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生育制度

鄉土中國‧生育制度
定價:156
NT $ 136
  • 作者:費孝通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1998-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037244
  • ISBN13:9787301037249
  • 裝訂:平裝 / 34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北京深厚的文化積澱、嚴謹的學術傳統、寬松的治學環境、廣泛的國際交往,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蜚聲中外的知名學者、教授。他們堅守學術文化陣地,在各自從事的領域里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寫下了一部又一部在中國學術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著作。“北大名家名著文叢”精選北大知名學者撰寫的人文社科類的學術著作,旨在反映北大幾代學者的學術成就,展現他們的治學風範。

本書是《北大名家名著文叢》叢書中的《鄉土中國‧生育制度》。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說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那是因為我考慮到從這基層上曾長出一層比較上和鄉土基層不完全相同的社會。當前的世界人,我們到處可以看見男女們互相結合成夫婦,生出孩子來,共同把孩子撫育成人。這一套活動我將稱之為生育制度。生育制度是個新名詞,因之我得先說明一下這名詞的意思。
 

目錄

鄉土中國
重刊序言
鄉土本色
文字下鄉
再論文字下鄉
差序格局
維系著私人的道德
家庭
男女有別
禮治秩序
無訟
無為政治
長老統治
血緣和地緣
名實的分離
從欲望到需要
後記
生育制度
第一章 種族綿續的保障
第二章 雙系撫育
第三章 婚姻的確立
第四章 內婚和外婚
第五章 夫婦的配合
第六章 社會結構中的基本三角
第七章 居處的聚散
第八章 父母的權力
第九章 世代間的隔膜
第十章 社會性的斷乳
第十一章 社會繼替
第十二章 世代參差
第十三章 單系偏重
第十四章 以多繼少
第十五章 續絕
第十六章 親屬擴展
附錄
派與匯(代序)
個人‧群體‧社會
 

這本小冊子的寫作經過,在《後記》里已交代清楚。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後期,根據我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應當時《世紀評論》之約,而寫成分期連載的十四篇文章。

我當時在大學里講課,不喜歡用現存的課本,而企圖利用和青年學生們的接觸機會,探索一些我自己覺得有意義的課題。那時年輕,有點初生之犢的閡勁,無所顧忌地想打開一些還沒有人闖過的知識領域。我借“鄉村社會學”這講台來追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講的,所講的觀點完全是討論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沒有經過琢磨,大膽樸素,因而離開所想反映的實際,常常不免有相當大的距離,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樣。我敢于在講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盤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教育方法。我並不認為教師的任務是在傳授已有的知識,這些學生們自己可以從書本上去學習,而主要是在引導學生敢于向未知的領域進軍。作為教師的人就得帶個頭。至于攻關的結果是否獲得了可靠的知識,那是另一個問題。實際上在新闖的領域中,這樣要求也是不切實際的。

在教室里講課和用文字傳達,公開向社會上發表,當然不能看作一回事。在教室里,教師是在帶領學生追求知識,把未知化為已知。在社會上發表一種見解,本身是一種社會行動,會引起廣泛的社會效果。對實際情況不正確的反映難免會引起不良的影響。我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在發表這些文章之前,猶豫過。所以該書初次出版時在《後記》中向讀者懇切說明︰由于刊物的編者“限期限日的催稿,使我不能等很多概念成熟之後再發表。”“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說是完稿,只是一種嘗試的記錄罷了。”嘗試什麼呢?嘗試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這書出版是在1947年,離今已有37年。三聯書店為什麼建議我把這本小冊子送給他們去重刊,我不知道。我同意他們的建議是因為我只把它看成是我一生經歷中留下的一個腳印,已經踏下的腳印是歷史的事實,誰也收不回去的。現在把它作為一件反映解放前夕一些年輕人在知識領域里猛闖猛攻的標本,拿出來再看看,倒另有一番新的意義。至于本書內容所提出的論點,以我現有的水平來說,還是認為值得有人深入研究的,而且未始沒有現實的意義。

這本小冊子和我所寫的《江村經濟》、《祿村農田》等調查報告性質不同。它不是一個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從具體社會里提煉出的一些概念。這里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並不排斥其他體系同樣影響著中國的社會,那些影響同樣可以在中國的基層社會里發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概念在這個意義上,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工具。

我這種嘗試,在具體現象中提煉出認識現象的概念,在英文中可以用Ideal Type這個名詞來指稱。Ideal Type的適當翻譯可以說是觀念中的類型,屬于理性知識的範疇。它並不是虛構,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體事物中的普遍性質,是通過人們的認識過程而形成的概念。這個概念的形成既然是從具體事物里提煉出來的,那就得不斷地在具體事物里去核實,逐步減少誤差。我稱這是一項探索,又一再說是初步的嘗試,得到的還是不成熟的觀點,那就是說如果承認這樣去做確可加深我們對中國社會的認識,那就還得深入下去,還需要花一番工夫。

這本書最初出版之後,一擱已有37年。在這一段時間里,由于客觀的條件,我沒有能在這方面繼續搞下去。當三聯書店提出想重刊此書時,我又從頭讀了一遍。我不能不為當時那股闖勁所觸動。而今老矣。回頭看,那一去不復返的年輕時代也越覺得可愛。我願意把這不成熟的果實奉獻給新的一代年輕人。這里所述的看法大可議論,但是這種一往無前的探索的勁道,看來還是值得觀摩的。讓我在這種心情里寄出這份校訂過的稿子給書店罷。

1984年10月11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