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分析了霸權,介紹了意識形態與文化再生、經濟再生,日常學校生活中的經濟學與控制,課程歷史與社會控制等,反映了在相當多的國家中那些數以百萬計的、被剝奪了真正享受自由民主的學校教育基本人權的人們的期望。

本書已經被選為當前權力正在動作的新型表達方式。《意識形態與課程》一書已經被選為西方教育通史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這對作者來說有很重要的意義,作者認為這要歸因于許多國家的人們長期以來一直為了更加民主的教育而進行不懈斗爭的歷史。也就是說,這本書本身就反映了在相當多的國家中那些數以百萬計的、被剝奪了真正享受自由民主的學校教育基本人權的人們的期望。而中國人民為了平等所進行的長期斗爭在這些國際性的運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目錄

總序
中文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鳴謝
第一章 分析霸權
第二章 意識形態與文化再生、經濟再生
第三章 日常學校生活中的經濟學與控制
第四章 課程歷史與社會控制
第五章 潛在課程與沖突的本質
第六章 系統管理與控制的意識形態
第七章 常識性分類與標簽政治學
第八章 超越意識形態再生
主題和人名索引
譯者後記
 

迄今為止,我們對課程理論和課程實踐的關注,基本上集中于工具理性的層面上,即集中于對怎樣的課程是好課程,怎樣設計、編排好課程,怎樣制定和編寫課程標準、課程大綱、教科書等的關注上。

我們知道,課程思想和課程實踐的歷史經過了兩個大的發展階骰,一個是工業革命以前,一個是工業革命以後。工業革命以前,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孔子還是柏拉圖,雖然不同文化的哲學理念和社會理想不同,但是他們都很關心教育的工作,都努力構建了一整套認為是最好的課程內容去影響下一代。在這過程中盡管政權不斷更迭,具體內容也不斷變化,但課程的本質特征是不變的:意識形態佔主導地位,象征性的身份標識價值超過功用性的經濟實用價值。工業革命以後,競爭與效率成為時代的主題,舊的文化價值受剄了無情的挑戰。從培根開始,實用的(科技)知識逐漸受剄社會的追捧。及至19世紀的斯賓塞,終于提出了一個劃時代的問題:“什麼知識最有價值?”從此分類的科學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課程核心和制定課程的根據。課程改革也就成為適應科學革命和社會意識形態而作出的種種變化。這種政冶家、思想家和科學精英共同認可的課程內容構成了社會的強勢文化。與這種強勢文化相左或相異的文化都難登大雅之堂。這就出現了“文化霸權”現象。文化霸權的滲透力並不在于強勢文化受剄公開的推崇,盡管我們不能小看社會地位、經濟利益、思想偏見、管理需要的巨大作用,而在于我們的內心深處已經全盤接受了它,習慣了它,內化了它,喜愛了它,會從思維上、語言上自覺不自覺地維護它。文化霸權的無孔不入並不在于有形力量對霸權的維護,而在于無彤力量對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的控制,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本身都已經有了特定的意義和價值特性,語言絕對不是隨心所欲的思想工具,語言就是思想本身。當我們學會了使用一種語言的時候,就已經走進了特定思想的軌道。

但是,這種霸權顯然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利的,並不是對人的生命力多方面發展都有刺的,毫無疑問,並不是對人類的發展都有利的。什麼才是有利的呢?課程內容如何超越這種霸權呢?《意識形態與課程》的作者阿普爾比照斯賓塞,提出了一個新閂題:誰的知識最有價值。這能成為一個劃時代的問題嗎?

袁振國
2001年10月7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