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與台灣學術貴族制五十年

余英時與台灣學術貴族制五十年
定價:400
NT $ 316
  • 作者:盧建榮
  • 出版社:暖暖書屋
  • 出版日期:2021-12-2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6269539722
  • ISBN13:9786269539727
  • 裝訂:平裝 / 348頁 / 16 x 23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余大師學術成就名實不符,
孵育余家班五十年,導致學術貴族制壟斷之禍。
 
  余大師經不起驗證的學術成績:
  •為取悅費正清寫漢代版的封貢體系
  •湊熱鬧鑽紅學,錯把書評家和書商當作者
  •神話陳寅恪
  •比附明清商業文化為資本主義
 
  以「海外胡適」自居,並以一身繫中華文化存續的余英時,五十年駐錫福華寺,大吹其會通中西文化的法螺,卻犯了引用西方學術理念的誤用、濫用,甚至挪用的失格之舉。他對中西文化的理解,多流於皮相,且屬於高山滾鼓的性質。他終極關懷的兩說「儒學的現代化」及「中國文化無敵」,如今看來愈發如昨日黃花,盡化為春泥矣。
 
  余氏以治思想史聞名於世,不僅研究個別思想家,如朱熹、戴震、章學誠、陳寅恪、胡適、顧頡剛等人,也研究時代變動下的思潮,如漢晉之際、明清之際,以及晚清民初。這些研究的手法暴露了不少在思維上的盲點,在與西洋學術資產對話時的牽強,在課題拿捏上精準度的欠缺,在史料疏通與特定課題之間不能符應,以及在論思潮導致社會自發性變動時之武斷。
 
  余大師還利用台灣報媒刊載其學術作品,諸如陳寅恪晚年心曲、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以及東漢生死觀等等學術大文,徒留難登大雅之堂的劣作。這比起西方「志於道」的學者,相差何啻霄壤?在他留洋的五○、六○年代,以迄爾後滯留西方,他對西方史學不僅陌生,而且霧裡看花不知所以,更未曾在英文世界遺下鉅著或傑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盧建榮


  現任《社會∕文化史集刊》(新高地)主編,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也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大學以及佛光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作者是台灣僅見全方位思維的史家,古今中外史蹟皆其獵場,長年提倡「敘述史學」與「新文化史」,將多項獨到研究成果,改寫成平易故事版本與讀者分享。1990年代起,大量引介西方新文化史學巨作(麥田出版叢書),膾炙人口,引領兩岸年輕世代開創史學新風。

  盧氏早期敘述史著作《曹操》出版於1980年;《入侵台灣》獲2000年「中央日報」十大本土創作獎;2003年《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獲書評家晏山農許為台灣史界勇於挑戰當權第一人;《咆哮彭城:淮上軍民抗爭史》2014年獲北京權威書評專欄4顆星獎。

  其他重要著作:《鐵面急先鋒:中國司法獨立血淚史》(2004)、《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2006)、《陳寅恪學術遺產再評價》(2010)、《白居易、歐陽修與王安石的未竟志業:唐宋新聞傳播史》(2013)、《唐宋私人生活史》(2014)、《沒有歷史的人:中晚唐的河北人抗爭史》(2020)、《唐宋吃喝玩樂文化史:園林遊憩、飯館餞別與牡丹花會》(2020)、《明清閨閣危機與節烈打造》(2020)、《聚斂的迷思:唐代財經技術官僚雛形的出現與文化政治》(2021)、以及《中國中古的社會與國家》(2021)等。

 

目錄

代序:台灣在自由之前、以及之後
增訂版序:學術自由與余英時死後地位升降
序曲

卷一、思潮史研究的方法論致命傷
第一章 現代儒學論
第二章 清末民初
第三章 明清之際
第四章 漢晉之際
第五章 兩漢大小傳統

卷二、會通中西的二手傳播
第一章 重大關節處既不註明出處,也不尊重本土前輩創作
第二章 販售學貫中西的野人頭
第三章 假中西比附瞎掰中國人文主義史學傳統
第四章 懷抱落伍資訊,不知尊重學術累積
第五章 湊熱鬧鑽紅學,錯把書評家和書商當作者
第六章 重批古代中國專制愚民,輕放當代台灣專制愚民
第七章 誇大對清代考據學的評價

卷三、博論了了,後作未必佳?
第一章 余家班拱余當舉世史學一哥
第二章 取巧極致:輕薄、材料現成,以及沒結論
第三章 用錯方法、錯置現代價值觀與影響古史晦暗不明
第四章 看不懂神仙可致文化之建構的史料
第五章 不解史書注文是上佳閱讀行動珍貴史料

卷四、學術為晉身之階
第一章 欺老外易,騙老中難
第二章 只為取悅學霸並兼稻糧謀
第三章 所據資料既不客觀又有偏見
第四章 他者書寫文本難以提煉他者的實情
第五章 分析上屢有疏失
第六章 重複勞動.漠視殖民罪惡.缺乏歷史洞見

卷五、神話陳寅恪
第一章 躲在家中爭自由,竟成為余筆下鬥士
第二章 同樣訴求異代讀者,陳式手法讓人感覺沒有Fu
第三章 大吹暗碼法螺,其實不是文化研究所用法門
第四章 余解詩不脫漢家故物,難與行動/影像解碼者爭鋒
第五章 挪用洋術,致在中土舊學和西洋新知之間兩不搭調
第六章 海外反共穩賺不賠

卷六、比附明清商業文化為資本主義
第一章 未能善用一九八六年以前西方史家對資本主義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 佛教世俗化和勤儉工作態度在漢唐之間所在多有
第三章 北宋四大名臣突然變成理學家與居士佛和菩薩思想先於禪宗
第四章 誤將中國老靈魂當成新軀體的生命形式
第五章 分不清歷史的斷裂和因襲
第六章 既昧於中國傳統文化又沒掌握好學術新知

卷七、實踐商人精神
第一章 一見商人心機
第二章 再見商人心機
第三章 又見商人心機
第四章 四見商人心機

卷八、在台政學關係
第一章 原來大師愛說謊
第二章 捍衛威權體制下的製作大師
第三章 打著「士志於道」的大旗,背離獨立知識人傳統的打造
第四章 搶錯舞台,搞錯表演
第五章 開訓別人,卻張冠李戴

尾聲
徵引書目
參考文獻
 

增訂版

學術自由與余英時死後地位升降


  一、余大師與張友驊秘密協定破局

  我從二○一○年年初開始寫批判余英時學行的文章,逐次刊於張友驊主辦的《社會/文化史集刊》上,一口氣連載六期之多吧?大至從第七期(二○一一年二月)刊到第十二期(二○一二年九月),綿延長達一年七個月。而結集成書,取名:《余英時與台灣學術貴族制四十年》,則出版於二○一二年六月,比最後一篇批文刊出,提早了三個月。每一期的出刊,都藉由聯經總經理林載爵先生寄往美國,供余英時閱讀。余先生於二○一四年,有赴台行程。事先他請台灣新聞界大老與張友驊談判。余的傳話人說,他(指余先生)晚年想清靜一點,能否請貴刊(張友驊主辦刊物)高抬貴手?張回以,只要余大師勒令門徒公開道歉,我這邊就收手如何?傳話人代傳余先生意思說,他只能管到自己,管不到門徒。張友驊說,那就是余先生不願罷戰,那請恕本刊繼續與余門玩下去囉。傳話人轉話題說,余先生今年欲回台,請問貴刊有何舉措?張友驊表示,本刊不擋人升官發財之路,余先生滯台期間本刊噤聲不語,請余先生安心返台領大獎可也。這是余門徒要頒學術大獎——「唐獎」——給其師尊前夕,兩邊人馬閉門談判的一段始末。如所周知,因為這次談判破裂,張友驊刊物從十三期起(二○一三年一月)批余聲音不斷至今,特別是前述二○一四年談判後出的第十五期(二○一五年二月)連刊八文批余,批余家班及其嘍囉,砲火益加猛烈。

  二、門閥余大師孵育余家班五十年

  余英時創派立宗,先後被張友驊和我定義學閥,自是要把余門家底公諸於世,以昭公信。這一學術門閥系統如下圖:

  觀乎上圖,余英時生前已布局了兩代的人事,一共產生了學二代五人、學三代五人,均位據要津。余英時學派再生產能量之高,舉世無雙。這還是台灣一隅的實力,沒算上香港、大陸,以及北美的門生呢。說余英時學閥,可真是貨真價實、如假包換。余的一代弟子,佔位了中研院兩任副院長,兩任史語所所長,三任副所長,歷史學組主任一位;還外調國科會任人文處處長一位,教育部任歷史學門召集人一位,允晨出版社總編輯一位,還有,聯經出版社學術書委員會主席一位。以上全都控有學術資源分配大權。在未來的一個觀察指標是余門的學三代,是否囊括頂級權位和桂冠,便成了學術自由是否正向發展的風向標。我們且拭目以待。

  三、大殺錢新祖 不理盧建榮

  余死後,衣缽傳人大弟子王汎森能撐持得了門戶嗎?這是外界關心焦點。余晚年健康欠佳,二○一六和二○一八兩屆院士會議均未能出席,這兩屆史語所推薦的院士候選人,均破天荒一敗塗地,有人視之以為王汎森控制選務工作未若乃師的段數所致。其然?豈其然乎?如今大師棄世、留下眾弟子徬徨無計之中,王汎森能力挽狂瀾嗎?院士權力結構中,文學門和社會科學門逐漸崛起,史語所霸權的金字招牌還能燦爛如昔嗎?

  二○一三年中國湖南長沙的《晨報周刊》記者孫魁,銜總編輯命,問我願否與余英時對談?我答以這樣的對談成局與否,須視余英時意願而定,但我估計余先生絕難紆尊降貴、願意與我平起平坐。他說,他的總編也做此推想。我這才說,我沒問題,但關鍵是余大師打死也沒有意願。此事終歸無疾而終,不出我的判斷。

  想當年余英時寫了六、七萬字長稿要去痛批與其同輩知名學者錢新祖(美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芝加哥大學副教授),他的博論:明代思想家焦竑。余大師依江湖規矩先禮後兵,派門下弟子陳弱水向錢某弟子江燦騰(時讀台大博士班,上錢新祖的課,江君日後會在中國明清佛教史,台灣佛道教史兩領域,名重一方)傳話,說要與錢氏論學。錢氏聞訊,不疑有他,表示歡迎。(難不成要反對不成?)果然余批錢長文不久便在美國某漢學雜誌刊出。余不與錢纏辯,直截了斷只明揭錢氏在引證資料上的犯錯,或抄錯,或誤解原文等等基礎工作。最後結論是,錢兄所營造的漂亮論點,乃建立在掌握不確的材料認知上。錢氏讀畢一時無法應答,過了若干年才回應,但因錯過時機,傷害已造成。錢氏在美國失業,最後流落到返台先後任職於清華、台大、以及文化大學。錢氏雖與余氏同輩,卻不足威脅余氏的學術霸業。

  以上余先生設局讓錢新祖無還手之力、只能挨打。我著書批余,比之當年余批錢,規模還大,費時(在學報上連載年餘)更長,使余先生至死未有一字辯解。我讀余著《回憶錄》(台北:允晨,2018年11月),看到余言及其作,諸如漢晉新思潮(頁195-196)、章實齋與柯靈烏的歷史思想(頁185-186)、文藝復興與人文思想(頁193)、東漢先死觀(頁196),以及漢代中國的貿易與擴張(頁108)等五種書文,這些在我批余書中分別出現在卷一、卷二、卷三,以及卷四,但余大師回憶起來,完全無動於衷,也不願趁機駁斥我一番。換言之,他當成不存在,或是不願再事面對,也是有可能。說起來,錢新祖有回應余先生之質疑,雖然遲了好多年。相形之下,余先生堅持不回應我的質疑和問難,明顯是高姿態,自持身份,卻毀了他身為大師應有的風度。以上兩場學術爭議事件,都未為華文世界的學術對話立下楷模。真是可惜。

  其實,余英時絕不許人對他有異見。像清華大學中文系楊儒賓、林聰舜兩教授,都因發出異聲,被余在私底下叫去辱罵。汪榮祖原在《中國時報.副刊》有「學林漫步」專欄,只因發表與余不同看法,余立命《中國時報》關閉汪某專欄,否則概不供稿。這些都是余大師有欠風範的著例。

  四、學術業績鴉鴉烏

  十年前我與余先生論學觀人的書,如今讀來大抵多能成立。余英時終極關懷的兩說:其一,儒學的現代化,以及其二,中國文化宇宙無敵,如今看來愈發如昨日黃花,盡化為春泥矣。他倚為拿手好戲的鉅變時代及其新思潮,即漢晉之際的道家壓倒儒家風起、明清之際理學內部朱學勝王學,從而催生出智識主義的考據學盛,以及清末民初的引西學反中學傳統等,我評他因材料掌握失了分寸(即不知當下遺跡,高於後設史著),以及學術裝備落伍,以致所得觀點難有說服力。這使他一生致力所在的藩籬盡失、任對手長驅直入而全線潰敗。此其一。

  第二,他自詡的獨特研究風格:會通中西上,犯了引用西方學術理念的誤用、濫用,甚至挪用的失格之舉。譬如對孔恩「典範」之說老是招式用老,胡攀亂引說自家紅學研究已至典範轉移的高度。再如為捧師門師長的顧頡剛和洪業,盛讚兩人業績臻至典範轉移。須知近代物理學從牛頓假說變成愛因斯坦假說,人類花了二百年,才產生典範轉移。而歷史學,在顧頡剛到余英時的兩次典範轉移,居然那麼頻密地發生在燕京大學一對師徒身上。世間有如此輕易的典範轉移?抑有進者,還比附顧氏史學達到傅柯(M. Foucault)「知識考掘」的層級。又如他稱誦師兄嚴耕望一生成就堪比布勞岱(E. Braudel)於《菲力二世及其地中海世界》所治學。這些都暴露了余先生治學上的短板,以及對西方史壇認知有誤。人家是一門忠烈,然則余英時的師門,老師和師兄全位列當代史界百年萬神殿中人物。如此推崇自家師門其背後潛台辭,莫非在自高余家班了得?

  第三,有三本西洋史學名著,余大師其理解有誤;其一,誇大了、且理論化了瑞士布克哈特《文藝復興史》中「自覺」一辭,在錯誤移植、並無限上綱到研治中國新思潮史上,徒然只有添堵的份,卻無助釐清問題。其二,法國布洛赫《奇異的戰敗》,主要在講法國一戰後文化上心靈結構有失、致為德國所乘,而不是從物質層面在談論德法勝敗之機的庸俗看法。其三,英國彼得.柏克(Peter Burke)於《十六至十八世紀歐洲大眾文化》一書中,修正人類學大、小傳統之說,主張「文化下沉說,不能成立」,余氏理解錯誤,反主張用「文化下沉說」來詮釋兩漢循吏文化作為。

  最後,在他留洋的五○、六○年代,以迄爾後滯留西方、出道四十年裡,他對西方史學不僅陌生,而且霧裡看花不知所以。他坐視哈佛歷史系思想史重鎮的斯圖亞特.休斯,以及任職於普林斯頓大學的卡耳.蕭爾斯基,不予理會,浪費時間去唸克靈烏的歷史哲學,真荒天下之大唐。這錯失了寶貴提升自家思想史研究境界的機會。跟他同時且同事的史學大師他都擦身而過,殊為可惜。這點,他比起輩分略高的蕭公權和何炳棣來,遜色多矣。蕭何倆都在英文世界遺下鉅著或傑作,反觀余之英文博論迄未出版。更糟的是,博論後唯一英文專書的《漢代中外交通》(以後有所改名),論點是不成立的,即以它是為入職哈佛大學的一塊敲門磚而論,開了學術為取悅學閥的劣行,更是不能原諒,遑論學術業績了。

  五、無知於當代百年唯有陳寅恪談得上典範轉移

  虧得余先生將孔恩「典範轉移」之說老掛嘴邊,卻不知他所研究的陳寅恪,才是當代中國百年史學唯一做到「典範轉移」的實踐者與紀錄保持人。余氏不去探訪陳寅恪史學造詣之極致,卻汲汲營營陳寅恪是否有過起念赴台灣,以及他是否反共這麼不甚重要政治立場表白的鎖事。他不僅與西方史學大師錯失交臂,也未真正估值陳寅恪的無價之寶所在。一個民國陳寅恪晚年一件是否起心動念出亡台灣事的細節,如此癡迷不已,已夠嫌多了,想不到他更熱衷追索清初方以智晚節一次不夠,竟至四次之多,同一書名進行到四次改易的瘋狂地步。最後定版說此事真相難定。不過是方以智究竟有否降清這樣的政治立場問題,需要如此大動干戈?同時,他對號稱拿手的學術史和思想史絕活,卻在喪失作者原稿情況下,錯把抄稿手、雕版出版家和編輯的改編、甚或摻水的成書,當成作者原稿,在作解碼作者思想的工作。一個從西方七○年代始倡行的「文本」(text)(按:余大師最早引進台灣,譯成「文件」)理念和用辭,由於掌握失準,以致一著錯滿盤輸。假如用弈棋來比喻余先生所從事的研究活動的話,說余英時一生成就差陳寅恪一大截,還是抬舉他了,百年來史界餘子碌碌,余英時亦不過側身其中之一位,大家全輸給陳大師,其餘名家均屬差一大截的層級,彼此之間幾無高下可言。余大師也不用為此難過了。

  六、在學術的社會實踐道路上敗下陣來

  至如余英時一生行誼,可用以下十九個字形容:骨子裡追逐權與利,卻偽飾成「休休有容」的名士。這之中最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是一九九七年由他掛名的一家台灣高中歷史課本的「編審」,只為貪圖領取美金三千元。從一九七○年代到二○○○年代,他的五種論文集,不斷因增一兩文而易名,只為騙取消費者荷包中錢物,與出版商合謀並樂此不疲。光《歷史與思想》一書內中充斥錯誤資訊,死不修改,從一九七六年出版,到二○○○年,已賣出五萬餘冊,之後二十年,恐怕又多賣少說二萬冊吧。早已誤盡每代年輕人不知凡幾,卻置之不理。從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七年,余氏不當竊佔藝文人士表演舞台——即兩大報副刊——供其表演,不良媒體奉獨裁者諭,非把余氏捧成文化明星不可,致令副刊園地因登學術文章,使絕大多數讀者倒盡胃口,因此少看了許多美文妙詩。這是不正常威權時代,余先生與傳媒共謀污染副刊清純藝文天地。迨獨裁者斃命,副刊才恢復常態,不再任由余氏難懂的學術文章去虐待一般讀者的眼睛和心靈。余英時仗勢欺人夠夠如此,他不僅從未反省,還自以為打敗天下小說家、散文家,以及詩人,而暗自竊喜呢。他不知這是獨裁賞他的特權。反觀當代兩位學者之卓越演出如右:大思想家漢娜.鄂蘭應雜誌社之邀去以色列採訪納粹殺人魔受審,因而出版:《邪惡的凡庸》一書,大歷史家羅伯.達頓(Robert Darton)採訪柏林牆倒事件、而出版《柏林牆倒紀實》,都為大時代留下啟人深省的作品。吾人倘將以上兩作置於他們學術著作堆中,一點都沒違和感。西方這兩位學者都無愧於他們的學術志業及社會實踐。相形之下,余大師利用台灣報媒刊載其學術作品,諸如陳寅恪晚年心曲、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以及東漢生死觀等等學術大文,徒留難登大雅之堂的劣作。這比起西方「志於道」的學者,相差何啻霄壤?

  學術的終歸學術,政治的讓政客去忙去。余英時享大名於台灣不正常的強人政治時代,他扈從強人立下大功,強人報以供其文化舞台使盡情表演。余大師玩昏頭,把寶貴光陰浪擲、沒能遺下傳世作品,卻一直自我吹眠說我是最棒的,加上一眾弟子阿諛不斷,便誤以為自己是當世史壇一哥了。在時代逐漸恢復正軌,他的史著文本益發供人檢視,他一身油脂白粉終將卸下,而露出本然面貌來。之前,余家班視我的批評,為不入流的失心瘋、陰謀論,以及不順人生的報復等說,用以安慰師尊,確實收效一時。如今師尊駕鶴西歸,還妄想用此等話語騙盡學界同行,在邊際效用遞減情勢下,應可休矣。

盧建榮序於景美寓所
二○二一年八月十六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