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職能是一個長期以來在國內外備受人們關注的話題。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特別是在從計划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如何轉變、確定和行使國家職能更受我國政府,專家學者和普通民眾的關注。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審視了兩個世紀以來東、西方國家的某些職能所發生的變化,着重探討了這些變化在主要工業化經濟體(首先指英、法、德、美,有時包括七國集團的所有工業化國家)和過渡性經濟體(首先指俄國,同時在必要時,指前蘇聯的中歐和南歐衛星國)中,對公有制和公共福利范圍所起的作用,這些變化在政府的大小、作用范圍和職能方面所激起的富有啟發性的爭議,同時也牽涉到一些重要的變更——包括公有領域和私有領域界限的改變,大規模私有化的實行,還有對公共福利的本質和范圍的再評價。這些爭議和變更對於理解任何經濟體的現有和潛在的國家職能范圍,都具有極其重要意義。在歷史上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公有制的擴展,一直到完全的公有制,又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國家福利制度的發展?什麼因素造成了這些傾向的逆轉,也就是說通過私有化的形式,從財產公共所有轉到私人所有,縮減國家收入用於社會福利目的的投入?這些傾向在多大程度上預示,在縮減國家的職能范圍、規模以及經濟功能方面所會采取的一種更廣泛的政策?或者說,在另一方面,是否會有其他因素起作用去促進而不是進一步縮減國家的經濟活動范圍,使其有新的擴展?這些都是這本書試圖探
討的問題。
對於我國相關專業的專家、學者和學生,包括學習國家和經濟過程,尤其是學習宏觀經濟政策和決策及從過渡型經濟轉變為市場關系型經濟方面的經濟專業;專注於研究國家和其各種不同形式的長期轉變以及公共領域的合理性的歷史專業; 旨在從20世紀80年代前后發生的事件中收集一些主要長期政策的經驗教訓的政治學和社會學專業。本書具有一定的借鑒、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