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深深體會到自己的責任,希望發揮自己的特長,將自己多年來對數學教育的思考、以及多年來積累的不同文字的資料整理成文,與我國有志於數學教育研究的廣大教師共同展望數學教育的發展前景,探索我國教育理論研究的模式,讓我國數學教育真正走向世界。
本書共有10章,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數學教育概論,由第一章到第三章構成。第一章對數學教育研究進行歷史的回顧,通過回顧去感受數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等對數學教育的關注與扶植,感受數學教育發展的迅猛趨勢。第二章我們探討數學教育的任務,首先介紹世界幾位著名數學教育家對數學教育的各種理解,他們從教育三要素出發,即數學教育普遍關心的課程教學結構,以及能成功地向學生介紹有關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設計和學生數學學習的復雜過程,建構他們各自的數學教育模式。在此基礎上,我們詳細討論數學教育的任務,揭示作為邊緣學科的數學教育與自然科學、心理學、教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密切關系,明確數學教育所從事的任務。緊接著我們將注意力轉回現代數學教育的發展上,提出了現代數學教育研究的幾個熱點問題。第三章圍繞著數學教育的目標展開討論,從關於提高學生整體數學素養的宏觀目標,談到關於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與技能技巧的微觀目標。
第二部分討論數學學習理論,由第四、五章構成,其中第四章是關於數學認知學習理論,主要介紹皮亞傑及其學生的智力發展理論與運算思維模式,從學生思維發展的角度,分析學生數學學習的復雜過程。接著從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出發,剖析數學學習的特點以及可能獲得的能力。現代建構主義理論為研究數學學習開辟了更廣闊的領域,它強調知識的學習是個體主動建構的過程,是與社會協商得到發展的過程。第五章我們把知識的學習擴張到問題的解決,系統地對數學問題解決的概念、過程與策略進行闡述,並且介紹問題取向的數學教學。
第三部分為本書的重點部分,詳細討論數學活動與數學教學模式,由第六章到第八章構成。數學教育研究者圍繞數學內容傳授和數學活動組織這兩大領域展開了各具特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第六章圍繞數學活動展開討論,首先闡述數學推理活動、連結活動、算法活動的本質與形式,然後介紹這些數學活動在教學中實施的過程與特點。第七章著重分析現代數學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主要介紹基於數學教學文化的教學模式、應用取向的教學模式、項目取向的教學模式、數學情境教學以及基於開放問題的數學教學模式。第八章我們討論計算機與數學教育問題,首先討論計算機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多元表征以及對教師帶來的機遇和問題,然後著重介紹基於計算機的學生取向的數學教學模式。
第四部分圍繞數學教師展開討論,首先分析現代數學教師應該具有的素質與作用,探討教師作為學生的學習伙伴、作為數學教育研究者的重要意義;然後具體介紹一種數學教師教學實踐的檢驗模式,便於教師科學地衡量自己的教學活動。
第五部分是關於數學課程的。這里作者邀請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的孔企平博士撰寫。因為他多年來從事著數學課程理論的研究,並且親自參與我國數學課程標准的制定以及數學教材的編寫等。他在數學課程領域有深入嚴謹的研究。他為本書撰寫的第五部分,首先詳細介紹我國課程改革的背景、內容、特點以及若干趨勢,然後從國際角度分析美、英、日三國的數學課程改革特色,同時介紹我國台灣地區數學課程改革。最後他總結了國際數學課程改革的趨勢,主要突出應用性與實踐性,課程開發基於學生的主體活動,課程目標更趨個性化與差別化。另外,數學課程強調與其他學科的綜合。
目錄
前言
第1編 數學教育概論
第1章 數學教育研究的歷史回顧
§1 數學方面的根源
§2 心理學方面的根源
§3 數學教育研究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3.1 數學教育研究發展初期
3.2 數學教育研究發展的黃金時代
3.3 數學教育發展從反思步人成熟
§4 各種數學教育社團的成立
第2章 數學教育的任務
§1 數學教育的界定
1.1 費歇的數學教學開放性觀點
1.2 費序貝恩關於直觀和數學的交互觀點
1.3 弗勒登塔爾的教育現象學
1.4 鮑爾斯菲爾德的經驗主觀性觀點
§2 數學教育的任務
§3 現代數學教育的發展
3.1 普通心理學影響
3.2 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
3.3 認知科學與數學教育
3.4 社會的影響
§4 數學教育研究中的熱點問題
4.1 數學學習的復雜性
4.2 數學專業領域的主要作用
4.3 數學概念的雙重性:過程一對象
4.4 學生對證明的疏遠
4.5 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
4.6 對教師任務的重新審視
第3章 數學教育的目標
§1 數學教育的宏觀目標
1.1 把握生活實踐
1.2 認識數學文化
1.3 加強全球化視野
1.4 增進日常思維能力
1.5 培養社會責任心
§2 數學教育的微觀目標
2.1 來自發展領域的目標
2.2 來自知識技能領域的目標
第2編 數學學習理論
第4章 數學認知學習理論
§1 皮亞傑的智力發展理論
1.1 智力發展階段說
1.2 對皮亞傑的智力發展理論的批評
§2 愛比力思維運算學說
2.1 愛比力對皮亞傑理論的修正
2.2 運算方式內化為思維運算
2.3 運算的內化和實踐的鑽研
§3 加涅的認知學習理論
3.1 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
3.2 知識學習的八階段
3.3 學習的結果
§4 施萬克認知結構差異理論
4.1 特征性與功能性認知結構
4.2 物理與技術意義下的”功能性思維”
4.3 算法概念的建構
§5 社會建構主義與數學學習
5.1 基於維果茨基理論的社會建構主義
5.2 社會協商意義下的社會建構主義
第5章 敷學問題解決
§1 問題、問題解決與問題解決者
§2 數學問題(解決)的概念與類型
§3 問題解決的過程與策略
§4 數學問題解決的過程與策略
4.1 廣義啟發法
4.2 局部啟發法
§5 基於問題解決的數學教學
第3編 數學活動與數學教學
第6章 數學教育巾的數學活動
第7章 現代數學教學模式
第8章 數學教育中計算機的作用
第4編 數學教師
第9章 數學教育中教師的作用
第5編 數學課程
第10章 數學課程改革的若干趨勢
參考文獻
第1編 數學教育概論
第1章 數學教育研究的歷史回顧
§1 數學方面的根源
§2 心理學方面的根源
§3 數學教育研究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3.1 數學教育研究發展初期
3.2 數學教育研究發展的黃金時代
3.3 數學教育發展從反思步人成熟
§4 各種數學教育社團的成立
第2章 數學教育的任務
§1 數學教育的界定
1.1 費歇的數學教學開放性觀點
1.2 費序貝恩關於直觀和數學的交互觀點
1.3 弗勒登塔爾的教育現象學
1.4 鮑爾斯菲爾德的經驗主觀性觀點
§2 數學教育的任務
§3 現代數學教育的發展
3.1 普通心理學影響
3.2 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
3.3 認知科學與數學教育
3.4 社會的影響
§4 數學教育研究中的熱點問題
4.1 數學學習的復雜性
4.2 數學專業領域的主要作用
4.3 數學概念的雙重性:過程一對象
4.4 學生對證明的疏遠
4.5 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
4.6 對教師任務的重新審視
第3章 數學教育的目標
§1 數學教育的宏觀目標
1.1 把握生活實踐
1.2 認識數學文化
1.3 加強全球化視野
1.4 增進日常思維能力
1.5 培養社會責任心
§2 數學教育的微觀目標
2.1 來自發展領域的目標
2.2 來自知識技能領域的目標
第2編 數學學習理論
第4章 數學認知學習理論
§1 皮亞傑的智力發展理論
1.1 智力發展階段說
1.2 對皮亞傑的智力發展理論的批評
§2 愛比力思維運算學說
2.1 愛比力對皮亞傑理論的修正
2.2 運算方式內化為思維運算
2.3 運算的內化和實踐的鑽研
§3 加涅的認知學習理論
3.1 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
3.2 知識學習的八階段
3.3 學習的結果
§4 施萬克認知結構差異理論
4.1 特征性與功能性認知結構
4.2 物理與技術意義下的”功能性思維”
4.3 算法概念的建構
§5 社會建構主義與數學學習
5.1 基於維果茨基理論的社會建構主義
5.2 社會協商意義下的社會建構主義
第5章 敷學問題解決
§1 問題、問題解決與問題解決者
§2 數學問題(解決)的概念與類型
§3 問題解決的過程與策略
§4 數學問題解決的過程與策略
4.1 廣義啟發法
4.2 局部啟發法
§5 基於問題解決的數學教學
第3編 數學活動與數學教學
第6章 數學教育巾的數學活動
第7章 現代數學教學模式
第8章 數學教育中計算機的作用
第4編 數學教師
第9章 數學教育中教師的作用
第5編 數學課程
第10章 數學課程改革的若干趨勢
參考文獻
序
新千年來臨之際,教育的發展與變革已成為世界各國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重要戰略。經過近兩百年的發展,各國教育體制的框架已經基本搭設完成,當代教育的發展開始聚焦在變革學校課程與教學的層面上。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半個多世紀里,我國進行了多次重大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相當程度上回應了我國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和現實問題。當前,在科教興國戰略的指導下,黨和國家對基礎教育工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並要求未來的基礎教育應有助干培養能夠適應新世紀科技革命需要和善於應對國際競爭的新型人才。這種人才培養的任務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是在此背景下啟動的。
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圖改變以往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傾向和單一的課程結構,構建起能充分體現綜合性、均衡性和選擇性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課程的改革需要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導,也需要成功經驗的支撐。為此,我們在考察、總結並推廣自己已有的成熟理論和成功經驗的同時,亦應關注世界范圍的改革。整體並借鑒各國的有益成果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面臨的一項重大的理論課題,為此,由鍾啟泉教授在其承擔的教育部重大課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題比較研究」部分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整理,並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學科教育展望從屬嗯之》,將會為我國當前的基礎教育課程技術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值此該叢書出版之際,有感於當前課程改革所引發的深刻的教育思想的討論和教育實踐的探索,願意在這篇「序」中談些看法。
首先,世界課程、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正經歷着一場重大的變革。這一變革從課程與教學設計理念和范式的層面展開,並輻射到幾乎所有學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的實踐模式中。傳統的線性、封閉的課程與教學的設計范式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多視角、多緯度的注重學生主體性學習的課程與教學設計范式不斷孕育生成。《學科教育展望叢書》所突出展示的學科的研究和開發由單向傳授向主體探究的轉變無疑是這場變革的實質。自20世紀下本葉以來,發達國家在這一領域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並取得了較大的成果,而我國學科駕馭的轉型亦在世紀之交啟動,為此,我們需要考察和分析學科教育的有益成果,而《學科教育展望叢書》恰恰為我們瞭望世界搭設了一個平台。該叢書力圖准確地把握世界學科教育發展的脈搏,全面地介紹和分析各國學科教育發展的特點,細致地勾勒出各學科的整體輪廓,使世界學科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全貌一覽無余;同時,該叢書所表達的學科教育發展的最新理念將對我國學科教育的轉型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而其介紹和分析的學科教育的實踐模式亦將對我國課程與教學的實踐產生較大的指導自然。
其次,課程與教學的變革和發展需要一新教師以及相關人員的積極參與,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是決定課程與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因此,在幾乎所有國家課程與教學的改革中,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都被視作一項重要的策略和任務,我國正在發起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同樣高度重視這項策略和任務的有效完成。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它既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有計划地開展正規的師資培訓,更需要教師以及相關人員從專業發展的角度開展積極的自主學習和研究;既需要推廣和實踐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功經驗,亦需學習和借鑒「他山之石」的精華。《學科教育展望叢書》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它必將為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發揮重要的作用。
……
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圖改變以往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傾向和單一的課程結構,構建起能充分體現綜合性、均衡性和選擇性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課程的改革需要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導,也需要成功經驗的支撐。為此,我們在考察、總結並推廣自己已有的成熟理論和成功經驗的同時,亦應關注世界范圍的改革。整體並借鑒各國的有益成果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面臨的一項重大的理論課題,為此,由鍾啟泉教授在其承擔的教育部重大課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題比較研究」部分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整理,並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學科教育展望從屬嗯之》,將會為我國當前的基礎教育課程技術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值此該叢書出版之際,有感於當前課程改革所引發的深刻的教育思想的討論和教育實踐的探索,願意在這篇「序」中談些看法。
首先,世界課程、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正經歷着一場重大的變革。這一變革從課程與教學設計理念和范式的層面展開,並輻射到幾乎所有學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的實踐模式中。傳統的線性、封閉的課程與教學的設計范式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多視角、多緯度的注重學生主體性學習的課程與教學設計范式不斷孕育生成。《學科教育展望叢書》所突出展示的學科的研究和開發由單向傳授向主體探究的轉變無疑是這場變革的實質。自20世紀下本葉以來,發達國家在這一領域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並取得了較大的成果,而我國學科駕馭的轉型亦在世紀之交啟動,為此,我們需要考察和分析學科教育的有益成果,而《學科教育展望叢書》恰恰為我們瞭望世界搭設了一個平台。該叢書力圖准確地把握世界學科教育發展的脈搏,全面地介紹和分析各國學科教育發展的特點,細致地勾勒出各學科的整體輪廓,使世界學科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全貌一覽無余;同時,該叢書所表達的學科教育發展的最新理念將對我國學科教育的轉型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而其介紹和分析的學科教育的實踐模式亦將對我國課程與教學的實踐產生較大的指導自然。
其次,課程與教學的變革和發展需要一新教師以及相關人員的積極參與,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是決定課程與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因此,在幾乎所有國家課程與教學的改革中,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都被視作一項重要的策略和任務,我國正在發起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同樣高度重視這項策略和任務的有效完成。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它既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有計划地開展正規的師資培訓,更需要教師以及相關人員從專業發展的角度開展積極的自主學習和研究;既需要推廣和實踐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功經驗,亦需學習和借鑒「他山之石」的精華。《學科教育展望叢書》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它必將為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發揮重要的作用。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