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漢字概說、現代漢字和現代漢字學、現代漢字的字頻統計與分析、現代漢字的字量、漢字的評價與前途等。
本書為了適應電大教學的需要,教材做了些調整,在內容方面把講解字形的部分由原來的一章改為三章,使各章的篇幅大體平衡,便於教學。此外還去掉了字義部分,以便突出漢字的「四定」。在每章的最後,增加了「思考與練習」和「能考文獻」。練習有鞏固性的,更多的是思考性的,希望能促使學員進行思考,對教學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為了使學員做練習比較方便,本書增加了附錄,附錄提供了政府主管部門公布的幾個字表。
目錄
第一章 漢字概說
第一節 漢字的性質
第二節 漢字的特點
第三節 漢字的總字數
第四節 漢字和漢文化
第五節 漢字文化圈的過去和現在
第二章 現代漢字和現代漢字學
第一節 現代漢字
第二節 現代漢字學
第三章 現代漢字的字頻統計與分析
第一節 綜合性的字頻統計
第二節 字頻統計的應用
第四章 現代漢字的字量
第一節 現代漢字的總字數
第二節 通用字和常用字
第三節 專門用字
第四節 專業用字
第五節 限制和減少漢字的字數
第五章 現代漢字的構形法
第一節 筆畫
第二節 部件
第三節 整字
第六章 現代漢字的構字法
第一節 字符和字符的分類
第二節 現代漢字的新六書
第三節 現代漢字的理據性
第七章 現代漢字的簡化和整理
第一節 現代漢字的簡化
第二節 現代漢字的整理
第八章 現代漢字的字音
第一節 現代漢字的讀音標准
第二節 異讀字
第三節 多音多義字
第四節 同音字
第九章 現代漢字的字序
第一節 中國古代的字序法
第二節 中國現代的字序法
第十章 熵和多余度
第一節 信息量
第二節 漢字的熵
第三節 漢語書面語的多余度
第十一章 漢字和中文信息處理
第一節 中文信息處理
第二節 漢字的交換碼和內部碼
第三節 漢字了輸入
第四節 漢字的輸出
第十二章 現代漢字的規范化
第一節 現代漢字在人際界面的應用
第二節 現代漢字的正字法
第三節 現代漢字的「四定」
第十三章 海峽兩岸的書同文
第一節 台灣地區漢字使用的情況
第二節 海峽兩岸漢字異同的研究
第三節 海峽兩岸書同文的展望
第十四章 漢字的評價與前途
第一節 漢字的評價
第二節 新中國的漢字政策
第三節 漢字的前途
參考文獻
附錄
現代漢語通用字表
關於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的說明
簡化字總表
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
第一節 漢字的性質
第二節 漢字的特點
第三節 漢字的總字數
第四節 漢字和漢文化
第五節 漢字文化圈的過去和現在
第二章 現代漢字和現代漢字學
第一節 現代漢字
第二節 現代漢字學
第三章 現代漢字的字頻統計與分析
第一節 綜合性的字頻統計
第二節 字頻統計的應用
第四章 現代漢字的字量
第一節 現代漢字的總字數
第二節 通用字和常用字
第三節 專門用字
第四節 專業用字
第五節 限制和減少漢字的字數
第五章 現代漢字的構形法
第一節 筆畫
第二節 部件
第三節 整字
第六章 現代漢字的構字法
第一節 字符和字符的分類
第二節 現代漢字的新六書
第三節 現代漢字的理據性
第七章 現代漢字的簡化和整理
第一節 現代漢字的簡化
第二節 現代漢字的整理
第八章 現代漢字的字音
第一節 現代漢字的讀音標准
第二節 異讀字
第三節 多音多義字
第四節 同音字
第九章 現代漢字的字序
第一節 中國古代的字序法
第二節 中國現代的字序法
第十章 熵和多余度
第一節 信息量
第二節 漢字的熵
第三節 漢語書面語的多余度
第十一章 漢字和中文信息處理
第一節 中文信息處理
第二節 漢字的交換碼和內部碼
第三節 漢字了輸入
第四節 漢字的輸出
第十二章 現代漢字的規范化
第一節 現代漢字在人際界面的應用
第二節 現代漢字的正字法
第三節 現代漢字的「四定」
第十三章 海峽兩岸的書同文
第一節 台灣地區漢字使用的情況
第二節 海峽兩岸漢字異同的研究
第三節 海峽兩岸書同文的展望
第十四章 漢字的評價與前途
第一節 漢字的評價
第二節 新中國的漢字政策
第三節 漢字的前途
參考文獻
附錄
現代漢語通用字表
關於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的說明
簡化字總表
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