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譯序︰《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與國際政治學的本體論“革命”
中文版前言
第一章︰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與世界政治研究
第二章︰規律與理論
第三章︰簡化理論與體系理論方法論等領域進行討論,而是要刨根問底,集中追問“我是誰”、“國際關系的本體是什麼”這個多多少少遮掩了半個多世紀的理論問題。時機也恰好出現。1979年,新現實主義創始人肯尼思‧N.華爾茲出版了《國際政治理論》,試圖挑戰政治現實主義大師摩根索及其《國家間政治》在國關理論史上無與比肩的地位。正當新現實主義倚重理論模型的“簡約、精當以致幾盡完美”而重造現實主義話語的霸權雄風之時,華爾茲的“阿基里斯之踵”也暴露無遺。“你的本體論有問題!”批評者們大聲疾呼。解構話語霸權,是知識分子的傳統和良知。面對新現實主義的主導地位,“批評者們認識到,如果他們不起而回應,現實主義將挾勝利之威而揚揚得意,至少暫時會這樣。因此,一場激烈的論戰開始了”(基歐漢語)。本體論問題成為反對新現實主義之諸子百家的攻訐焦點。
這場論戰,一方是至今還佔據主流地位的新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對摩根索的政治現實主義進行了結構主義的改造,融入了系統論等科學主義的東西,建立了較為縝密的科學體系;另一方是當時影響漸隆的非主流學派,它們是一個由制度經濟學、社會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各思潮組成的松散的聯合陣線。雙方圍繞新現實主義的三個基本假定有何缺陷?如何恰當地定義權力、利益和均勢?應該建構一個什麼樣的國關理論模型才最有解釋力?如何理解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的區分?自然科學方法能否和如何貫徹到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中?國際關系中交往與制度因素的作用如何?如何研究國際政治中的霸權與階級斗爭?國際政治是物質本體,制度本體,還是社會本體?這場論戰,廣而言之,可以說目前仍然在進行,但從嚴格意義上講,到了1985年就基本上告一段落。這里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在五年多的時間內,當時學界的各派領袖均已先後登場,各顯神通,“群英會”舞台上開始落下帷幕;二是1984年,批判新現實主義的陣線開始分裂和重組,一方面,持自由制度主義(又稱新自由主義)傾向的基歐漢發表了《霸權之後》,並以此奠定了他和他的學派在國際關系理論界的主流地位,新自由主義在理論假定、研究方法、本體立場等方面向新現實主義靠攏,國際關系理論界出現了所謂的“新一新合流”。另一方面,原先信奉哈貝馬斯社會批判理論的阿什利.發表了振聾發聵的《新現實主義的貧困》,開始轉而從法國後現代哲學那里尋求批判資源,非但繼續批評新現實主義,而且也將矛頭指向新自由主義等所有堅持結構主義、實證主義、國家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國關流派。原本意義上的新現實主義批判活動,至此開始發生轉向,進入了另一個論戰層次。也許基歐漢先生意識到了這一點。1986年,他把華爾茲《國際政治理論》的精華與批評它的一些最優秀文章,匯集成冊,希望將這次國關理論史上少有的精彩論戰作一總結,將其真知灼見及求索精神,濃縮成一面智慧之鏡,以期上承前賢,下澤來者,促進學術爭鳴與理論發展。近20年來的國際政治理論發展表明,《批判》成了理論批評史上不可或缺的文本。回觀之,《批判》所反映的那場論戰,結束了新現實主義的話語獨霸,揭開了另一場更為深刻爭辯的序幕,造就了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這兩大學派問鼎主流的機會,開創了冷戰後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界“百家爭鳴”的局面。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批判》的意義也非比尋常。我們從中可以窺閱康德、黑格爾、馬克思、涂爾干、韋伯、尼采、福柯等人的國際思想洞見,直接從大師級學者那里感受西方各種重要國關理論流派的文本,了解並真實把握批判社會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以及後現代主義對于國際關系理論的應有意義,進而質疑,我們理論研究的根本性前提上,有哪些並不符合馬克思哲學的真諦?我們在研究方法的討論中,是否也在進入一種獨斷的誤區?我們研究的目標,有沒有缺失了一種令我們安身立命的人文關懷?譯者和“國際政治理論前沿譯叢”的編委朋友們堅信,這些問題正是當下中國國關理論研究中的緊要之處。我們有必要從海德格爾所謂的“繁忙”中抽身出來,反思一下“
我”之存在,追問一番國際政治作為“存在者之存在”的問題,使我們有可能更接近國際政治叢林的林中之道。這也是譯者雖自知功力不逮,卻抱著不懈的熱忱,排除眾難,力爭把這本理論經典介紹給讀者的原因所在。
第四章︰政治結構
第五章︰無政府秩序與均勢
第六章︰世界政治體制中的繼承與轉換︰超越國際關系理論
第七章︰世界政治理論︰結構現實主義及其起越
第八章︰社會力量、國家與世界秩序︰超越國際關系理論
第九章︰新現實主義的貧困
第十章︰政治現實主義的豐富傳統
第十一章︰反思《國際政治理論》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