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是開平僑鄉的著名古鎮,位處潭江之濱,河涌交錯,是開平重要商埠和通往陽江的水路交通樞紐。若從司徒氏家族最早在順治初年在赤坎東頭潭江邊擺攤交易算起,赤坎古鎮距今已有350年歷史了。不過,那時的店鋪均為磚木結構,長方形、瓦頂,十分簡陋,沒有造型變化,是中國南方的傳統式建築。民國十五年(1926)以後,拆鋪擴街,主街道從上埠(起自今關族圖書館)至下埠(止于今司徒氏圖書館),沿潭江北岸築長堤,建起了鋼筋水泥結構、樓高兩三層甚至四五層、造型多樣、風格各異的騎樓式店鋪,一間接一間,倒影在清澈的江水中,美不勝收。這就是今日被稱為“歐陸風情街”的長堤建築群。這些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中西合璧式的華僑建築群為古鎮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展示了僑鄉特有的新風采。在抗戰前和抗戰勝利後,古鎮的繁榮達到鼎盛。2002年,赤坎古鎮被廣東省批準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五邑僑鄉屬第一,在省內也不多見。這一切又是怎樣孕育、發生、發展和演變的呢《赤》書會給您一個相當滿意的答案。
本書由緣起、水陸通達興古鎮、兩大家族的發跡等11個篇章組成,作者用優美簡潔的語言,對古鎮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作了全面、生動的描述。
本書寫得最精彩、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作者能站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上,歷史地、客觀地、公正地“記述古鎮興起、發展過程中,(司徒與關)兩大家族發揮的作用、家族之間相互關系的演變,尋找古鎮形象特征形成的機制,進而觀察中國傳統的血緣家族文化在近現代蛻變的歷程和動因”,認為“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兩大家族之間的競爭,促進了古鎮的興起和繁榮,也是古鎮文化的重要源頭和發展動力”,它“構成了赤坎古鎮歷史發展的主線”;至于兩大家族之間、家族各內部房派與房派之間,為了某種利益(主要是經濟方面)而產生的矛盾、紛爭,甚至使親痛仇快的大規模械斗等“負面”情況,“不是具體哪個家族一族才有的,是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帶有的共性”。無疑,這些帶有規律性的總結都是積極的、正確的,旨在引導人們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朝前看,共創未來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