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括∶國際社會與國際政府組織體系;世界格局與國際組織;國際政府組織與全球治理;聯全國體系與中國的國際地位等內容。
社會轉型最初主要用來描述國內社會從一種形態向另一種形態的過渡,特別是曾一度用采專指原來的計划經濟國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實際上,從更寬泛的意義上來說,同國內社會一樣,國際社會也一直處於轉型的動態過程之中。國際社會的轉型有諸多的具體內涵,例如,國際社會力量的分化與重組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國際格局的演變和世界格局的重構、全球治理的轉變,等等。而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國際社會行為體從以主權國家為主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出現了國家行為主體以外的各種超國家組織。
盡管政府和國家仍然理所當然地是強有力的行為體,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各國政府並不完全壟斷一切合法權利,除政府以外,國際社會還有一些其他機構和組織負責維持國際秩序、參加對經濟和社會的調節。現在,行使這些職能的是多樣性的政府和跨國公司、跨國壓力集團、跨國職業協會、全球社會運動(CSM)、國際非營利組織,它們合在一起構成本國的和國際的某些政治、經濟和社會治理形式,並共享全球競技舞台。因此,全球政治舞台可被認為是一種混合主體構成的多頭的政治體系,在該體系中,政治權威和政治行動的源泉分布廣泛,並不是被單一的國家行為主體長期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