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獷、淳朴、神秘而和諧,構成了西藏自然景觀與藏民族精神的基本色調。悠遠而深厚的雪域文明如同巨大的磁場,令人神醉而戰栗。作者字里行間傾瀉出對西藏的熱愛與贊嘆,珍貴的圖片資料記錄著鮮為外人所知的藏地風情。本書以嶄新的視角為您開啟了西藏這扇「非常視窗」,並將引領您神馳於西藏這塊世外凈土。
韓書力,1948年生於北京,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班,長期生活在西藏。歷任西藏美術學協會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西藏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1993年獲首屆珠穆朗瑪文藝基金獎,增選為西藏文聯副主席。有多部著作問世。
目錄
寫在言猶未盡時
雪域佛緣篇
何似佛手
急時抱佛腳
後藏夏魯寺的元代瓦當
西藏佛教中的金剛
扎囊古寺
五佛五智——幽閉於冷宮里的藝術
劫後尚存的觀音銅像
供奉與遮止
因藝術結兩世佛緣之一
因藝術結兩世佛緣之二
┅┅
藏地風情篇
初冬後藏行
精、氣、神具備的藏戲面具
連地接天的五彩雲霞
西藏的封泥印模
藏毯、織錦、圖案
雕版之鄉——普松
法王詩人——倉央嘉措
綠色的吉隆
借宿希夏邦馬峰帕孜村
奇思與佳構的西藏民藝
性相近、習相遠——西藏原始婚配之殘余
畫人藝事篇
藏畫代有才人出
翟躍飛和他的「人神之間」
半俗半僧的巴瑪扎西
千金買錦灑墨痕
茶話西藏與藝道
童話情結的訴說——嘎德的牆畫
藏族油畫家次仁多吉
無可奈何的拉受
計美赤烈的「藏女情結」
┅┅
雪域佛緣篇
何似佛手
急時抱佛腳
後藏夏魯寺的元代瓦當
西藏佛教中的金剛
扎囊古寺
五佛五智——幽閉於冷宮里的藝術
劫後尚存的觀音銅像
供奉與遮止
因藝術結兩世佛緣之一
因藝術結兩世佛緣之二
┅┅
藏地風情篇
初冬後藏行
精、氣、神具備的藏戲面具
連地接天的五彩雲霞
西藏的封泥印模
藏毯、織錦、圖案
雕版之鄉——普松
法王詩人——倉央嘉措
綠色的吉隆
借宿希夏邦馬峰帕孜村
奇思與佳構的西藏民藝
性相近、習相遠——西藏原始婚配之殘余
畫人藝事篇
藏畫代有才人出
翟躍飛和他的「人神之間」
半俗半僧的巴瑪扎西
千金買錦灑墨痕
茶話西藏與藝道
童話情結的訴說——嘎德的牆畫
藏族油畫家次仁多吉
無可奈何的拉受
計美赤烈的「藏女情結」
┅┅
序
四季無夏的西藏,10月便已是初冬了。27年前的10,我初次進藏,記得空姐剛打開艙門,大片大片的雪花便隨著冷風呼呼地鑽進機艙,給原本就大驚小怪的旅客們送上意想不到的見面禮。「胡天八月即飛雪」,還未及背出下一句,我便順著扶梯足踏凈土頭頂梵天,真真切切地置身於雪域高原了。當時並未想到從此便與西藏結下不解之緣分。
27年前的西藏,正值「文化大革命」後期,在文化上、政治上真是不堪回首,與今日遠非可比。但西藏畢竟是尾大不掉的邊地,這里的絕大多數藏族同胞並不在乎今夕何年,他們世代連綿地按自然經濟的規律勞作起居。口號與標語到底填不飽肚子,活著還得靠糌粑與酥油。需要提及的是,那時西藏各地的宗教氛圍是很淡的。惟此,才讓我們看到了幾近沒有神秘幔賬遮掩下的西藏:粗獷、淳朴、詭異而和諧,構成了高原自然景觀與藏民族精神的基本色調。
斗轉星移,倏忽便至世紀之交,我對西藏最初的這個印象,卻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
我是學畫的,雖為小技,手腳也需勤快,所以找機會與借口到農牧區寫生、拍照是多年堅持的「日課」。久而久之便發現西藏宗教與民間藝術的發掘與研究尚有不少空白,雖自知並不能勝任,但責任感與好奇心還是驅使我不知深淺地去染指。這樣,在漫漫聖山神湖之間,我走的路越來越多,接觸的人越來越多,經歷的事越來越多,隨之疑問與思索也不斷生出了。所幸的是,能為解疑釋惑的藏胞隨處可尋,士農工商、僧俗各界都是我的「格拉」(老師)。這其中,我尤其受雪康·土登尼瑪先生和波米·強巴洛珠大師的提命與點撥而獲益良鄉。在這些學者們充溢睿智與禪機的開示下,我才發覺自己原是多麽的無知與粗俗。
作為凡夫俗子,我接觸最多的還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與尋常事,所以,我願普遍了解藏胞們的很秉性、習俗;我也理解並且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我以為,世間的人,無論在思維或行為上,總歸是大同小異的方面多,大異小同的方面少,不然,何以解釋足不出村落的邊寨農人那微言大義的談吐,竟會與哲人字斟句酌的雄辯異曲同工?
西藏本土具有創作或創新意識的畫家不多,他們大抵都有走出山門到內地或海外學習進修的經歷,有一段時間,他們的作品曾被指斥為異端。而另一面,諸如宮廷畫師、寺院畫僧和民間畫匠所組成的隊伍人數眾多,他們師徒相授、父帶子傳,多少年來陳陳相因,畫佛侍佛,不越半步雷池。這些畫家們對傳統、現代、名利、信仰的態度不同,判斷的角度也多異其趣,而又各有各的道理。先后進藏從藝謀生的如我似的漢族和其他民族人士,各自的文化背景、素養養旨趣與生活經歷千差萬別,因而了解這些邊緣人在邊地的生活與創作,並進而得知他們的價值觀,也是很有意義的事。
27年來,筆者在西藏這片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高天厚土上「走南闖北找東西」。偶有心得,只是三言兩語地記幾筆流水賬,自己心知肚明而已。因為對我來說,用文字表達實在是比用形象表達困難得多。
如今,我的這些不成體統的文字有機會結集成書,對我來說更屬求粥得羹之美。此時此境,只有誠怕誠恐地斂顏以待讀者諸君批評指教的份兒了。
27年前的西藏,正值「文化大革命」後期,在文化上、政治上真是不堪回首,與今日遠非可比。但西藏畢竟是尾大不掉的邊地,這里的絕大多數藏族同胞並不在乎今夕何年,他們世代連綿地按自然經濟的規律勞作起居。口號與標語到底填不飽肚子,活著還得靠糌粑與酥油。需要提及的是,那時西藏各地的宗教氛圍是很淡的。惟此,才讓我們看到了幾近沒有神秘幔賬遮掩下的西藏:粗獷、淳朴、詭異而和諧,構成了高原自然景觀與藏民族精神的基本色調。
斗轉星移,倏忽便至世紀之交,我對西藏最初的這個印象,卻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
我是學畫的,雖為小技,手腳也需勤快,所以找機會與借口到農牧區寫生、拍照是多年堅持的「日課」。久而久之便發現西藏宗教與民間藝術的發掘與研究尚有不少空白,雖自知並不能勝任,但責任感與好奇心還是驅使我不知深淺地去染指。這樣,在漫漫聖山神湖之間,我走的路越來越多,接觸的人越來越多,經歷的事越來越多,隨之疑問與思索也不斷生出了。所幸的是,能為解疑釋惑的藏胞隨處可尋,士農工商、僧俗各界都是我的「格拉」(老師)。這其中,我尤其受雪康·土登尼瑪先生和波米·強巴洛珠大師的提命與點撥而獲益良鄉。在這些學者們充溢睿智與禪機的開示下,我才發覺自己原是多麽的無知與粗俗。
作為凡夫俗子,我接觸最多的還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與尋常事,所以,我願普遍了解藏胞們的很秉性、習俗;我也理解並且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我以為,世間的人,無論在思維或行為上,總歸是大同小異的方面多,大異小同的方面少,不然,何以解釋足不出村落的邊寨農人那微言大義的談吐,竟會與哲人字斟句酌的雄辯異曲同工?
西藏本土具有創作或創新意識的畫家不多,他們大抵都有走出山門到內地或海外學習進修的經歷,有一段時間,他們的作品曾被指斥為異端。而另一面,諸如宮廷畫師、寺院畫僧和民間畫匠所組成的隊伍人數眾多,他們師徒相授、父帶子傳,多少年來陳陳相因,畫佛侍佛,不越半步雷池。這些畫家們對傳統、現代、名利、信仰的態度不同,判斷的角度也多異其趣,而又各有各的道理。先后進藏從藝謀生的如我似的漢族和其他民族人士,各自的文化背景、素養養旨趣與生活經歷千差萬別,因而了解這些邊緣人在邊地的生活與創作,並進而得知他們的價值觀,也是很有意義的事。
27年來,筆者在西藏這片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高天厚土上「走南闖北找東西」。偶有心得,只是三言兩語地記幾筆流水賬,自己心知肚明而已。因為對我來說,用文字表達實在是比用形象表達困難得多。
如今,我的這些不成體統的文字有機會結集成書,對我來說更屬求粥得羹之美。此時此境,只有誠怕誠恐地斂顏以待讀者諸君批評指教的份兒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