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版序
歡慶尤金.畢德生復活的講章
我們形同粗糙陶罐的平凡生命, 懷揣著這寶貴的信息。(信息本)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和合本)
—哥林多後書四章7節
願頌讚歸於賜下豐盛恩福的神。
我最近不斷思索許多關於器皿的事情。
我想起一個古老故事,描述一位少女每早晨都到河邊為家人取水。她肩上挑一個擔子,兩邊各掛著一個供應全家所需的水罐。兩個罐子中,一個完好,另一個卻有裂縫,以致每天回到家,第二個罐子只剩半罐水。
經過一段時間,有小裂縫的罐子對裝不滿水感到十分羞愧,很難為情地向少女表達自己的困窘和挫折感。它問:「我只會漏水,妳為什麼還要用我?妳為什麼不 換個新罐子?」
女孩溫和地笑著回答:「你有沒有看見,我們家到河邊一路上綻放的美麗花朵?你是否注意到,當我們走在回程的路上,就只有你的那一邊有花?那是因為每到 春天,我都只在你那一側撒種,知道我們一起走回家時,你會澆灌它們。我已採摘這些花朵好幾年,我們家充滿它們的美麗和芬芳。若沒有你,我做不到這事。你認為的瑕疵,其實對我們是個恩賜。」
生活中充滿各式各樣不斷使我跌破眼鏡的事物,因為神總是選擇透過人類的不完全,成就他神聖的目的, 也就是透過瓦器(我們的生命)的弱點與缺陷,讓美好 的事物非比尋常地呈現出來。
願頌讚歸於賜下豐盛恩福的神。
來自神愛的信息,也就是偉大的創造、救贖與釋放的故事,已託付給我們這形同粗糙陶罐的平凡生命(哥林多後書四章)。換句話說,福音的容器就是基督破碎 的身體。我們是一堆會滲漏、裂掉的罐子,被刻意設計成如此,為要讓豐盛的福分得以暢流無阻。
尤金教導我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關乎信心生活的每件事都可以活出來。你若無法將一個信念轉換為一種經歷,那就不是福音。抽象概念是真理和生命之道的敵人。
我十分感恩,成長過程中能有一位如此融入生活又表裡如一的男士,他是週末晚上為我們端來馬鈴薯泥的老爸,也是主日早晨以神的話餵養我們的牧師。他身體力行自己傳揚的信息。他的身體是神聖的殿堂,是聖潔的居所,是聖靈的容器。
我知道這是真的,因為有他彰顯聖靈果子無可辯駁的證據。
他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和節制的器皿。
他是承載這些恩賜的容器,有瑕疵和縫隙,從未積存,總是滲漏。他是何等神聖的器皿。願頌讚歸於賜下豐盛恩福的神。
我也想到他的許多著作,那些為我們而寫的字句就如耐久的容器。得到啟示的文字充滿真理和恩典,是我們能恆久珍藏的珠璣。
然而,現在我想請你們看這裡有兩個特別的容器。它們是極為普通的容器,卻很不尋常地同時放在一個房間內。
一個是搖籃,另一個是棺木。
前者是承載生命的器皿,後者是安置死亡的容器。
一個向世界敞開;另一個則是關閉的,已經從這個世界謝幕了。
前者握有應許、盼望、未來和期待;後者所擁有的是結束,到了終點。
一個代表了榮耀的開端;另一個則是榮耀之終。
一個搖籃和一副棺木:它們都是承載我們生命檔案的容器。
當尤金帶著他在馬里蘭州家中地下室精心製作的搖籃,來到紐澤西送給剛出生的長孫,我不禁對他喊著說搖籃太棒了。我們一起拿進屋裡時,他說搖籃有個瑕疵,必須用薄墊片填上空隙。我很清楚薄墊片是怎麼回事, 因為小時候他教過我:「每個木匠都要知道怎麼使用薄墊片。」
多年來,我仔細檢視這個搖籃,卻一直找不到瑕疵。他不僅是傑出的文字工作者,更是匠心獨具的工藝家。
在他留給我們的文字和木作藝品裡,我們會世代珍藏這個精緻作品。尤金的許多孫子女和姪孫子女都曾睡在這個小小的容器裡,他們的名字都已銘刻在裡面。
幾週前,我正在做他的棺木,這所有事情都在腦海中一一浮現。由於兩個斜角的接點未完全吻合,我必須用一些薄墊片固定好它們。我以前從未做過棺木,就像 許多人一樣上YouTube搜尋。在尋找過程中,我認識了製棺者馬可斯·達利(Marcus Daly)。他不只是製作木造的箱子,還仔細思考使用者的狀況。我非常喜歡他省思自身工作的方式。他說:
我認為棺木最重要的是可以被扛抬。我想我們本來就是要扛抬彼此。我認為辦喪事時,扛抬所愛之人,埋葬他們,對我們非常重要。我們希望知道自己在其中扮演一個角色,負起我們的責任。因此,如果我們把它做得太省事,就剝奪了讓自己更強壯、我們可以繼續前進的機會。
尤金在六個孫子女生命中的許多時刻,不論身體或情感方面都扶持了他們。在他們的生命中,尤金是一個剛強、穩固的存在,他在我們許多人的生命中也是如此。 他背著他們攀登群山,陪伴他們完成學業,度過心痛的時刻。
今天,他的六個孫子女扛抬著他。完成這項任務時,他們將變得更堅強。今天,我們其他人都看著他們因為強烈的愛而完成沉重的抬起動作,扛抬他到最後的安息之所。如果我們留意,也將會知道尤金多年來運用精湛文字的同時,我們也變得更健康、強壯,更預備好成為神國度裡的一員。
這副棺木現在承載的身體容器是過去的尤金·畢德生。我說過去是因為藉著復活的奧秘,受過洗禮的人就是後嗣,他的身體已經轉換得更加歷久彌新。一如聖徒保羅的名言,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暫時的要成為永恆的。
棺木和搖籃。
這兩個都是暫時的容器,萬物皆是,唯有一樣不是。
我們對於天堂是什麼模樣所知有限。比較受歡迎的聖經隱喻是指一座城市,那裡適合居住,人口稠密。然而,聖徒約翰描述得很清楚,它不像地球上的任何城市。首先,它是一個無限的城市,不受郵遞區號或邊界約束,不被柵欄圈住,也沒有圍牆障蔽。換句話說,它是一個承載了天上萬象的無限容器。它是一個場域,也許更好的說法是,那是一個現實,是我們現今在其中因為有限生命的限制,而對所知一小部分的全面性表達,亦即完全的愛、十足的喜樂、深刻和永遠的平安。
就如都市規劃所做的,它是相當完美的設計:在新耶路撒冷沒有殿堂,沒有任何一種教堂的容器,因為不再有需求,無所不在的神讓每個人事物都連結在一起。
那裡有一道河流貫城內,意味著福氣暢流無阻。
還有一棵樹,據說其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嗯,現在這世界是何等需要那些葉子啊!
這一切意指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不過如同透過一只玻璃杯模糊地看見:天國是一個賜給所有聖徒的榮耀器皿。
在那裡,生命自由自在流動,不受限制,沒有阻礙。在那裡,福氣不再受到局限,而是如湍流不斷奔騰。
在那裡,不再有眼淚,不再有痛苦,也不再有死亡, 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又因為它是巧匠建造的城,也不再需要薄墊片。
它是賜給所有聖徒最完美、永遠長存的容器。
願頌讚歸於賜下豐盛恩福的神。
這樣禱告是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
世界既從起初就已存在,現在仍在,還將存到永永遠遠、無窮無盡。阿們。
艾瑞克.畢德生(Eric E. Peterson)
二○一八年十一月三日
於蒙大拿州卡利斯佩爾(Kalispell) 第一長老教會
二版序
活出耶利米的生命
一九八三年,我在按牧二十五週年撰寫本書。二十五年後的今日,於二○○八年按牧五十週年寫這篇序。過去四分之一世紀,許多方面沒什麼改變:我生活和工作的美國文化本質上還是老樣子;耶利米的一生曾被當作了解基督徒生活的途徑,若在根本上對照美國人 的生活方式,更深化了兩者的關聯。
但是在教會方面卻不盡相同。美國教會似乎失去了勇氣,領袖們正極力提出更新和改革策略。如果社會學家是對的,愈來愈多人對教會失望和不滿,教會逐漸被邊緣化。教會對於失去「市占率」最引人注目的回應,是去開發更複雜的消費者取向和更有效率的管理技巧。若人們不滿意,就尋找一個方法,用更好的宣傳和更浮誇的廣告說服他們回來。我們會用全新的名稱重新包裝教會。反正美國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消費者,就讓我們用消費者術語來呈現福音,以重新詮釋的方式去滿足他們
對於更多、更好和更性感的癖好。
極為諷刺的是,福音愈是以消費者詞彙呈現,消費者愈失望。福音不是一種消費品;它不會滿足我們關心的「需求」。耶利米的生活不是美國式的「追求快樂」。它更像是神對耶利米的追求。
還有一個改變影響了我閱讀這本週年紀念版。我寫本書時,將它獻給我的兒子艾瑞克,「也是一位牧師之子」。那時他正考慮當牧師,但還在就學,便先抱持開 放的態度。後來他真的成為牧師,一九九○年按牧, 一九九七年在華盛頓州斯波坎(Spokane)附近開拓新教會。由於他是一位還在成長的牧師,餵養一個反消費
者的教會,我們常以書信和電話交換意見。我們很早就同意,我在六○、七○和八○年代帶領教會的方式,和他在九○年代到二十一世紀面對的情況截然不同。他新建立的教會大約一、兩年就開始增長,那時他希望得到關於發展方面的建議,打電話問我:「爸,你以前到了這個位置的時候,有做什麼嗎?」我停頓了好一會兒,
然後回答他:「我想你能了解,我從來不需要在會友中處理那樣的事。近來教會對於如何保持自身焦點和身分的共識極為模糊。我想你只需要弄清楚就可以了。」
他做到了。我們所有跟隨耶穌的人也必須對基本、先知性的傳統保持真實。耶利米仍然那麼出眾,可以成為我們結交的最佳對話友伴。
這本週年紀念版最值得注意的改變,是其中的經文都改用信息本(The Message),我想將扎實質樸的希伯來文翻譯為美國人的在地語言。我期待當我們活出耶利米的生命,將賦予耶利米一生更多先知性的影響。
尤金.畢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