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廣大讀者在更高的層次上欣賞《三國演義》這一偉大作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本書試圖從哲學的角度,對《三國演義》的思想道德觀念做一系統的研究。
本書共分四編。
第一編包括第一章。本編指出,《三國演義》通過敘述曹操、劉備、孫權等人在群雄爭霸中最終取得勝利的整個過程,形象地闡釋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進取精神、發展戰略、王霸之度,人才觀念,多謀善斷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哲學觀念的很多內容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第二編包括第二、三、四章。本編指出,《三國演義》通過對「擁劉反曹」思想傾向的種種描寫,形象地闡釋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正統觀念、仁政觀念和讖緯神學等方面的內容。
其中,第二章指出,《三國演義》通過強調劉備的皇帝血統,敘述擁漢派和反漢派的斗爭史、劉備集團的奮斗史,形象地闡釋了中國古代正統觀念,這種正統觀念,作為封建時代的意識形態,是必須拋棄的。第三章指出,《三國演義》通過揭露董卓、曹操等人的暴政,歌頌劉備的仁政,形象地闡釋了中國古代哲學的仁政觀念,這種仁政觀念,經過批判改造,是可以學習借鑒的。
第四章指出,《三國演義》以讖緯神學為武器,進一步表現了「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讖緯神學因其愚昧、落后,是必須拋棄的。
第三編包括第五、六、七、八、九章。本編指出,《三國演義》通過分析劉備集團最終失敗的種種原因,形象地闡釋了中國古代哲學的義的倫理道德觀、宗法觀念、忠的倫理道德觀、人和觀、歷史觀等方面的內容。
其中,第五章指出,《三國演義》通過描述劉備與關羽、張飛的兄弟關系,形象地闡釋了中國古代哲學義的倫理道德觀。這種倫理道德觀有值得學習的一面,也有需要批判的一面。本章認為,劉備集團成於這種義,也敗於這種義。
第六章指出,《三國演義》通過描述劉備與劉禪的父子關系,形象地闡釋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宗法觀念。這種宗法觀念作為舊時代的意識形態已經過時了。本章認為,劉備集團之所以失敗,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劉禪的昏庸。
第七章指出,《三國演義》通過描述劉備與諸葛亮、趙雲的君臣關系,形象地闡釋了中國古代忠的倫理道德觀。這種忠的倫理道德觀有值得學習的一面,也有需要批判的一面。本章認為,劉備集團成於這種忠,也敗於這種忠。
第八章指出,《三國演義》通過描述劉備集團人和結構的演變過程,形象地闡釋了中國古代哲學的人和觀念。這種人和觀念經過批判改造,是可以學習借鑒的。本章認為,劉備集團在后期,由於失去了仁政和忠勇,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第九章指出,《三國演義》通過描述三國時代的整個歷史過程,形象地闡釋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治亂分合論和五德始終論。治亂分合論和五德始終論作為舊時代的歷史觀,是粗糙的,不科學的。本章認為,《三國演義》把劉備集團的最終失敗歸結於天命是錯誤的。
第四編包括第十、十一、十二、十三章。《三國演義》描述了曹操、劉備、孫權等人在群雄爭霸中最終取得勝利的整個過程,表達了「擁劉反曹」思想傾向,分析了劉備集團最終失敗的各種原因。除此之外,《三國演義》還反映了三國時代其他很多方面的內容,與此相應,也形象地闡釋了很多中國古代哲學的內容。
其中,第十章指出,《三國演義》通過描述張角黃巾起義,張魯雄據漢中,•形象地闡釋了道教的產生、主要內容以及道教的宣傳組織功能。
第十一章指出,《三國演義》歌頌人的智慧,提倡學以致用,體現了濃厚的人文意識。
第十二章指出,《三國演義》通過對婦女的描述,形象地闡釋了中國古代的婦女觀。
第十三章指出,《三國演義》通過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形象地闡釋了中國古代的軍事哲學。
本編指出,以上這些中國古代哲學的內容也是良莠雜陳的,在我們閱讀《三國演義》時,也需要我們認真加以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