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飢餓1978∶一部塵封十八年的書稿

告別飢餓1978∶一部塵封十八年的書稿
定價:156
NT $ 136
 

內容簡介

這部塵封十八年的書稿

是四位新華社記者根據采訪筆記整理而成

大部分內容曾寫成「內參」供中央最高決策層參考

不少內容鄧小平、胡耀邦、萬里等作過批示

成為制定重大政策的可靠依據

對改變中國前途命運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要說真話,寫實情。斯諾的《西行漫記》,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為什麽至今讀來仍然震撼人心?就是因為他們真實地記錄了大量的事實。他們當時發的新聞,今天成了信史。你們這次調查,今天看是新聞,明天也就成了歷史。

書是一個晚上讀完的,讀得心潮起伏,後半夜完全失眠。這種情況是賈平凹以前從未發生過的。全書沒有華麗的詞句,也沒有故弄玄虛的技巧,質朴到了極致,你說是新聞調查也可,是報告文學也好,是長篇散文也好,但你為中國改革初期現狀的巨大真實所震撼,為作者的膽識、良知和職業責任心所凝聚的靈魂所感動。
 

目錄

序言 真話的歷程
第一章 願飢餓的歲月從此結束
一 太原街頭的吉兆
二 收容所何時關門
三 王家灣的今昔
四 在民族英雄謝子長的家鄉
五 訪《東方紅》歌手李有源老家
六 「難兄難弟」都有了希望
七 在貧困的死亡線上
八 挽救失去的忠誠
第二章 徘徊在黃土高原的陰影
一 在遙遠的地質年代
二 黃土的來歷與性格
三 大自然的報復
四 干旱的「珠穆朗瑪峰」
五 咚咚炮聲話冰雹
六 三十年的建設與破壞
七 多災多難的子午嶺
第三章 要使農業真正成為農民自己的事業
一 沒有主人的事業
二 戈色令的遭遇引起的聯想
三 中國的農民就吃這一套嗎
四 一個做了大好事的人為什麽要自殺
第四章 這里需要更多的有志者
一 從一位給人們帶來信心的縣委書記說起
二 「群眾生活好了才算好干部」
三 「不斷革命」的後果
四 要支持有識之士施展雄才
第五章 要努力提高文化科技水平
一 黃土高原需要千萬個薛振聲
二 人才為什麽流失
三 看這里的學校窮到何等地步
四 「智力開發」刻不容緩
第六章 綠色在於頑強的生命
一 為什麽不讓多種「搖錢樹」
二 「自留山,可美著哩」
三 困難面前出英雄
四 訪種樹三兄弟
第七章 今後向何處去
一 大討論帶來的新方針
二 必須打破自然經濟的束縛
三 農田基建不能再這樣「大搞」了
四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五 「退耕」不能光喊在嘴上
六 不能只要鐵牛丟掉黃牛
七 要使流通渠道暢通起來
第八章 「獨木橋」聯著「陽關道」
一 「王魁包山」的啟示
二 改革的沖突
三 孟家坪的創舉
四 西北農民的呼聲
五 王一寧的「政見」
六 張易公社並未翻船
七 大得民心的措施
第九章 一份關於報告的報告
後記 十八年後的回憶
馮東書:敢問路在何方
戴國強:匆匆已過十八年
傅上倫:為了永不忘卻的紀念
胡國華:往事當回首
 

真話的歷程

楊克現

讀者翻開的這本書,是新華社四位記載根據自己1980年3月至9月的采訪筆記整理而成的。其中大部分內容曾寫成「內參報道」,供中央最高決策層參考。那時候,我國農村正處於告別飢狐的歷史關頭,改革方步,步履艱難,中央迫切需要了解農村的真實情況。

書稿於我黨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之初的1980年完成,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二十周年的1998年面世。從成稿到出版,經歷了整整十八個年頭。

撰寫這部「內參報道」的四位記者是:胡國華、傅上倫、馮東書、戴國強。他們當時的年齡分別為三十三、三十七、四十六、四十八歲。



這是一部什麽樣的書稿呢?

作為曾經並肩戰斗在一條戰線,又在某種程度上參與成書全過程的我,完全有理由說,這是一部全面系統地反映西北黃土高原農村社會全景式的歷史。它如明鏡一般,使人們對農村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乃至復雜的歷史大背景一目了然。它告訴當今時代,也告訴我們的子孫後代: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為了擺脫貧窮落後的面貌,為了追求理想中的幸福,中國人民曾經走過怎樣曲折的艱難道路,曾經承受過多麽巨大的民族磨難。

人們知道,我國幾億農民蘊藏著的創造活力無比巨大。依靠他們,方得以推翻三座大山的重重壓迫,建立了人民共和國制度。然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以來,由於照搬斯大林全盤集體化的模式,由於追求「一大二公」,急於改變生產關系以求推動社會前進的空想成分增加,由於「一平二調」的共產風屢糾屢犯,由於工業化進程中過大的工農業剪刀差難以得到糾正,由於政社不分高度集權制度不斷強化,整個農村經濟,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無不把農民的手腳捆綁得死死的,使農民和他們賴以生存的集體經濟,完全處於屈從的地位。一個集體經濟單位辦糟了,農民沒有退社的自由;某種責任制的創新顯出了經濟效益,集體也沒有選擇的自由。干部中獨斷專行、強迫命令、辦事不公,甚至腐化墮落,農民沒有監督的權利。經濟上缺乏核算,低效率,甚至是無效率的普遍化,這就使得追求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衰變成粗魯的平均分配貧窮的社會主義。不僅如此,隨著「農業學大寨」運動的深入發展,繼續突出階級斗爭的群眾運動和兩條道路斗爭的政治壓力,以及「四人幫」不斷強化的限制資產階級法權和無產階級全面專政論,都以最革命的名義,把我國農村經濟推向了災難的境地。

十多年以前,我曾經聽到一個這樣的故事:是農民講給農業領導人聽的故事。那時,十一屆三中全會早開過了三年,農民們普遍敢說話了。山西一位農民斗膽評論著人民公社制度。他說,多少年來,公社制度把我們農民像牲口一樣死死拴在槽上。拴在槽上也可以,卻不給草料吃。不給草料吃,又不讓我們去找草料吃┅┅平和的語氣,帶淚的微笑,心酸的回憶,飽含了農民對自己民主權利遭到侵害發出的抱怨,也飲食含了農民對自己經濟權益遭到掠奪無可奈何的控訴。

難道事情不是這樣的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已經搞了二十多年的社會主義。據農業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統計,1978年全國人民公社社員從集體分得的收入,人均也不過七十四元六角七分。在全國,人均分配超過三百元的「明星隊」僅占千分之二左右,寥若晨星。這一比例,在北方,在四位記者調查過的西北黃土高原,更少。許多地方農民辛苦勞動一年,扣除了口糧,竟沒有任何現金可以分配。多少年來農民倒欠集體的錢,集體倒欠國家的錢,已成為惡性循環,如同走進又黑又長的隧道而苦無出路。本來,自留地、家庭副業,尚不失為集體經濟的一項必要補充,農民從這里還可以尋找到購買油、鹽、醒火柴,以及孩子們上學的最簡單的費用,不料卻都被當做資本主義限制了,沒收了。更有甚者,全國許多地方,農民們一家人連多養兩只鴨、三只雞,多栽幾棵樹的一點點自主權,都被當成資本主義尾巴割掉了,叫他們到哪里去尋找生存的空間!?這便是三年困難時期舉國飢荒,數以千萬計的人死於非命的主要教訓;這便是十年「文革」我國農業瀕臨破產的根本原因;這也是一直延續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幾年,農副產品依然短缺,城鄉人民生活中,糧、棉、油、糖、肉、禽、蛋等農副產品都不得不憑票限量供應的艱難之所在。

讀罷本書,掩卷沉思,人們可以想想:如此窒息了經濟活力,如此帶來貧窮的公社制度,怎麽能夠引導廣大農民走向夢幻的天堂!?在如此脆弱的農業基礎上,人民共和國怎麽能夠建成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

是農村改革的成功,挽救了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

僅僅因此,這部書在我國改革開放歷史上應該有它一席之地。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