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將收尾于宗教文化學有“雙重的綜合意味”。首先,這個晚近最受注目的研究方向,幾乎把宗教學的交叉性推向了極致,以致可看做所有理論分支的綜合或整合,或許就此意義而言,我們不應把它跟其他分支相提並論。其次,由于前一重綜合性,宗教學所探討的重大問題也幾乎都在宗教文化學那里綜合或整合起來了。正因如此,這一章在上篇里花的筆墨最多。
“問題聚焦”則力求透析“少年思想氣象”的深厚度。為什麼涉及只一個核心問題呢?或者說,回答“宗教是什麼”需要這麼長的篇幅嗎?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也就是宗教學的全部問題,準確些說,其他所有的問題無不跟它相關,都是環繞著它一層層展開的,也都取決于怎麼理解它、如何解答它。在此意義上,該問題又可稱為宗教學的“基本問題”或“元問題”。讀完上篇可印證以上說法。
所以,這個稱為“核心”的問題不但是宗教學的而且是宗教思想史的全部內容,也就是說,歷代宗教思想家,無論信仰什麼或屬于哪個學派,都試圖解答這個問題,以致一部宗教思想史就是不斷更新觀念、尋求答案的過程。因此,即使讀完下篇也不會找到“最後的答案”,如果能從方法論上得到些許啟發,就足以令你我欣慰了。
下篇的內容分為這樣兩部分︰一是,關于宗教本質問題的四種主要觀點及其熱烈爭論,即理智論、情感論、意志論和終極論;二是,關于宗教對話問題的三種主要立場及其相互批評,即排他論、兼並論和多元論。這兩部分的關系在于,前者的研討著眼于人類精神活動的三個基本方面智情意及其關系,後者則放眼于現代文化背景下的世界宗教關系,針對各宗教相沖突的真理觀來盤根究底的宗教到底是什麼,各宗教的回答到底有什麼根據,是否應就該問題進行對話;按筆者的看法,基于前者進而思考後者,我們便接觸到了晚近宗教研究的前沿課題。
最後就本書的討論重點和評述原則做幾點說明︰
(a)如同在整體上不求面面俱到,我們在各部分的討論中也將相應地突出重點“思想上的里程碑”或“理論上的分水嶺”,譬如,描述理論分支時,注重的是奠基人或開拓者的思想;探討核心問題時,則注重不同觀念的倡導者或代言人的理論。
(b)評述以上人物的思想或理論時,我們將把“述”和“評”相對嚴格地分開。首先,盡可能地“多讓他們的原著說話”,以求如實再現他們的原創性思路發現問題,尋求方法,嘗試解答等;其次,我們再來展開多視角的評論,像現存主要爭論,學術背景分析和方法論批評等,這部分內容主要來自其他學者的成果,在部分章節特別是上、下篇的收尾部分,筆者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批評意見,但不僅希望讀者把這些意見跟他人的成果分開,而且建議重“述”輕“評”,因為前者才是“原汁原味的思想理論”,這也是本書“多讓原著說話”的理由。
(c)由于研究對象的錯綜復雜性,宗教學領域自然會存在不同的觀點、嚴重的分歧和激烈的爭論,這一點是讀者不難想象的。面對這種“自然現象或正常狀態”,我們應奉行一條起碼的求知治學原則︰首先力求客觀公正地了解那些主要的或有代表性的觀點,像它們各自的立場和根據,它們之間的分歧或爭論,還有他人的批評或評價等,此後才有我們的思考、探索和創見可言。這也就是繆勒給我們的啟發︰只知其一,一無所知。
目錄
閱讀說明
總序
人文素質在哪里?
——推介《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叢書
引論 只知其一,一無所知
1 倡導者如是說
2 百年歷程,少年氣象
上篇 學術縱橫
一 宗教人類學
1 弗雷澤
2 馬林諾夫斯基
二 宗教社會學
1 杜爾克姆
2 韋伯
三 宗教心理學
1 詹姆斯
2 弗洛伊德
3 榮格
四 宗教語言學
1 艾耶爾
2 眾哲學家
五 宗教文化學
1 道森
2 湯因比
3 卡西爾
4 新學科大寫意
下編 問題聚集
六 宗教與理智
1 羅素
2 斯溫伯恩
3 理智論兩面觀
七 宗教與情感
1 施萊爾馬赫
2 奧托
3 情感論得失談
八 宗教與意志
1 帕斯卡
2 詹姆斯
3 意志論眾口說
九 宗教與終極
1 蒂利希
2 斯馬特
3 建構“最大的平台”
十 宗教與對話
1 背景、問題和嘗試
2 排他論的正統性
3 兼並論的對話觀
4 多元論的對話觀
5 路漫漫其修遠兮
閱讀書目
總序
人文素質在哪里?
——推介《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叢書
引論 只知其一,一無所知
1 倡導者如是說
2 百年歷程,少年氣象
上篇 學術縱橫
一 宗教人類學
1 弗雷澤
2 馬林諾夫斯基
二 宗教社會學
1 杜爾克姆
2 韋伯
三 宗教心理學
1 詹姆斯
2 弗洛伊德
3 榮格
四 宗教語言學
1 艾耶爾
2 眾哲學家
五 宗教文化學
1 道森
2 湯因比
3 卡西爾
4 新學科大寫意
下編 問題聚集
六 宗教與理智
1 羅素
2 斯溫伯恩
3 理智論兩面觀
七 宗教與情感
1 施萊爾馬赫
2 奧托
3 情感論得失談
八 宗教與意志
1 帕斯卡
2 詹姆斯
3 意志論眾口說
九 宗教與終極
1 蒂利希
2 斯馬特
3 建構“最大的平台”
十 宗教與對話
1 背景、問題和嘗試
2 排他論的正統性
3 兼並論的對話觀
4 多元論的對話觀
5 路漫漫其修遠兮
閱讀書目
序
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
在新的世紀里,我們中華民族的現代化事業既面臨著極大的機遇,也同樣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中國的事情辦好,是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要順利完成這一任務的關鍵就是如何設法使我們每一個人都獲得全面的發展。這就是說,我們不但要學習先進的自然科學知識,而且也得學習、掌握人文科學知識。
江澤民主席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而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良好的人文氛圍,正如有些學者提出的那樣,因為人文和藝術的教育能夠培養人的感悟能力和形象思維,這對創新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文科學的知識對于我們來說要顯得更為重要。我們迄今所能掌握的知識都是人的知識。正因為有了人,所以才使知識的形成有了可能。那些看似與人或人文學科毫無關系的學科,其實都與人休戚相關。比如我們一談到數學,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點、線、面及其相互間的數量關系和表達這些關系的公理、定理等。這樣的看法不能說是錯誤的,但卻是不準確的。因為它恰恰忘記了數學知識是人類的知識,沒有人類的富于創造性的理性活動,我們是不可能形成包括數學知識在內的知識系統的,所以愛因斯坦才說︰“比如整數系,顯然是人類頭腦的一種發明,一種自己創造自己的工具,它使某些感覺經驗的整理簡單化了。”數學如此,邏輯學知識也這樣。談到邏輯,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枯燥乏味的推導原理或公式。其實邏輯知識的惟一目的在于說明人類的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類所具有的觀念的性質。總之,一切知識都是人的產物,離開了人,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都將得不到說明。
因此我們要真正地掌握、了解並且能夠準確地運用科學知識,就必須首先要知道人或關于人的科學。人文科學就是關于人的科學,她告訴我們,人是什麼,人具有什麼樣的本質。
現在越來越得到重視的管理科學在本質上也是“以人為本”的學科。被管理者是由人組成的群體,管理者也是由人組成的群體。管理者如果不具備人文科學的知識,就絕對不可能成為優秀的管理者。
但恰恰如此重要的人文科學的教育在過去沒有得到重視。我們單方面地強調技術教育或職業教育,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忽視了人文素質的教育。這樣的教育使學生能夠掌握某一門學科的知識,充其量能夠腳踏實地完成某一項工作,但他們卻不可能知道人究竟為何物,社會具有什麼樣的性質。他們既缺乏高遠的理想,也沒有寬闊的胸懷,既無智者的機智,也乏仁人的儒雅。當然人生的意義或價值也必然在他們的視域之外。這樣的人就是我們常說的“問題青年”。
當然我們不是說科學技術教育或職業教育不重要。而是說,在學習和掌握具有實用性的自然科學知識的時候,我們更不應忘記對于人類來說重要得多的學科,即使我們掌握生活的智慧和藝術的科學。自然科學強調的是“是什麼”的客觀陳述。而人文學科則注重“應當是什麼”的價值內涵。這些學科包括哲學、歷史學、文學、美學、倫理學、邏輯學、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教育學、法律學、經濟學等。只有這樣的學科才能使我們真正地懂得什麼是真正的自由、什麼是生活的智慧。也只有這樣的學科才能引導我們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從而設立一種理想的人格、目標,並願意為之奮斗終身。人文學科的教育目標是發展人性、完善人格,提供正確的價值觀或意義理論,為社會確立正確的人文價值觀的導向。
國外很多著名的理工科大學早已重視對學生進行人文科學-的教育。他們的理念是,不學習人文學科就不懂得什麼是真正意義的人,就不會成為一個有價值、有理想的人。國內不少大學也正在開始這麼做,比如北京大學的理科的學生就必須選修一定量的文科課程,並在校內開展多種講座,使文科的學生增加現代科學技術的知識,也使理科的學生有較好的人文底蘊。
我們中國歷來就是人文大國,有著悠久的人文教育傳統。古人雲:“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一傳統綿延了幾千年,從未中斷。現在我們更應該重視人文學科的教育,高揚人文價值。北京大學出版社為了普及、推廣人文科學知識,提升人文價值,塑造文明、開放、民主、科學、進步的民族精神,推出了《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叢書。為大中學生提供了一套高質量的人文素質教育教材,是一件大好事。
2001年8月
在新的世紀里,我們中華民族的現代化事業既面臨著極大的機遇,也同樣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中國的事情辦好,是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要順利完成這一任務的關鍵就是如何設法使我們每一個人都獲得全面的發展。這就是說,我們不但要學習先進的自然科學知識,而且也得學習、掌握人文科學知識。
江澤民主席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而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良好的人文氛圍,正如有些學者提出的那樣,因為人文和藝術的教育能夠培養人的感悟能力和形象思維,這對創新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文科學的知識對于我們來說要顯得更為重要。我們迄今所能掌握的知識都是人的知識。正因為有了人,所以才使知識的形成有了可能。那些看似與人或人文學科毫無關系的學科,其實都與人休戚相關。比如我們一談到數學,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點、線、面及其相互間的數量關系和表達這些關系的公理、定理等。這樣的看法不能說是錯誤的,但卻是不準確的。因為它恰恰忘記了數學知識是人類的知識,沒有人類的富于創造性的理性活動,我們是不可能形成包括數學知識在內的知識系統的,所以愛因斯坦才說︰“比如整數系,顯然是人類頭腦的一種發明,一種自己創造自己的工具,它使某些感覺經驗的整理簡單化了。”數學如此,邏輯學知識也這樣。談到邏輯,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枯燥乏味的推導原理或公式。其實邏輯知識的惟一目的在于說明人類的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類所具有的觀念的性質。總之,一切知識都是人的產物,離開了人,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都將得不到說明。
因此我們要真正地掌握、了解並且能夠準確地運用科學知識,就必須首先要知道人或關于人的科學。人文科學就是關于人的科學,她告訴我們,人是什麼,人具有什麼樣的本質。
現在越來越得到重視的管理科學在本質上也是“以人為本”的學科。被管理者是由人組成的群體,管理者也是由人組成的群體。管理者如果不具備人文科學的知識,就絕對不可能成為優秀的管理者。
但恰恰如此重要的人文科學的教育在過去沒有得到重視。我們單方面地強調技術教育或職業教育,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忽視了人文素質的教育。這樣的教育使學生能夠掌握某一門學科的知識,充其量能夠腳踏實地完成某一項工作,但他們卻不可能知道人究竟為何物,社會具有什麼樣的性質。他們既缺乏高遠的理想,也沒有寬闊的胸懷,既無智者的機智,也乏仁人的儒雅。當然人生的意義或價值也必然在他們的視域之外。這樣的人就是我們常說的“問題青年”。
當然我們不是說科學技術教育或職業教育不重要。而是說,在學習和掌握具有實用性的自然科學知識的時候,我們更不應忘記對于人類來說重要得多的學科,即使我們掌握生活的智慧和藝術的科學。自然科學強調的是“是什麼”的客觀陳述。而人文學科則注重“應當是什麼”的價值內涵。這些學科包括哲學、歷史學、文學、美學、倫理學、邏輯學、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教育學、法律學、經濟學等。只有這樣的學科才能使我們真正地懂得什麼是真正的自由、什麼是生活的智慧。也只有這樣的學科才能引導我們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從而設立一種理想的人格、目標,並願意為之奮斗終身。人文學科的教育目標是發展人性、完善人格,提供正確的價值觀或意義理論,為社會確立正確的人文價值觀的導向。
國外很多著名的理工科大學早已重視對學生進行人文科學-的教育。他們的理念是,不學習人文學科就不懂得什麼是真正意義的人,就不會成為一個有價值、有理想的人。國內不少大學也正在開始這麼做,比如北京大學的理科的學生就必須選修一定量的文科課程,並在校內開展多種講座,使文科的學生增加現代科學技術的知識,也使理科的學生有較好的人文底蘊。
我們中國歷來就是人文大國,有著悠久的人文教育傳統。古人雲:“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一傳統綿延了幾千年,從未中斷。現在我們更應該重視人文學科的教育,高揚人文價值。北京大學出版社為了普及、推廣人文科學知識,提升人文價值,塑造文明、開放、民主、科學、進步的民族精神,推出了《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叢書。為大中學生提供了一套高質量的人文素質教育教材,是一件大好事。
2001年8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