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個瑰麗的寶藏,《論語》則是這個寶藏桂冠上的一顆最眩目的明珠。早在距今兩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末年和戰國初期,這顆明珠即已熠熠發光。
《論語》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其弟子所輯的「接聞於夫子主語」的思想匯編,後來成為儒家的最高經典,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權威性的文獻典籍。《論語》篇幅並不大,僅一萬二千字,二十篇,但內容宏富充實,且又言簡意賅,故能兩千年來流傳不息,影響廣大深入。它所包含的思想,久久以來,潛移默化,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的血液之中。任何一個中國人,不論是漢族人,還是少數民族成員的意識,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著它的影響,甚至制約。
《論語》講「為政以德」(《為政)),至少自漢以來,兩干多年間,任何一個統治階級對此都不能置之不理,而被統治的老百姓也往往以此要求其上司。由此而引出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為政》),彌漫著有關道德與政治的關系的思考,形成為儒家強調德化教育的根據,也成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後來還成為儒家文化圈內東方文化型的特色。《論語》講仁講禮,「人而不仁,如禮何」(《八佾》),」克己復禮為仁」。講仁便引出忠恕,推己及人;講禮便引出名教,要有等級制度,正己正人。政治道德的相互影響,仁與禮的相互制約,自然形成了一定社會秩序的安定統一系統。這個系統,明顯顯示著東方文化的特征。也是《論語》生命力所在。
文化各有其民族特色,但卻無疆域的界限,它必以自己的特色,為他種文化所吸收,同時也吸收他種文化。所以《論語》早在世紀之初,已經傳播到越南、朝鮮、日本及受其影響的地區,所謂儒家文化圈,便是這種傳播影響的產物,及至十七世紀已開始向歐洲傳播。公元1687年巴黎已出現《論語》的拉丁文本。歷史的車輪輾入近代之後,《論語》在東西方文化撞擊中,依然神彩奕奕,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更在全世界范圍內蓬勃擴展開來。在若干地區,《論語》的某些內容咸了經濟活動的道德規范,甚至成為發財致富的指導手段,有一個時期「《論語》加算盤」,在日本經濟界曾經是通向發達的一種特有智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