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壯舉•遷徙――燕子遷徙日記
邱承宗︱生態繪本作家
本書《燕子遷徙日記》是由俄羅斯鳥類學家帕維․卡瓦塔諾夫(Pavel Kvartalnov)和插畫家奧嘉․普塔世克(Olga Ptashnik)首次合作,根據實際發生的燕子遷徙行為而繪製完成的繪本。在2019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舉辦的「未出版繪本展」中,從350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引發眾多注目。
本書作者帕維․卡瓦塔諾夫把整個遷徙過程,利用一隻初長成的雛燕,撰寫成簡單易懂的歷險故事。如果可以一邊閱讀繪本的敘述,一邊對照扉頁的世界地圖標示途徑,會讓人更加體會閱讀的樂趣、燕子遷徙的艱辛以及經歷的風險。
在此,我稍作簡單的導讀一下。
每年,隨著秋天來臨,天氣逐漸變得寒冷,住在愛爾蘭數以萬計的的燕子,不約而同的在某個夜晚,開始攜家帶眷地從事一年一度追逐氣溫大作戰的壯舉。
8月15日,牠們出發囉!
牠們經過英國、法國著名的地標建築物,穿越海拔3,400公尺的庇里牛斯山脈,躲過各種猛禽的獵殺,到達西班牙海岸,然後再跨越直布羅陀海峽,即可抵達氣候比較溫熱的非洲大陸。這段旅程,牠們不曾休息、牠們在空中補給食物,真是辛苦呀!
牠們到達非洲的摩洛哥了,不過並沒有因為獲取較多的食物而停下腳步,因為根據祖先留下的基因提示,牠們若要飛到非洲的最南端,必須穿越最大的難關——一望無際的撒哈拉沙漠和危機四伏的草原。
10月15日,小燕子安全的抵達非洲最南端的開普敦,充滿新奇、驚險和興奮的旅程暫時告一段落,終於可以修身養息過著平靜的生活了。
不過,從西班牙、義大利等地前往開普敦的野鳥、家燕越來越多,食物漸次遞減的情狀下,隔年4月15日,燕子再度踏上返鄉的旅程。遷徙中途的4月20日,主角小燕子行經荷蘭時,牠被眼前的景物吸引,不由得反問是否要繼續飛回愛爾蘭,還是就此留在荷蘭定居呢?這個結局充滿開放性,留下許多有趣的問題。
在本書的布局上,作者故意選擇歐洲、非洲知名的旅遊地標當描寫對象,除了拉近當地的讀者,也頗能吸引對於燕子遷徙有興趣的觀光客;另外,可以把非常生硬的科學數據,簡化成適合一般讀者閱讀,也是寫作的好手法。而畫者輕盈的畫風,更能描述燕子一路探險的驚奇與艱辛。
走筆至此,我想補充一點資料。其實,台灣的地理環境特殊,是許多野鳥的中繼站,包括家燕在內,自然也有遷徙的故事喔!
【譯者序】賞鳥的第一步
張東君︱本書譯者
我不是要打書,只是要說有一次我去某所國小的作家日演講,校長在介紹我之前,問我《動物數隻數隻》的「數」,要唸成「鼠」還是「樹」。
我回答:「鼠」。接下來我對校長的解釋,就跟我當初在對編輯說我為什麼要這樣訂書名的時候一樣。「因為不論是我們這些在野外做調查研究的人,或是賞鳥賞蛙的鳥友蛙友,例如每年在墾丁國家公園凌霄亭算過境鳥的前輩們,只要看到動物,都會一直數幾隻這個幾隻那個啊。何況不是有個類似『抓鬮』的遊戲,在說完『數隻數隻,最多幾隻』之後,每個參與的人就要任意伸出幾根手指,再看看是算到哪個人嗎?」
《燕子遷徙日記》這本書的主角,其實就是在我說明中出現的「過境鳥」,或稱「候鳥」,是相對於一年四季都住在台灣的「留鳥」。依照造訪季節,侯鳥又分成「夏候鳥」和「冬候鳥」,而且還會看牠們只是在遷徙(飛往溫暖的地方過冬再飛回去)的路程中在台灣覓食休息;或是把台灣當成目的地之一,在台灣停下來繁殖育雛再攜家帶眷、或是親子就此道別的混入鳥群中,回到原本出發的地方。
在本書扉頁的地圖上,就有許多這樣的燕子遷徙路線,有箭頭指出它們都是南北向,並列出一些在故事中出現的地名,讓小讀者可以知道這些地點在哪裡,也讓大讀者懷念一下過去可以趴趴走時曾經造訪之處。不過,大家也可以看到地圖上幾隻燕子圖下面的字,並不是太熟悉。地圖標題寫的是「燕子遷徙路線」,這些鳥的名字卻是「家燕※※亞種」。動物(先暫時不管植物)不是算一隻一隻、一群一群、一種一種的嗎?為什麼還多出一個「亞」字呢?
生物的分類,是界門綱目科屬種。最後的這個「種」或稱「物種」,是分類的基本單位。籠統一點來說,同一個物種的異性個體可以自然交配,繁殖出具有繁殖能力的後代。亞種則是在種下面的分類群,可能是由於地理阻隔而產生的,在某些方面略有差異的同種不同類群。同種但不同亞種的個體是可以交配繁殖,並且繁衍下去的。所以如果在地圖上的這些不同亞種的家燕,因為颱風或是其他什麼原因而偶然相遇,不同性別的家燕又彼此看對眼,也是可以繁殖下一代的。只不過不能稱牠們為「品種」,因為品種是人類培育出來的,不是自然界中原本就有的。
家燕可說是會遷徙的候鳥之中,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最容易看到的物種。每到春天,只要仔細看,都很容易在騎樓發現燕子的巢。運氣好的時候,還會看到親鳥回來餵食幼雛。在本書的最後,列出了家燕在旅程中遇到的鳥類朋友,牠們也都是候鳥喔,小讀者可以在書中各頁玩玩找找看的遊戲,看看這些鳥類出現在哪裡,學習認鳥。
這,其實就是賞鳥的第一步。歡迎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