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點晚清民國人物:續《南湖錄憶》

評點晚清民國人物:續《南湖錄憶》
定價:600
NT $ 474
  • 作者:高拜石
  • 出版社:新銳文創
  • 出版日期:2021-03-0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5540304
  • ISBN13:9789865540302
  • 裝訂:平裝 / 390頁 / 16 x 23 x 1.9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國學大師章太炎精揅醫術,能自撰藥方、說理斷病;
  譚嗣同擅於詩詞書畫,對於化石有一番獨特的見解;
  有沈北山冒死劾三凶,田梓琴創辦《太平雜誌》始末;
  亦詳實記錄清代八旗子弟之教育、中國新海軍的起源。

  本書收錄高拜石寫於《中央日報》中,尚未結集面市的179篇文章,
  晚清到民國鮮為人知的歷史掌故盡收其中。市面上絕無僅有,值得典藏!

  「芝翁積學知名,……。所作《古春風樓瑣記》、《南湖錄憶》等書,精熟掌故,於數十年間宦海文場,軼聞舊事,纚纚如話家常,而文筆茂美,可謂『分其才技足了十人』者也。其書沉著渾厚,逸氣內蘊,天趣盎然。」──李漁叔

  高拜石喜愛金石書畫,造詣殊深。書法家王壯為曾說:「高拜石書法長於篆隸,行楷造詣尤深,篆體中尤善鐘鼎,圓渾密實,絕無苟率。楷書茂密肥厚,最宜施於壽序大屏。」高拜石曾發起組織中國書法學會並擔任理事,而後籌組東冶藝林、八儔書畫會與五人書展等。另有篆刻好手藝,與王壯為、吳平、江兆申、王北岳等二十四人,組有海嶠印集,頗獲時譽。1961年起,他應《中央日報》副刊之邀,撰寫《南湖錄憶》長期登載,歷久不衰,當時既贏得廣大讀者之喜好,其後印成專書發行,亦是一紙風行,洛陽紙貴。

  本書為《晚清人物縱橫談──《南湖錄憶》》續作,共179篇,內容為晚清到民國的人物記事,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掌故,文章所引詩、詞、聯、賦,亦多佳作。本書收錄的篇章為首次面市,文史專家蔡登山精心蒐羅各期《中央日報》並逐一比對,發現尚未結集成冊的文章有上百篇。由於當年報紙印刷並不精良,加上歲月的侵蝕,許多文字已模糊不清,蔡登山重新進行了查索與點校,並加上專文導讀,力求完整重現《南湖錄憶》專欄的全貌,可供學界參考利用。市面上絕無僅有,值得典藏。

本書特色

  ★本書專寫晚清到民國的人物軼事,頗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掌故和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
  ★收錄高拜石寫於《中央日報》中,尚未結集面市的179篇文章,絕無僅有,值得典藏!
  ★全書重新排版、點校,由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高拜石(1901年—1969年)


  高拜石,字懶雲,福建省福州人。別號般若、古春風樓主人,筆名芝翁、南湖、芝斐、介園、懶雲。1921年畢業於北京平民大學。受吳昌碩影響,專研書法與篆刻。曾在北京創辦《心聲晚報》。回福建復創《華報》、《寰宇新聞》,並出任當地的《民國日報》編輯。抗戰時在福州任福建省府參議,日軍撤退後,主持當地《中央日報》筆政。到臺灣後,受劉啟光協助,入華南銀行工作。曾任臺灣省新聞處主任祕書,而後發起組織中國書法學會並擔任理事。1969年4月23日病逝於臺灣。

主編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情義與隙末──重看晚清人物》等十數本著作。
 
 

目錄

導讀:掌故大家高拜石的《南湖錄憶》有續篇/蔡登山

一、梁啟超與政聞社
二、章太炎精揅醫術
三、章太炎第一次絕食
四、章太炎〈艾如張〉本事
五、記胡適之舊詩詞
六、錢玄同狂放褊激
七、鍾榮光盡瘁嶺大
八、郁曼陀(華)風節峻絕
九、楊雲史(圻)紀恩掩父眚
十、丹徒馬氏兄弟
十一、陳師曾天才橫溢
十二、易君左長城歌曲
十三、劉半農與屠竟山(寄)
十四、林暾谷(旭)與康梁關係
十五、邵瑞彭拒賄著聲
十六、臧貽孫(穀)徉狂自放
十七、陳石遺(衍)之詩文著述
十八、《四庫全書》之纂修及庋藏
十九、王蒿隱(頌蔚)清介尚氣節
二十、朱柏廬其人與《治家格言》
二十一、羅兩峰之夫婦生活
二十二、盛伯希正槼讜論
二十三、 聽水老人(陳寶琛)不與鄭羅同污
二十四、滄趣樓〈感春詩〉及其他
二十五、繆荃孫槧鉛終老
二十六、 繆藝風(荃孫)〈垂虹感舊圖詠〉
二十七、冒疚齋(廣生)與巢民象贊
二十八、張爾田鄙厭金梁
二十九、趙古泥二三事
三 十、沈石友(汝瑾)詩刺袁洪憲
三十一、記東塾先生(陳蘭甫)
三十二、王廉生(懿榮)發現甲骨文
三十三、黃乃裳開闢新福州
三十四、江杏村(春霖)敢言著直聲
三十五、趙啟霖強諫持義理
三十六、李端棻遺事
三十七、譚嗣同詩文雋永
三十八、王悲菴清狂拔俗
三十九、記涉江道人
四 十、譚延闓與江標父子
四十一、青芝亭與癸卯學社
四十二、寒山寺詩碑與唐鐘
四十三、袁世凱與丁未政變
四十四、蔣式珵疏劾奕劻
四十五、丁惠康孤孑曠邈
四十六、吳保初抑鬱窮途
四十七、劉裴村(光第)耿介精嚴
四十八、楊深秀傷困牝雞
四十九、豫章藥師院異僧
五 十、晚清能吏袁海觀(樹勳)
五十一、孫仲容(詒讓)博古斠今
五十二、沈北山(鵬)冒死劾三凶
五十三、《小腆紀年》作者徐鼒
五十四、張裕釗譽隆遇困
五十五、記徐雪村(壽)父子
五十六、陳止庵高逸夷澹
五十七、文博川(祥)精詳謀國
五十八、湯海秋(鵬)負才佯放
五十九、黃漢鏞(仲則)清才靳壽
六 十、蔡壽祺忮忌湘軍
六十一、洪琴西(汝奎)與江寧冤獄
六十二、李審言蒿臥黃歇浦
六十三、馮蒿庵(煦)愴賦精忠柏
六十四、楊心如蹇滯臺灣
六十五、鄧鐵香人稱鐵漢
六十六、姚永概昆弟之敬愛
六十七、閻丹初(敬銘)矯厲儉節
六十八、李用清清操貽譏
六十九、新疆之林公井
七 十、陳石遺與蕭道管
七十一、梅柏言暮年蕭瑟
七十二、王補帆清節惠政
七十三、孫萊山(毓汶)諢稱齊天大聖
七十四、章厥生(嶔)與《中華通史》
七十五、端老四(方)結怨岑三(春煊)
七十六、壽伯茀(富)死殉拳亂
七十七、皮鹿門(錫瑞)詩悼譚嗣同
七十八、蔡乃煌結怨岑三(春煊)
七十九、朱銘盤狂傲嫉俗
八 十、高鈍劍(旭)自隳聲名
八十一、張亨甫落拓風塵
八十二、龍芝生義庇黃克強
八十三、惲子居(敬)與陽湖派
八十四、楊篤生(毓麟)憂國自沉
八十五、譚畏公(延闓)國楨人望
八十六、記吳樾與焦隱
八十七、王之春辱命誤國
八十八、趙百先(聲)哭陵倡革命
八十九、吳又陵(虞)狂誕詼奇
九 十、今代大儒陳漢章
九十一、吳觀岱苦學成名
九十二、劉坤一深識遠見
九十三、陳大廉謀劫載湉紀聞
九十四、記黃體芳父子
九十五、張爾田艱屯投老
九十六、丁日昌長才幹濟
九十七、徐子益懷才困阨
九十八、張曜以婦為師
九十九、縫工鐵匠兩名人
一〇〇、易大厂狷介與風趣
一〇一、譚嗣同佚事與佚作
一〇二、畢永年披鬀南普陀
一〇三、通州才人范當世
一〇四、晚清人物記張、瞿
一〇五、陶模父子逸事
一〇六、榮祿死後之毀譽
一〇七、盛宣懷之毀譽
一〇八、涇縣胡氏昆季
一〇九、毛仲芳金戈紅粉
一一〇、馮自由不負革命通
一一一、田梓琴與《太平雜誌》
一一二、黃公度之新詩派
一一三、吳研人疎狂自負
一一四、岑毓英霸才自伉
一一五、那拉后對二吳之榮寵
一一六、沈子敦(垚)以愚迂自喜
一一七、戴鴻慈負知新譽
一一八、朱瞎子精明強幹
一一九、福州西湖題壁詩
一二〇、繆素筠與藝風老人
一二一、清道人李梅庵書法
一二二、朱彊邨殿清代詞壇
一二三、詞曲大師吳瞿安(梅)
一二四、楊篤生在英投海真因
一二五、易實甫奇才天挺
一二六、易順鼎集義山詩
一二七、沈寐叟(曾植)學殖淹博
一二八、林紹年與袁大化
一二九、沈瑜慶詩哀餘皇
一三〇、記清末之巡警部
一三一、于式枚論清末諮議局
一三二、于晦若(式枚)槁死崑山
一三三、沈歸愚(德潛)與《清詩別裁》
一三四、陳啟泰雲南報銷參案
一三五、瑞澂出身與死後
一三六、吳可讀尸諫薊門寺
一三七、陳石遺弟畜林貽書
一三八、太監與其牙行經紀
一三九、清末京官外放覲儀
一四〇、孟心史論康乾兩特科
一四一、夏午詒驛庭花詞讖
一四二、李國杰劾端方經緯
一四三、清代八旗子弟之教育
一四四、北平正陽門關廟詩籤
一四五、曾蟄庵(習經)硜硜自守
一四六、袁寒雲晚年之狂放
一四七、中國新海軍起源
一四八、清代之京察與大計
一四九、劉坤一之堵俄遠見
一五〇、吳清卿(大澂)虛憍觸怨
一五一、鄧廷楨詞懷林則徐
一五二、王定九(鼎)死劾穆彰阿
一五三、清代河患與河官
一五四、陳重威技懾洪述祖
一五五、陳蒼虬(曾壽)賦詩傷偽滿
一五六、陶子方(模)識見閎遠
一五七、冒疚齋(廣生)著作不倦
一五八、曾國藩劾李元度經緯
一五九、釐金秕政七十餘年
一六〇、清末捐納之濫
一六一、李六更痛罵袁世凱
一六二、康廣仁身後是非
一六三、嚴幾道(復)詩哀林旭
一六四、劉蓉與曾國藩交誼
一六五、趙香宋(熙)風調冠一時
一六六、俞陛雲卅年餘綺恨
一六七、常州名醫費晉卿
一六八、曇花一現之清末內閣
一六九、清末欽選儒碩議員
一七〇、楊惺吾(守敬)辛苦注《水經》
一七一、清末洋翰林人數存疑
一七二、李鴻章與翁同龢
一七三、袁玨生(勵準)慕重貫酸齋
一七四、汪憬吾(兆鏞)好飲善罵
一七五、文廷式被稱驢面榜眼
一七六、北平故宮之石哵啦
一七七、江建霞(標)遭錮殞年
一七八、金華鬥牛之習俗
一七九、吳保初盛氣斥剛(毅)、端(方)

 
 

導讀

掌故大家高拜石的《南湖錄憶》有續篇
蔡登山


  高拜石(1901-1969),字嬾雲,又號般若,晚歲多用芝翁,別號古春風樓主,福建福州人。其先室為浙江鎮海望族,以遊宦落籍福建福州。父親高杰藩為福建省永春州知事,高拜石幼年聰慧異常,過目不忘,深得其父鍾愛。年六歲入私塾,為名師朱德馨之得意弟子,通四書六藝。十一歲入省立商業學校。課餘常投寄稿件於報章,文名乃彰。畢業後隨叔父蔭午公北上九江縣,在地方政府處理文書函牘,深受其叔之獎掖。不久隨其叔調山東棲霞縣。後來就讀於北京平民大學文科,一九二一年畢業。受吳昌碩影響,專研書法與篆刻。一九二五年與其介弟高伯奇在北京創辦《心聲晚報》。一九二六年回福建復創《華報》、《毅報》、《寰宇新聞》,一九三四年任福州《民國日報》社長。

  抗戰期間福州淪陷時,任福建省府參議,協助處理淪陷區救濟工作甚力。日軍撤退後,仍返榕主持福建《中央日報》筆政。一九四七年初應邀來臺,佐理黨政工作;臺省府新聞處處長林紫貴聘其任主任秘書,與新聞界相處融洽。後福建情況危急,曾隨湯恩伯赴廈一行,惜因大局逆轉,事與願違。 返臺後經劉啟光禮聘,入華南銀行服務。公暇從事藝文,一九五八年起為《新生報》副刊撰寫專欄「古春風樓瑣記」,先後有十餘年之久,成稿三百萬字。內容為描寫清末民初人物,後以《古春風樓瑣記》為名出版,共二十大冊。在《大華晚報》則發表「浮匯識小」專欄。

  高拜石雅好書法金石,造詣殊深。早歲從朱敬亭、黃藹農、沈冠生等學金石書畫,據說初學書體之結構,隸取其長,篆取其方,書法家王壯為談到高拜石的書法說:「書法長於篆隸,行楷造詣尤深,篆體中尤善鐘鼎,圓渾密實,絕無苟率。楷書茂密肥厚,最宜施於壽序大屏。」曾發起組織中國書法學會並擔任理事,並組東冶藝林、八儔書畫會與五人書展等。另高氏篆刻,有筆有刀,堪稱成一家法。與王壯為、吳平、江兆申、王北岳、張心白、傅申等二十四人,組有海嶠印集,並出印集,頗獲時譽。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病逝於臺灣。

  《古春風樓瑣記》是高拜石先生的力作,於一九五八年九月起,在台灣《新生報副刊》連載,歷時十餘年,先後兩次結集出版,影響長久而巨大。全著洋洋三百萬言,狀寫了清末明初間五百餘位各色各相人等,頗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掌故和彌足珍貴的重要文獻及第一手資料。以人物而論:有販夫走卒、草寇遊俠、淑女名媛、王公大臣、以至義民志士;以記事而論:或涉香艷、或涉壯烈、或涉忠勇、或涉奇詭、或涉逸趣,讀之使人愛、使人恨、使人憐、使人悲、使人悟,或使人熱血沸騰不異一擲頭顱,或使人感慨憤激而太息不已。高氏筆力雄放,酣暢舒展;學養深厚,縱橫自如;所引詩、詞、聯、賦,亦多佳構;全著之文學、美學品位甚高。高氏治史態度嚴謹,褒貶嚴格,近百年間風起雲湧的國事、家事、天下事,都囊括在這一本本的《瑣記》中。此書好在忠實記載各種來自稗官野史的談話、掌故,更多涉及當代人物留世行述;因知者淵博,又隔今世不遠,竟能補正史之不足,堪稱當代傳記文學先驅。然而,此書也並非完美,作者難免照遠不照近,以免惹禍上身。也因此在這麼長篇累牘文章中,高拜石始終多談晚清人物、文人墨客,軍閥事跡與舊聞,卻鮮少論及國共兩黨要員的主要原因。

  一九六一年起,高拜石應《中央日報》副刊之邀,撰寫《南湖錄憶》長期登載,歷久不衰,當時既贏得廣大讀者之喜好,其後印成專書發行,亦是一紙風行,洛陽紙貴,更得士林之好評。名詩人、教授李漁叔就評論過高氏的著作說:「芝翁積學知名,客台後,日草文數千言,一時耆碩,爭激賞之。所作《古春風樓瑣記》、《南湖錄憶》等書,精熟掌故,於數十年間宦海文場,軼聞舊事,纚纚如話家常,而文筆茂美,可謂『分其才技足了十人』者也。其書沉著渾厚,逸氣內蘊,天趣盎然。」《南湖錄憶》是寫晚清人物,尤其較多是學人,談論他們的成就及故事,是接續《古春風樓瑣記》的寫作風格,只是這次在中央副刊是屬專欄形式,篇幅有其限制,因此更簡短扼要而去其太過冗長之弊病。中央副刊主編孫如陵就評論過高氏的掌故說:「掌故,寫一人,須了解其人的背景,述一事,須洞察其事的原委,非博觀而約取不見功。《南湖錄憶》,取精用宏,寫人則婉孌生姿,述事則情理曲當。」而張其昀嘗譽其為「自梁任公、林琴南以來,罕與其倫比,誠是列於現代中國一大文豪而無愧色。」,但這話有些誇大之嫌,寫掌故高拜石實則是掌故家徐一士、紀果庵、黃秋岳等之流,言其為大文豪,實乃過之。

  《南湖錄憶》專欄後來結集出書,收有一百六十六篇作品,而在版權頁上有寫「第一集」之字樣,這引起我的好奇,難道還有「第二集」嗎?查遍各圖書館當然找不到。我靈機一動是否高拜石在生前還有繼續編「第二集」之構想,那一定還有不少的篇幅尚未編輯,於是我就翻閱當年的《中央日報》縮印本,果然不出我所料,還有不少文章並未收入已出版的《南湖錄憶》中,我就一篇一篇地影印出來,去其已出版的,還得一百七十餘篇之多,名為《南湖錄憶續篇》。這可是從未面市的作品,而兩本合在一起才是《南湖錄憶》這個專欄的全貌。因此我重新打字校對而由於當年報紙印刷並不精良,加之歲月的侵蝕,有些字跡已是漫漶不清,我已經努力的辨識、查索,全書只剩下不到十個字,不敢強做解人,我以□保留之。而嚴復悼林旭的詩,高拜石引錄的字句上似有錯誤,我查得嚴復集子的詩加以改正。

  《光宣詩壇點將錄校注》是高拜石晚年的著作,它原先也是「古春風樓瑣記」專欄的一部分,後來單獨成書的。是對汪辟疆的《光宣詩壇點將錄》做了校注,有大量的高拜石自己的看法和引用陳衍(石遺)的《石遺室詩話》的部分。汪辟疆此書為近代詩史研究的名著,撰成於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五年分五期刊於《甲寅》雜志(第一卷第五號至第九號)。後十年,再刊於《青鶴》雜志一九三四年第三卷第二號至一九三五年第七號。一九四四、四五年間,又加修改釐為定本。而定本一直未曾刊布。「文革」期間,遂遭焚毀。後其弟子程千帆先生據三種殘存的定本草稿合校,收入一九八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汪辟疆文集》。汪辟疆此書實可視為一部近代詩史,或者一部近代詩史的大綱。其書簡明謹嚴地勾畫了光宣時代的詩史,其中涉及的一百九十二名詩人,基本囊括了晚清詩壇的主要作者。汪辟疆通過「點將錄」的形式,區別了一百九十二名詩人的造詣、名位、風格及派別。這部著作不但涉及史料範圍至廣,其評論近代詩人亦多中肯,於研究者俱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高拜石的《光宣詩壇點將錄校注》所採用的版本,是汪辟疆的甲寅本。他認為汪氏此書:「擇同時詩人一百八人,比擬於《水滸》之天罡地煞,雖為一時遊戲,而條列謹嚴,衡量甲乙,悉秉公論。」、「對五十年來諸詩派源流衍變,多所分析,一代風雅,多所扢揚。」他又說:「(該書)傳布之始,南北詩壇,為之轟動,在上海做寓公的諸耆宿,如康長素、陳散原、陳蒼虬、王病山諸人,相聚時每舉為笑樂。但也有居然認起真來,表示異議或爭論的,如章孤桐以其丈人吳彥復,不宜置於步軍將校之列,力爭應要與散原諸人相比儗;康長素對人也說:『我康有為生平對於經史學問,都是具有哥倫布尋覓新大陸的本領,汪某怎麼把我比作神行太保?』此外更有一般讀者,或函陳意見,或認有商榷餘地,甚至或說他有失品評之正,更有指謂挾有鄉里的私見。汪氏均一笑置之,不與辯釋。」

  而高拜石何以在晚年會對此書做校注呢?他說:「汪氏以將近八十之年,已歸道山,其遺作已不易見,《點將錄》中諸人,更已俱作古人,談詩壇掌故者,每有提及,而苦弗詳。承汪之高足章斗航教授見示原作,披覽之餘,因就其中論列諸人之後,加以斠註,俾詳所自。」汪氏之作,對於諸位詩人僅做排列及簡單的註解,在評論上相對薄弱,更缺少對作品的具體批評,因此《點將錄》自難以饜足詩家之望。高氏飽讀晚清各家詩集,有太多的詩人史料及後人對於作品之評點,因此他將這些心得及引文,羅列在汪氏的註解之後,雖名為「校注」,實則應該是「箋釋」更符合其內容。如此一來汪氏標舉的大綱,將因此而添其血肉,除了將其來由、史料及作品評論,合為一爐,綱舉目張,互為表裡,豐富原本僅七千餘字的原文,成為九萬餘字的專書,《光宣詩壇點將錄校注》成為研究《點將錄》不可或缺的入門書籍。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