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思·塔金頓的《彭羅德》一書生動地描繪了一個頑皮的小男孩的一段生活,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細節的敏銳洞察力。《十七歲》中的威廉可以看做是長大了一些的彭羅德。
書中對「十七歲」有一段概括:「因為在十七八歲的年齡,青春期發育可能已完成,但不是由於經驗的成熟。這些年齡有自己的悲劇。一個人一生中的這個時期不能容忍自己在外表方面有任何不完美:地位、財富、家庭,以及在公共場合的風度、優雅和尊嚴。然而那青年經常被他內心依然不時要冒出來的那個孩子所出賣,而不識趣的人們也總當他還是個孩子。」作者抓住這種青春期特有的性格矛盾,演繹出一章章詼諧的故事。
書中反映的是二十世紀初美國中西部小城的生活場景,與現代社會相比,那時生活節奏緩慢,社會關系簡單,十七歲主人公的一些行為,在現代人看來可能更符合十四五歲的特點。雖然時代不同,但本書描寫的青春期特征,還是能引起我們會心的微笑。
布思・塔金頓(1869~1948),美國小說家、劇作家。他以美國中西部中產階級生活為題材,創作了較能代表時代特征的五十余部小說和多部劇本(其中十一部與人合作)。《了不起的安德森家族》(1918)和《艾麗斯・亞當斯》(1921)均獲普利策小說獎。他的著名小說《彭羅德》和《十七歲》,其主人公曾一時成為像湯姆・索亞一樣的轟動形象。
《十七歲》是塔金頓創作的青少年題材的代表作,生動而不乏幽默地刻畫了一個十七歲男孩威廉的生活細節,以及情竇初開時的情感困惑,對青春期的心理描寫十分細膩傳神,同時也展示了二十世紀初美國小鎮普通人的生活畫卷,出版后深受讀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