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2月至4月,丹麥畫家赫爾魯夫·比茨特魯普應中國中蘇友好協會和中國美術家協會的邀請,對剛解放不久的新中國進行了一次寫生旅行,他用自己所熟悉的創作手法描繪了自己的所見所聞,真實地記錄了當時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狀況。1958年,比茨特魯普的這部寫生集以《中國之行》為題,在莫斯科出版,為我們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歷史資料。
比茨特魯普在中國期間,先后訪問了北京、武漢、廣州、杭州、上海、南京、天津、沈陽、撫順、鞍山等城市,沿途接觸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社會風貌,采擷了大量的寫生素材,使人們能夠從中了解到新中國的真實情況,對於剛剛從長年戰爭破壞中走出來,憑借自己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取得經濟的初步恢復,並成功地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划的新中國的成長,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感性認識。一個外國畫家到中國,自然會把自己最感興趣的事物描繪出來,獵奇的意識是畫家藝術藝術敏感的表現,而這些事物在當時不僅普遍,而且在某些方面說,還帶有本質意義,譬如說,婦女解放的問題,勞動人民生活環境問題等。當然,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為新中國經濟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援助,畫家常以自豪的口吻言及這種援助,這在當時也屬正常的感情交流。
走出戰爭陰影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常的領導下,以極大的政治熱情和高昂的民族士氣投入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歷史潮流中去,使社國大地到處都呈現出一派熱氣騰騰、奮發圖強的勞動場面。中國人民如此勤奮和有效率的建設,使來到他們中間的外國人也身受強烈感染。在畫家的寫生中,人們看到的更多的不是中國人如何貧窮,如何落后,而是如何靠着自己的肩膀和雙手,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意志創造一個嶄新的中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畫家筆下的各種各樣的人物,贏得了畫家的真誠敬佩和熱愛!
在任何畫家的眼里,中國都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偉大的國家。中國不僅有長城,有紫禁城,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有綿延5000年歷史文明的燦爛文化,而且有畫家最感舉的所有素材。這些素材往往會極大地激發畫家的創作靈感,使他們不由自主地投身其中,更深切地感受創作對象,為創作對象而喜恕哀樂。比茨特魯普在如此短促的時間和如此匆忙的旅途中,創作了如此大量的寫生素描,正是畫家把自己對中國人民誠摯的情感融入其中的結果。
《中國之行》出版后,曾由王立剛、馮屏二位等待翻譯為中文,但因歷史原因,中文畫集始終未能編輯出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擴大,這也為畫集的編輯出版創造了條件。為了介紹這部畫集和畫集中錄載的50年前新中國的社會風貌,我們依據原畫集版式,在晝保持原風格的基礎上,對翻譯文稿進行了刪節整理,並將書名改為《一個外國人眼中五十年前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