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透過關係才能認識自己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1895-1986)是國際公認當代最偉大的教育家與哲學家之一。他出生於印度南方,在英國接受教育,於九十高齡去世前,持續巡迴世界各地發表公開演說、進行對談、寫作並創辦學校。他宣稱自己不擁護任何種姓、國家或宗教,也不屬於任何傳統。
《時代》雜誌稱克氏為「二十世紀五大聖者之一」,與德蕾莎修女並列,達賴喇嘛稱克氏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教誨已集結為七十五部著作,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出版,並已發行超過四百萬冊。
拒絕所有靈性與心理學方面的權威,包括克氏自己的,就是本書最根本的主題。他表示,人類必須透過自我認識,讓自己從恐懼、制約、權威與教條中解脫。他認為這麼做能帶來秩序與真正的心理轉變。我們這個暴力與衝突不斷的世界,無法藉由任何政治、社會或經濟策略,轉化為一個充滿良善、愛與慈悲的生活。要轉化它,只能由不受任何上師(guru,譯註:印度教與佛教的導師之意,又音譯為古魯)或組織化宗教影響下的個人觀察,所促成的個人突變來達成。
身為原創哲學家,克氏的才能吸引了各行各業中包括傳統派與創新派的人士。國家領袖、傑出科學家、聯合國與各個宗教組織的卓越領導人、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大學教授等,都曾與克氏進行過對談。學生、老師,以及來自不同領域的數百萬人,都讀過他的著作並前往聆聽他的演講。他沒有使用任何艱澀的術語就為科學與宗教搭起了一座橋梁,因此無論是科學家或一般人,都能了解他對於時間、思想、洞見與死亡的探討。
克氏一生中曾在美國、印度、英國、加拿大與西班牙設立基金會。這些基金會明定的角色是保存並傳播他的教誨,但無權詮釋他的教誨,或將其言和其人奉若神明。
克氏也在印度、英國與美國創辦學校。在他的理想中,教育應強調的是了解一個人的整體存在,包括頭腦與心靈,而非僅僅是學術與智識技巧上的獲得。教育的目的必須是學習生活藝術的技巧,而非只是學習謀生用的科技、技術。
克氏說:「確實,學校就是一個人學習何謂整體,亦即生命的完整存在這件事的地方。學術上的卓越絕對必要,但一座學校的功能遠不止於此。那是一個讓老師與受教的學生都能雙雙進行探索的地方,而且探索的不只是外在世界,知識世界,更包括他們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為。」
他談到自己的作品是這麼說的:「這裡不需要也不要求你具備任何信念,這裡沒有追隨者,沒有宗教儀式,也沒有任何形式或要你朝特定方向走的遊說,而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相同的平台、相同的基礎、相同的水平上相遇。然後,我們就能一起觀察人類存在這個非凡的現象。」
──馬克.李(R.E. Mark Lee)
美國克里希那穆提基金會執行長
引言
一切生命盡在關係中
我們都活在關係之中。我們活在與彼此的關係,與家庭、與世界、與地球和宇宙的關係中。
因為所有生命都活在關係中,因此了解關係是什麼,以及了解與愛人、父母、朋友、老師、社會等的關係中的每一個動作,對我們和他人有何意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將我們所有個別的關係集合在一起,就創造出社會。社會就是我們。因此,我們每一個人在關係中的身分與模樣便創造出社會。如果我們在關係中是憤怒的、嫉妒的、充滿侵略性而且野心勃勃、自怨自艾,又覺得孤單、沮喪、心懷偏見、想要獨占,那麼我們會創造出一個瘋狂的社會。將在人際關係中表現出自我中心、深情款款、貪婪或慷慨的每一個人乘以六十億──那就是我們的世界。我們所是的一切影響著其他每一件事:人、動物、地球與生物圈等等。如你所見,這種影響是雙向的。每一件惡行都影響著我們所有人,每一件善行亦復如是。
當我們不害怕去看清楚時,大多數人其實都心知肚明,我們是非常孤單的人。我們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這是怎麼發生的,但即使是在自己的家人之間,眾多朋友之間,甚至和自己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在一起時,我們也經常會感到孤立、感到孤單。就算是在最親密的關係中,我們也在思忖著關於自己的事,包括害怕被拋棄的恐懼與種種不安全感。而這導致了更多的孤單感受、對人事物的更多依賴,以及繼而引發的各種痛苦。我們已經養成這種恐懼與痛苦的習慣,我們忘記了,或者從未被教導過──說這些只是生理、文化以及個人的習慣,而習慣是可以改變的。沒錯,我們從祖先那裡繼承了求生存的侵略性與地域性本能,還有我們古老的動物性,但我們的大腦也同時擁有智慧,能夠決定這些是否恰當,以及何時該改變自身行為。
有件事似乎很奇怪,就是我們在學校從未被教導過關於關係的事──與自己、他人、工作、金錢、社會、地球和宇宙的關係。由於我們個人與集體的生存都依賴著各種關係,你可能會認為教育家和父母,會堅持讓我們在學習閱讀、寫作、數學與電腦的同時,也讓我們學習關係的事。我們所接受的教導是如何謀生,而不是如何生活。因此,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自行學習生活中的關係這門藝術。
我們必須學習什麼是關係,什麼不是,以及哪裡出錯了。雖然從外在看來我們可能聰明又有教養,但是在內在,人類依然是暴力的,而真正的教育就是改變那個內在的人性。一段正確關係的關鍵要素,就是了解自己的思想活動,這就是自我認識──試圖了解我們的思想與行為舉止,都是以種種方式,受到來自個人經驗、家庭、文化、國家、宗教、性別與生理上的制約而產生的。
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思想活動,無論你在思考什麼都沒有太大意義。如果不認識自己的偏見,以及來自生理或個人成見所造成的障礙;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恐懼、自己的傷痛、自己的憤怒,而且缺乏洞徹它們的能力,那麼你所有的思想、所有的關係也都將蒙塵或變得扭曲。歸根到柢,認識自己就是一切關係的基礎。
你可以在最唾手可得的一面鏡子裡發現自己的真相:那就是關係這面鏡子。只要仔細觀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與人互動,你就可以看見自己有什麼感受、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行為。你可以在自己對別人的反應中,看見什麼會激怒你、讓你受傷,看見你慷慨大度的時刻,以及感到喜悅、充滿生氣與活力的時刻。記得不要把你的發現刻在水泥牆上,因為生命的每一刻都在變化,你也是如此。只要去注意你當下的感受,不需要把它表現出來或強忍住,等到之後才行動。不將憤怒或貪婪表現出來十分困難,但即使困難,也不代表你有什麼問題。要重新改寫累積數百萬年充滿侵略性、獵人式的部落文化制約,本來就是個艱難的任務。但是,如果你能從一個憤怒的片刻學到些什麼,那就有意義了。每一次你成功辦到這件事的時候,我們呼吸的空氣就會少一點點毒素。
這種對行為的自我認識與警覺,能為你的生活與關係帶來自由。你內在的野馬不再能將你拖到不想去的地方。自我認識也是生存的關鍵:人的大腦都是大同小異的,因此了解自己就等於了解他人。
幾千個世代以來,人們用其自我中心的想法,亦即我、我的家庭、我的國家優先的概念,在世上製造出種種各自分離的組織,帶來了毒害。我們必須改變這種情況,否則就會繼續受苦。生命是浩瀚的,如果我們只會挖一個洞,可能是很舒適的洞,然後爬進去躲起來,我們便會錯過生命的整個精彩體驗。如果我們一再選擇用製造痛苦的老舊方式,與彼此建立關係,只因為害怕不安全的感覺,我們就死定了。我們必須二選一:沿用舊方式然後承受分離與孤單的痛苦;或者挺身而出反對自我中心的舊方式,活在愛中,不是只有針對特定個人的愛,而是對一切生命的愛。
這些演講與文章的作者,生前的角色就如同各種社會的偉大局外人:他是叛逆者、雲遊詩人、宗教哲學家、帶來突破的科學家,以及心理學家,他是千年來難得一見的偉大巡迴教師。在長達六十五年的時間中,克里希那穆提為願意聆聽的人探討心理上的自由。他創辦學校,除了供年輕人研究各種一般學科之外,也供他們研究自己。在學校裡,一如他在所有的演講和文章所做的,他指出能讓我們獲得自由的不是戰爭──包括內在與外在的戰爭──而是關於我們自己的真相。
沒有途徑,沒有權威,沒有要追隨的上師,你本身已經具有能力去發現真實的自己,發現你如何對待生活、人際關係與工作。是否要依照本書內容進行實驗完全取決於你。關於你是誰和你如何過生活,別人的意見並不會為你帶來養分,那不過像是讓別人來吃你的晚餐。
本書所挑選的篇章皆出自克氏的著作、發表與記錄過的對話,以及他的公開演講。請利用閱讀本書與書末列出的資料進行一場實驗,親身體驗發生在內在的改變。
──戴爾.卡爾森(Dale Carlson)
克氏文集叢書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