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中國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歷史。正如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所指出:「各個少數民族對中國的歷史都作過貢獻。」在10 至13 世紀期間,先后與宋、遼、金鼎立,統治近200
年的西夏王朝,曾經組織領導其境內的以黨項族為主體的各族人民,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從事生產斗爭和軍事斗爭,開展同周邊鄰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發展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為開發祖國的大西北,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它的興起、發展和衰亡的歷史,是我國歷史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歷史是一面鏡子。學習研究西夏史,不僅可以使我們全面去了解、掌握我國古代史的發展規律,而且還為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提供有益的借鑒。其歷史的和現實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如眾所知,由於元人修遼、宋、西夏、金史時,不給西夏寫分量可觀的紀傳體專史,致使西夏公私史料湮滅亡佚,現存的足資佐證的關鍵性的史料,不僅貧乏而且分散,從而給撰寫該朝歷史帶來一定的困難,加之本人地處西北邊陲,學術情報閉塞,功力不深,水平有限。
李蔚,原名李盛炎,安徽宿松縣人。1934年11月生。1957年山東大學歷史系畢業。現在蘭州大學歷史系從事中國古代教學和研究工作。會任歷史系副主任,中國古代考古室主任,現任教授。發表過《吳玠吳璘抗金史跡述論》、《西夏統治下的河西》、《清乾嘉年間南巴老林地區的經濟研究》等論文近50篇,並出版了《西廈史研究》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