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把握理論的邊界,便不能借助理論來理解現實:如果不研究現實,便不能理解理論的邊界。本書是作者在中國制度變遷的經驗研究和理論分析之間多年對話的記錄。
本書論述了占有制度的三個維度及占有認定機制;鄉鎮企業發展中對非正式社會關系資源的利用;企業資產所有權主體結構的變革;科斯悖論和當事者對產權的認知等。
一種研究策略是,把標准產權作為基准概念,┅┅而將那些難以清晰描述和說明的部分,作為對基准慨念的某種偏離來處理┅┅與此不同的一種研究策略是,尋找較之標准的產權更為基礎的概念,以此為工具,不僅能夠解釋產權概念,而且可以更深入地透視中國復雜的經濟制度_及變遷脈絡。
盡管存在著邏輯上的悖論,但從科斯分析中所舉實例來看,「相互性」問題的現實性卻又是不容否認的。那麽,邏輯與現實的矛盾是怎樣產生的?┅┅雖然當事者對產權邊界溢出法定產權邊界的認知導致了科斯案例中的所謂「相互性」問題,但是溢出不一定導致沖突,也可能導致合作,認知權利基礎上的合作也並不限於解決糾紛,形成對不完全法定產權的補充,它還可能構成與某種法定產權不同的新的產權結構。後面這點在制度變遷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在本文的討論中,特別注意到合同嵌入於人際關系後存在的那些復雜的方面,如摩擦、新的不確定性等。......些經濟學家常常在指出正式制度足不完全的,而人際關系可以彌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後便止步了。這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他們過多地糾纏於和新古典經濟學所設想的那種不現實的狀態相比較,在指出了正式制度的不完全後,又過多地糾纏於將交易成本和存任制度空白的狀態相比較。我想,在獲得了現實的假設後,向前止足更重要的。
從對「高度不確定性帷幕」下或「無知之幕」下公共選擇的公平討論為始端,進入到一個十分具體的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當事者是在有限不確定性條件下行動的,這和高度不確定性條件形成了對照。謹慎地將案例提供的啟示與抽象的理論進行對話,似乎可以看到這樣一幅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