是這樣。蒙古民族如同一股湍急的山洪,不,應該說是巨大的泥石流,從漠北草原上,洶涌地沖向內地,與頗趨沉寂的漢文化主流(包括已趨漢化的女真文化)相碰撞、搏擊、滲透、交融。終於一個制度上糅合漢、蒙傳統文化的元王朝建立了起來,完成了全國空前規模的大統一。試想,這是一幅何等驚心動魄而又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
中國封建社會到宋朝已進入成熟的后期。在經濟結構上,土地租佃制度充分發展,商品經濟前所未有地繁榮。在政治制度上,伴隨着中央集權制的增強,封建地主階級的民主制度也達到了新的高峰。而就在這時,一個僻處白山黑水之間的、初步跨入文明門檻的女真族征服了江淮以北的半個中國,把宋室逼遷至江南一隅。金朝初期,金統治者在中原地區扶立傀儡政權,進行間接統治。這無疑對兩種文化的沖撞起了一定的緩沖作用。1137年,金熙宗廢除偽齊,積極采行漢法。顯然,半定居半漁獵而兼營農業的女真人,在接受漢文化上是比較迅速的。1149年,海陵王完顏亮奪取了帝位,盡誅宗室中的反對派,將上京宮殿夷為平地,遷都中都(今北京)。這些措施在客觀上為積極推行漢法鋪平了道路。內遷女真的漢化,從中央的政治建制到猛安謀克人戶的風習,都很快先后完成。他們「自幼惟習漢人風俗,不知女直純實之風,至於文字語言,或不通曉」;「燕飲音樂,皆習漢風」;宮廷喪禮,「並用漢儀」;百姓「改稱漢姓,學南人衣裝」。金世宗的后期,頻頻提倡保存女真舊風俗,學習女真語,企圖阻止這一趨勢,但事實上沒有奏效。
……
1982年冬,在草我所撰《蒙古選汗儀制與元朝皇位繼承問題》一文的結尾中這樣寫道: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取皇位繼承這一關系當時大局的問題,來看看蒙古的舊俗如何?入元以后有了些什麼變化?對內地有哪些作用和影響?我深深地感覺到,如果要了解元朝各種制度的特點,並全面估計元朝在中國后期封建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便很需要把它的各種制度,逐個方面、逐個問題,從蒙漢兩種文化各自的特質,以及它們的相互吸收和融合、對立和排斥的全部發展過程,作深入的剖析。否則,我們就很難把當前的元史研究再向前推進一大步。這也就是我的方向和願望」。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寫這部元史,就是實現這一方向與願望的嘗試。當然,限於體例,在這本書里,一些問題我們不可能像寫專題論文那樣充分地展開。
人們習慣地把歷史比作一條洶涌曲折的長河。這條河源遠流長,因為它是匯合其流程內所有的支流而成的。所謂河海不擇細流所以成其大。中國的歷史長河,便是融會了所有中國各民族——無論是歷史上的或現存的——歷史文化所組成的。兩條巨大的江流在它們的交匯處合流,相互激盪、扭轉,進而混合、交流,最后融成一體,浩盪東去,為大自然增添了奇異的景觀,而且往往因此改變下流的環境。這在自然界是常見的現象。元朝的歷史也很像是這樣。蒙古民族如同一股湍急的山洪,不,應該說是巨大的泥石流,從漠北草原上,洶涌地沖向內地,與頗趨沉寂的漢文化主流(包括已趨漢化的女真文化)相碰撞、搏擊、滲透、交融。終於一個制度上糅合漢、蒙傳統文化的元王朝建立了起來,完成了全國空前規模的大統一。試想,這是一幅何等驚心動魄而又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
中國封建社會到宋朝已進入成熟的后期。在經濟結構上,土地租佃制度充分發展,商品經濟前所未有地繁榮。在政治制度上,伴隨着中央集權制的增強,封建地主階級的民主制度也達到了新的高峰。而就在這時,一個僻處白山黑水之間的、初步跨入文明門檻的女真族征服了江淮以北的半個中國,把宋室逼遷至江南一隅。金朝初期,金統治者在中原地區扶立傀儡政權,進行間接統治。這無疑對兩種文化的沖撞起了一定的緩沖作用。1137年,金熙宗廢除偽齊,積極采行漢法。顯然,半定居半漁獵而兼營農業的女真人,在接受漢文化上是比較迅速的。1149年,海陵王完顏亮奪取了帝位,盡誅宗室中的反對派,將上京宮殿夷為平地,遷都中都(今北京)。這些措施在客觀上為積極推行漢法鋪平了道路。內遷女真的漢化,從中央的政治建制到猛安謀克人戶的風習,都很快先后完成。他們「自幼惟習漢人風俗,不知女直純實之風,至於文字語言,或不通曉」;「燕飲音樂,皆習漢風」;宮廷喪禮,「並用漢儀」;百姓「改稱漢姓,學南人衣裝」。金世宗的后期,頻頻提倡保存女真舊風俗,學習女真語,企圖阻止這一趨勢,但事實上沒有奏效。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