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與中國文化

龍與中國文化
定價:192
NT $ 167
  • 作者:劉志雄 楊靜榮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1999-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10011907
  • ISBN13:9787010011905
  • 裝訂:327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龍與中國文化》的作者是兩位中年文物工作者,他們以考古、文物資料為基礎,結合古代文獻,對中國龍進行了研究,對龍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對歷代文物上龍紋的含義作了探討。這種立足原始資料,大膽進行探索的精神是令人贊許的。該書所用資料豐富,並附以大量的插圖,圖文相輔,文字流暢,增強了書的知識性與趣味性,雅俗共賞。該書的重點似乎放在對龍的剖析,而對中國龍類型學方面的研究及史學方面的論述則顯得薄弱。盡管如此,這本書在當前關於龍的著述中仍不失為一本重要的、頗具特色的著作。
 

目錄

序 張忠培
前言
第一章 龍的起源
一、龍起源問題的研究現狀
二、龍的定義
三、原龍紋出現的文化歷史背景
四、原龍紋的種類、原型及含義
五、原龍紋的共性與演化模式
第二章 龍的形成
一、龍形成的序幕
二、龍形成的文化歷史背景
三、龍的形成
四、龍的內涵
五、龍的含義
第三章 龍的歷程
一、商代龍形象的演變
二、西周時代龍的含義及形象的演變
三、東周時代龍的含義及形象的演變
四、秦漢時代龍的含義及形象的演變
五、六朝時代的龍紋
六、隋唐時代的龍紋及「魚龍變」紋
七、宋代的畫龍理論與宋元時代的龍紋
八、明、清時代的龍紋
九、龍的繁衍與附會——龍生九子
第四章 龍與宗教
一、上古通天巫術中的龍
二、祈雨巫術中的龍
三、龍神的確立
第五章 龍與政治
一、以龍喻人
二、天子龍種的杜撰
三、統治者對龍紋的壟斷
四、明、清帝王對龍紋的使用
五、龍為祖先的神話
第六章 龍與繪畫、文學、民俗節日
一、龍與繪畫
二、龍與文學
三、龍與民俗節日
后記
 

龍同中華民族,尤其是其中的漢族的文化、歷史存在密切的聯系。

龍是十二生肖之一。《帝王世紀》雲,神農氏母女登「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故神農氏即神龍氏。傳說庖犧氏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及黃龍氏(《竹書紀年》)。現代中國人仍有以龍為姓者。在一些重大的慶典中,往往有龍的形象出現,如年節舞龍等等。龍在中國政治、文學、藝木、習俗及信仰中都有痕跡,又有過相當復雜的發展演變過程,途徑如何?怎樣顯示它的功能、作用?是個很值得研究的過程。

就歷代描繪的龍的形象來看,難以將其比附為自然界的任何一種動物。龍是一種信仰觀念。在探索這觀念的起源及演變過程中,也可以求索它是由何種動物,或者幾種動物經過人們的加工而變成了龍的。但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信仰觀念來予以研究。因為,人們為什麽要把一種或幾種動物加工為龍?這只能從信仰觀念中尋找答案。

然而,探求龍這一信仰觀念的演變過程時,除了訴求那更顯得理智的文字資料的同時,亦應從其圖象去追尋問題的答案。因為龍的圖象是龍的觀念的載體,它往往體現了有關龍的信仰觀念的演變。尤其是當我們把這一問題的研究,推到使用文字記載歷史的以前時期。進而言之,即使在使用文字記載歷史的時期,研究龍的圖象也可能不減少其重要性。這不僅是因為圖象本身就是一種記錄,而且以圖象表述的內容,往往並非同時見諸文字。

商代甲骨文「龍」字與商周青銅器上的龍紋都呈現出一種長軀、巨口、有角、有爪的獸形,這明顯是經過人們加工的非自然界動物的形象。從龍作為禮器上的庄重圖案來看,可知它已經被神化或巫化而成為一種信仰觀念的表述。

當我們探求龍的起源與演變過程時,應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公元前5000年,今陝西渭河流域即出現了似龍的長身魚紋,這種魚紋與烏紋以組合形式出現在北首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遺址出土的蒜頭瓶土。我們知道,半坡陶盆上多繪有各種魚紋,這類魚紋可能具有某種魔術證驗的意義,是借以表達獲取更大量的生產物的宗教畫。在今河南濮陽漳水流域,達一時期出現了蚌塑的龍、虎造型。蚌塑龍、虎分居墓主人東、西兩側,當是埋葬墓主人時進行祭祀活動留下的遺跡。在龍、虎蚌塑以北,還可見到人乘子龍背與奔跑的虎翔干星空的蚌塑,看來,這里的龍具有負人升天的作用。此後,在公元前3000年初期前後,分布干燕山南北的紅山文化、今甘肅渭水流域的廟底溝文化晚期、今浙江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今山西襄汾一帶的陶寺文化遺存中,均可見到不同的龍的紋象。這些龍的形象時代參差、形態各異、所屬考古學文化譜系有別,說明它們各自有著獨立的起源與演化過程。它們雖分別源於自然界中的某種動物,但均已從一般動物形象中抽象出來。 由此可知,龍的觀念此時已經產生。龍觀念的產生,表明它所表現的宗教已步入自覺意識的程度。因為,龍是一種宗教信仰的表記,它本身就是宗教意識加工出來並寄以依托於它的結果。中國龍的形象與龍的觀念的起源是多元的,而在其起源到形成的過程中,不同考古學文化先民的龍觀念雖各有特點,但大同小異。隨著諸考古學文化的不斷交流,先民對龍的信仰意識及對龍形象的藝術表現日趨融合;也就是說,在諸考古學文化表述的共同體合流的過程中,形成了統一的龍的概念。很明顯,探索龍的起源與發展脈絡,構成探索中國文明起源與發展的一個因素。

龍的概念是一種宗教概念,因而龍的起源、形成過程,也反映了中國先民原始宗教信仰的發展、演進過程。還在人類創造具有剝削、壓迫和階級這類現象的社會之前,就已創造了超人類自身及自然而受到人類崇拜的神。人們為了從神那里獲得保護,便侍奉神。隨著人類關於神觀念的發展,出現了殉、牲一類的祭祀行為,從而導致神權的產生。同時,伴隨宗教信仰及宗教行為的日益復雜,先是為了祭祀等宗教活動臨時推舉出「巫師」,後來,祭祀等宗教行為成了某些人的專門活動,乃至出現了專業巫師。巫師是半人半神,是溝通人與天地諸神的橋梁。龍既然是宗教的產物,一開始就注定了它為宗教服務的命運。夏、商、周三代龍紋多以青銅及玉質禮器為載體,也正說明這一點。既然剝削、壓迫及階級這類社會現象,是從無剝削、無壓迫及無階級社會脫胎出來的,那麽,維護剝削、壓迫和階級統治的最初的那些代表性人物,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最便利又最能為人們接受的辦法,就是從傳統中尋找武器,並加以擴充和宣揚。在思想領域內的最好武器,是已經存在的神權。所以,諸民族的最初階級社會的那些統治者,不是搞政教合一,就是搞王權神授這類統治把戲。由此可知,神、巫師和統治者,是歷史進程中依次出現的三種不同的社會現象;同時,又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導致這三種社會現象相互聯結。越來越多的考古材料表明,在考古學中的龍山時代,中國大陸的中原地區已步入文明時代,並經夏、商、周之城邦時代而轉入帝國。龍很自然地被統治階級所利用。「國之大事;在祀與戍」,龍紋出現千青銅禮器與兵器之上,不僅僅是為了裝飾,更重要的是強化禮器與兵器的作用。當歷史進入封建社會以後,龍又被封建統治者所利用,並在一定時期成了皇權的象征。漢高祖劉邦就不惜編造謊言,將自己的身世與龍相聯系,自詡為龍種。但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龍的形象及含義隨時代的發展而發生演變,這問題相當復雜。直到今天,人們對龍仍舊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並表現在民間一些重要的習俗中。不然,《龍的傳人》這首流行歌曲,就不會吸引那麽多人;可見,開展對中國龍的研究,還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中國龍的課題曾被人們認為是中國歷史文化中隱藏得最深的謎之一。《龍與中國文化》的作者是兩位中年文物工作者,他們以考古、文物資料為基礎,結合古代文獻,對中國龍進行了研究,對龍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對歷代文物上龍紋的含義作了探討。這種立足原始資料,大膽進行探索的精神是令人贊許的。該書所用資料豐富,並附以大量的插圖,圖文相輔,文字流暢,增強了書的知識性與趣味性,雅俗共賞。該書的重點似乎放在對龍的剖析,而對中國龍類型學方面的研究及史學方面的論述則顯得薄弱。盡管如此,這本書在當前關於龍的著述中仍不失為一本重要的、頗具特色的著作。因此,我願意應他們的要求為它作序。

張忠培
1991年冬於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