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當代海外漢學名著譯叢」之一。以豐富的史料,通俗的文字向讀者介紹了中國的使臣卜彌格。波蘭十七世紀耶穌會教士卜爾格是歐洲漢學的先驅者之一。他是第一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興趣的歐洲人,他向歐洲報道了有關中國的科學、哲學、自然、地理、語言和民俗的第一批信息。他在中國居住多年,既是一位學者,又是一位政務活動家。1650年,由於清軍的侵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的基督教的朝廷受到威脅,永歷帝命他以使臣的身份,帶著特殊的使命去使徒首府羅馬和威尼斯、巴黎、維也納、里斯本,以爭取歐洲各國政府對明朝反清斗爭的支持。他的出使最後失敗了,中國有兩個多世紀處於清朝的統治下。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第一章 西洋船隊
第二章 皇冠上最小的珍珠
第三章 十字架和鍾
第四章 契丹是不是中國
第五章 侵略
第六章 在黑暗大陸上
第七章 在南方的天下
第八章 永歷的朝廷
第九章 特殊使命
第十章 失敗的教訓
第十一章 返回東方
第十二章 從莫索洛帕坦到大城府
第十三章 暹羅王國
第十四章 在中國船上
第十五章 使者的返回和去世
第十六章 王朝的末日
第十七章《中國地圖冊》的秘密
第十八章 《中國植物志》
第十九章 《中國圖說》
第二十章 《中醫》
第二十一章 《中醫處方大全》
第二十二章 新的競爭者
第二十三章 剽竊者、編輯者、研究者
第二十四章 日本的鑰匙
附錄
1 南明永歷王皇太後烈納致教宗英諾森十世書
2 王皇太後烈納致耶穌會總會長的信
3 教宗亞歷山大七世致南明永歷王皇太後的復信
4 龐天壽上教宗書
5 教宗亞歷山大七世致寵天壽的復信
6 耶穌會總會長答王皇太後的信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和外國的經濟及文化交流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種交流不僅將中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廣泛地傳播到了世界各國,顯示了我們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在世界文明發展中的領先地位,而且也從外國吸取了在物質和精神上於我們有益的東西,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豐富我們的文化寶庫。

早在公元前的商、周至戰國時代,我國絲綢生產的技術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那時候,中國的絲綢從西北地區開始販運到了中亞細亞和印度諸國。

統一後的秦朝,聲名遠揚。古代印度稱中國為秦,至今西方許多國家語言中的中國名稱,也來源於「秦」。公元前一世紀,漢武帝派張騫率三百人出使西域,和西域的烏孫國結成聯盟。張騫後來又派遣副使去當時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諸國。相傳他的出使還使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和大宛的名馬傳入了中國。張騫西使之後,漢朝的使者和商人們開始沿著他開辟的這條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接踵西行,從此大量中國的絲帛錦綉便不斷西運。與此同時,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也源源不斷地輸人中國。繼張騫之後,漢名將班超也曾奉命赴西域,為了平定匈奴貴族的叛亂,保護西域各族的安全和絲綢之路的暢通,他在西域活動了三十一年,還曾遣使赴羅馬帝國,他的使者到了條支的西海(今波斯灣)才返回。這時期,中國的絲綢、紙和鐵也傳到了印度。而印度的佛教在東漢時期通過不同的渠道,也傳人了中國。

魏晉時期,東西商貿往來不斷,絲綢之路上的重地敦煌成了胡商會聚的地方。在公元五至六世紀,我國雖南北朝分立,但絲綢之路的交通線上卻呈現出更加繁榮的景象,北朝經陸路與經濟文化比較繁榮的薩珊朝波斯相連,波斯人從此開始到東方來經商,把他們信仰的祆教也傳人了中國。佛教這時在中國的南北更是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鳩摩羅什、真諦等印度、中亞和南亞的僧人來華,譯出了許多重要的經典。東晉僧人法顯於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從長安西行,渡流沙,越蔥嶺,走遍北、西、中、東天竺,後又赴師子國(今斯里蘭卡),到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前後十四年,游歷了三十余國,歸國後與佛馱跋陀羅合譯律論六部,二十四卷,並撰寫了《佛國記》一書,流傳於後世。隨著佛教的傳布,淵源於印度以至犍陀羅的開鑿石窟、繪制壁畫、雕塑佛像等佛教藝術也自西而東地傳入我國,在新疆、甘肅、山西、河南等地與我國傳統藝術融合,創造了如雲岡、龍門、敦煌石窟等傑出的藝術作品,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的傳世之寶。隨後佛教又從中國向東傳入朝鮮和日本。一大批中國人經朝鮮移居日本時,也帶去了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朝鮮和越南在中國文化的影晌下.曾長期使用漢文作為他們的書面文字。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