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言)書

(九言)書
定價:96
NT $ 84
  • 作者:章炳麟/著
  •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2-10-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8027590
  • ISBN13:9787508027593
  • 裝訂:329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九言)書》(重訂本)是資產階級革命家和思想家章炳麟早年撰寫的一部學術與政論文集,主要內容是探討國學精蘊、闡發思想見解、宣揚反清革命、提倡社會改造。作者解釋《(九言)書》的意思是「逑鞠迫言」,即處於窮蹙的社會環境下迫切需要說的話。因此《(九言)書》主要針對中國近代國情以及現狀展開論述,以期喚起國人挽救民族危亡的緊迫感和憂患意識。

《(九言)書》的結集出版,給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提供了反清革命的歷史依據和現實理論武器,被譽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戰斗的文章」。

作者簡介:

章炳麟(1869--1936) 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 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1897年任《時務報》撰述,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輯,流亡日本。1900年剪辮發,立志革命。1903年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並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廷,被捕入獄。1904年與蔡元培等合作,發起光復會。1906年出獄後,孫中山迎其至日本,參加同盟會,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改良派展開論戰。1911年上海光復後回國,主編《大共和日報》,並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曾參加張謇統一黨,散布「革命軍興,革命黨消」言論。1913年宋教仁被刺後參加討袁,為袁禁錮,袁死後被釋放。1917年脫離孫中山改組的國民黨,在蘇州設章氏國學講習會,以講學為業。晚年憤日本侵略中國,曾贊助抗日救亡運動。早期哲學思想具有唯物主義傾向,主要表現在《書》中,認為「精氣為物」,「其智慮非氣」,正確表達了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宣稱「若夫天與上帝,則未嘗有矣」,否定天命論說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識宗和西方近代主觀唯心主義影響。隨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思想上漸趨頹唐。在文學、歷史學、語言學等方面,均有成就。鼓吹革命的詩文,影響很大,但文字古奧難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學答問》,上探語源,下明流變,頗多創獲。著述除刊入《章氏叢書》、《續編》外,遺稿又刊入《章氏叢書三編》。
 

目錄

總序

《(九言)書》評介



(九言)書前錄

客帝匡謬
分鎮匡謬

(九言)書

原學第一
訂孔第二
儒墨第三
儒道第四
儒法第五
儒俠第六 附:上武論征張良事
儒兵第七
學變第八
學蠱第九
王學第十
顏學第十一
清儒第十二
學隱第十三
訂實知第十四
通讖第十五
原人第十六
序種姓上第十七
序種姓下第十八
原變第十九
族制第二十 附:許由即咎繇說
民數第二十一
封禪第二十二
河圖第二十三
方言第二十四
訂文第二十五 附:正名雜義
述圖第二十六
公言第二十七
平等難第二十八
明獨第二十九
冥契第三十
通法第三十一
官統上第三十二
官統中第三十三
官統下第三十四
商鞅第三十五

┅┅
 

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每一個特定時代都會出現一批對當時和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學術著作,人們習慣於把這些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著作稱之為名著。歷代名著以其豐富的內涵、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啟示,不但給世人提供了行為龜鑒,而且影響到歷史發展的進程。惟其如此,關於名著的匯編與刊刻,歷代層出不窮,成為我國學術發展史上一個突出的現象。僅以20世紀為例,30年代商務印書館出版「嚴譯名著叢刊」,影響頗大。從50年代開始,商務印書館又組織翻譯、出版「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其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無與倫比。90年代末,河北教育出版社又推出一套「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所有這些,都顯示出國人對於名著的濃厚興趣和價值認同。21世紀伊始,華夏出版社決定編輯、出版一套「影響中國近代史的名著」叢書,遴選12種近代中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撰寫或翻譯的學術名著加以評注、整理出版。這不僅是繼承前賢事業的總結性工作,而且這項工作本身又將成為學術文化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可謂具有雙重的意義。



談到學術名著,在一般的文獻目錄書中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分類和確切的定義。但是,由於世人長期約定俗成地廣泛使用這個概念,這個概念仍然存在一定的評價標准。我認為,名著最主要的內涵就是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體現出時代的特征。優秀的學術名著大多能夠站在時代潮流之上,揭示當時社會所普遍關注的問題,反映特定時代人們的思想境界與精神風貌。如果我們比較全面地考察歷代具有代表性的名著,就可以看出這些名著產生的社會背景及其作者的思想動機,發掘出名著蘊涵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從中得到借鑒和啟迪。

(一)名著是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津梁。關注學術與社會的關系,是我們評價學術名著的起點,同時也是我們重視學術名著的歸宿。研讀歷代學術名著,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有助於世人認識社會歷史發展的脈絡,揭示社會歷史演變的規律,增強自身的歷史感和現實感,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自覺投身於社會歷史運動,積極參與歷史的創造活動,為現實社會服務,把人類社會納入良性發展和理性運轉的軌道。

中國古代思想家非常注重考察社會的變遷與學術發展的互動關系,揭示學術名著的時代價值。先秦時期的孟子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孟子.離婁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夏、商、周三代一統天下的歷史被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大國爭霸的局面所代替,因而頌揚夏、商、周王朝功業的《詩經》也就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記載諸侯國歷史的《春秋》。在孟子看來,《詩經》代表三代王朝興盛統一的時代,而《春秋》則代表諸侯爭霸的分裂割據時代。我們從這句話中可以得到兩點認識:一是名著的產生受時代的激盪,夏、商、周三代與春秋、戰國歷史的演變及其特征,直接影響著《詩經》與《春秋》的盛衰興替;二是人們從名著的盛衰消息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社會歷史的演變,區分歷史發展階段,認識歷史發展規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