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人們習常的觀念中,紀昀(紀曉嵐)是一位博洽多聞的大學者,一位機智敏捷、口諧辭給的名士,一俠長于目錄學的編纂學家,一位喜談狐鬼的文言筆記小說家,一位著名的文論家、史評家與詩人,對他同時又是一個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思想家的地位,卻少有注音。本書以紀昀曲折起伏的人生經歷為經,以其涵蓋面廣闊的文化思想為緯,以十八世紀中國文化的特定形態為大背景,不僅系統展示了紀昀的精神風采與思想特色,對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定地位加以重新厘定,而且透過紀昀思想的述評,對十八世紀中國文化的精神潮流,提出了創新的見解。
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序
導論 紀昀——一個古典文化穴結時代的代表型人物
生平篇
第一章 從“神童”到庶吉士
一、帶有神異色彩的出生
二、少年神童
三、科舉途上
第二章 初入翰林
一、侍從在君主身邊
二、“四度拆文柄”
三、交誼戴東原
第三章 謫戍烏魯木齊
一、漏言獲譴
二、在烏魯木齊的日子里
三、《烏魯木齊雜詩》
第四章 重返翰林院
一、詔還京師
二、再入翰林
第五章 修書四庫館
一、四庫館的總篡官
二、夙興夜寐的日日夜夜
三、紀昀與《四庫全書總目》
四、《四庫全書總目》的文化內蘊
第六章 晚年生涯
一、備極榮崇的“國之大老”
二、《閱微草堂筆記》
三、終老宦場
思想篇
第一章 “以實心勵實行,以實學求實用”
——紀昀的經世價值觀念
一、“古之聖賢,學期實用”
——對儒學務實傳統的認同
二、“以實心勵實行”
第二章 “攻擊社會”與“神道設教”
——紀昀的社會思想
一、借狐鬼之言以“攻擊社會”
二、“神道設教”的社會整合思想
第三章 “數百年風氣之衰,紙氏之過也”
——紀昀的理學批判
一、理學批判之一:性理之說,虛杳無本
二、理學批判之二:“崇王道、賦霸道”,“窒礙難行”
三、理學批判之三:“存天理、遏人欲”,“不近人情”
四、理學批評之四:道學家“外貌麟鸞,中韜鬼域”
五、理學批評之五:朱子一說,不能律天下萬世
第四章 “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
——紀昀的西學主張
一、西洋科技“實有益于民生日用”
二、西學源出中土
三、“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
第五章 “剖析條流,斟酌古今,辨章學術,高挹群言”
——紀昀的學術論及其對學術文化的大總結
一、學術理念與文化保守意識的二重變奏
——紀昀關于學術文化運行規律的思考
二、“公之學在于辨漢、宋儒術之是非”
——紀昀的經學思想
三、“所重乎正史者,在于敘興亡、明勸戒、核典章”
——紀昀的史學思想
四、“曉嵐論析詩文源流正偽,語極精”
——紀昀的文學論
五、簡短的小結
第六章 “自古論者對于批評用力之勤,蓋無過紀氏者”
——紀昀的批評方法與批評風格
一、傳統批評方法的集大成
二、“儒者氣象”的批評風格
余論
索引
人名索引
文獻索引
詞語索引
紀昀研究論文索引
後記
序
導論 紀昀——一個古典文化穴結時代的代表型人物
生平篇
第一章 從“神童”到庶吉士
一、帶有神異色彩的出生
二、少年神童
三、科舉途上
第二章 初入翰林
一、侍從在君主身邊
二、“四度拆文柄”
三、交誼戴東原
第三章 謫戍烏魯木齊
一、漏言獲譴
二、在烏魯木齊的日子里
三、《烏魯木齊雜詩》
第四章 重返翰林院
一、詔還京師
二、再入翰林
第五章 修書四庫館
一、四庫館的總篡官
二、夙興夜寐的日日夜夜
三、紀昀與《四庫全書總目》
四、《四庫全書總目》的文化內蘊
第六章 晚年生涯
一、備極榮崇的“國之大老”
二、《閱微草堂筆記》
三、終老宦場
思想篇
第一章 “以實心勵實行,以實學求實用”
——紀昀的經世價值觀念
一、“古之聖賢,學期實用”
——對儒學務實傳統的認同
二、“以實心勵實行”
第二章 “攻擊社會”與“神道設教”
——紀昀的社會思想
一、借狐鬼之言以“攻擊社會”
二、“神道設教”的社會整合思想
第三章 “數百年風氣之衰,紙氏之過也”
——紀昀的理學批判
一、理學批判之一:性理之說,虛杳無本
二、理學批判之二:“崇王道、賦霸道”,“窒礙難行”
三、理學批判之三:“存天理、遏人欲”,“不近人情”
四、理學批評之四:道學家“外貌麟鸞,中韜鬼域”
五、理學批評之五:朱子一說,不能律天下萬世
第四章 “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
——紀昀的西學主張
一、西洋科技“實有益于民生日用”
二、西學源出中土
三、“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
第五章 “剖析條流,斟酌古今,辨章學術,高挹群言”
——紀昀的學術論及其對學術文化的大總結
一、學術理念與文化保守意識的二重變奏
——紀昀關于學術文化運行規律的思考
二、“公之學在于辨漢、宋儒術之是非”
——紀昀的經學思想
三、“所重乎正史者,在于敘興亡、明勸戒、核典章”
——紀昀的史學思想
四、“曉嵐論析詩文源流正偽,語極精”
——紀昀的文學論
五、簡短的小結
第六章 “自古論者對于批評用力之勤,蓋無過紀氏者”
——紀昀的批評方法與批評風格
一、傳統批評方法的集大成
二、“儒者氣象”的批評風格
余論
索引
人名索引
文獻索引
詞語索引
紀昀研究論文索引
後記
序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長達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曲折發展過程中,像滾滾東流的長江那樣,以磅礡之勢,沖破了重重險阻,奔騰向前,現在更以嶄新面貌,雄姿英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產生這一奇跡有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思維活動和對外交往以及抗擊外來侵略過程中,逐漸創造、積累、發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這是一種偉大、堅強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歷史留給我們所有海內外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無價之寶。
當然,和各國各種不同傳統思想文化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中,也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而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不對;一知半解、信口開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對。鄭重而嚴肅的態度應該是對它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弘揚這份瑰寶,振興中華,造福人類。人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就是在不斷去粗取精、繼往開來和改革創新過程中實現的。繼往是為了開來,開來不能離開繼往。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都是違背歷史發展的辯證規律的。
現在我們國家正處在一個新的繼往開來邁向四化的關鍵時刻。繼往就是繼民族優秀傳統之往,開來就是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來。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系統研究,實現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繼往開來必須完成的緊迫任務。我認為這是中國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學術界、理論界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但面對這一時間上長達五千年,內容上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傳統思想文化,將從何著手呢?毛澤東同志早在1938年就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是很有遠見而又切合實際的英明建議。從孔子到孫中山這兩千余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豐富的時期,如果總結了這段歷史,也就基本上總結了五千年傳統思想文化的主要內容。當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孫中山以後的情況,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認為首先最好是在時間上從孔子開始到孫中山為止,方法上采取《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形式作為實現這一任務的開端。這就是從這段歷史的各個時期、各個領域和各個學科(包括文、史、哲、經、教、農、工、醫、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選二百余人作為傳主(一般為一人一傳,少數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傳),通過對每個傳主的評述,從各個側面展現那些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業績,從而以微見著、由具體到一般地勾勒出這段歷史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總體面貌,揭示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主要內涵,以利于開門見山、引人入勝地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也為進一步全面系統地總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打下基礎。自從毛澤東同志提出上引建議後,半個世紀以來,不少專家學者已從各個方面作了許多工作,但對全面完成這個任務來說還遠遠不夠,還要在深度和廣度上繼續努力。作為“拋磚引玉”,本《叢書》只是這個繼續努力所應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叢書》凡二百部,約四千萬言,自1990年開始陸續出版,爭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齊。
……
當然,和各國各種不同傳統思想文化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中,也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而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不對;一知半解、信口開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對。鄭重而嚴肅的態度應該是對它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弘揚這份瑰寶,振興中華,造福人類。人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就是在不斷去粗取精、繼往開來和改革創新過程中實現的。繼往是為了開來,開來不能離開繼往。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都是違背歷史發展的辯證規律的。
現在我們國家正處在一個新的繼往開來邁向四化的關鍵時刻。繼往就是繼民族優秀傳統之往,開來就是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來。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系統研究,實現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繼往開來必須完成的緊迫任務。我認為這是中國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學術界、理論界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但面對這一時間上長達五千年,內容上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傳統思想文化,將從何著手呢?毛澤東同志早在1938年就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是很有遠見而又切合實際的英明建議。從孔子到孫中山這兩千余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豐富的時期,如果總結了這段歷史,也就基本上總結了五千年傳統思想文化的主要內容。當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孫中山以後的情況,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認為首先最好是在時間上從孔子開始到孫中山為止,方法上采取《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形式作為實現這一任務的開端。這就是從這段歷史的各個時期、各個領域和各個學科(包括文、史、哲、經、教、農、工、醫、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選二百余人作為傳主(一般為一人一傳,少數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傳),通過對每個傳主的評述,從各個側面展現那些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業績,從而以微見著、由具體到一般地勾勒出這段歷史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總體面貌,揭示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主要內涵,以利于開門見山、引人入勝地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也為進一步全面系統地總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打下基礎。自從毛澤東同志提出上引建議後,半個世紀以來,不少專家學者已從各個方面作了許多工作,但對全面完成這個任務來說還遠遠不夠,還要在深度和廣度上繼續努力。作為“拋磚引玉”,本《叢書》只是這個繼續努力所應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叢書》凡二百部,約四千萬言,自1990年開始陸續出版,爭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齊。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