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是我國歷史悠久,流行廣泛,技巧豐富,表現力較強的一種民族吹管樂器。它聲音高亢、宏亮,而通過氣息控制,亦能使音色產生多種維妙維肖的變化。也就是說,它既善長表達粗獷、挺拔的剛氣,也善長表達細膩、委婉的柔情。
據山東嘉祥縣史料記載,從現存于武氏祠和于1977年出土的漢畫像石印證,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山東西南(位于濟寧、荷澤兩地之間)一帶就有了比較完美的鼓吹樂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以下簡稱建國前),嗩咼多用于廣大農村的婚喪喜慶、迎神祭祀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以下簡稱建國後),又用于慶勝利、慶豐收、送喜報等。而且不少嗩吶高手以獨奏的形式進入了城市、登上了音樂舞台。建國前,嗩吶演奏的形式多是以嗩吶為主,笙、笛、梆、鼓、 、鑼等參與伴奏的民間鼓吹樂。曲目多是傳統樂曲、套曲、民間小調、地方戲曲和戲曲曲牌等,即興吹奏,自由、靈活、多變。建國後,不僅出現了許多創作、改編的新曲目,而且出現了重奏、協奏等多種新形式,表現內容和演奏技巧也更加豐富多彩,使嗩吶吹奏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
由于地理環境、風俗習慣、語言音調等諸方面對嗩吶的影響,形成了歷史上的很多風格派別。為了便于掌握和了解,我們對嗩吶的幾個派別,作簡單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