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苦悶是文青的原料
不知從何時開始,「文青」這個詞彙開始頻繁地出現在生活中;也不知從何時開始,「文青」這個詞開始產生質變,變得有點像是在調侃揶揄,與其原本的意涵「文藝青年」已經沒什麼太大關聯了。
文青究竟是什麼?每個人對此都會有不同的見解與想像,如果要我來解釋的話,我會說,文青就是一群對現狀不滿、內心充滿苦悶的人。
目前已知,人類最早的藝術作品可以追溯到三萬年前法國的肖維岩洞壁畫。壁畫的內容都是當時人們狩獵各種動物的樣態,因此有種說法,認為先人們繪製圖畫的原因,可能就是為了祈求狩獵順利,求得溫飽。若不是過去狩獵不順,又怎麼會想要祈求呢?從這點來看,苦悶確實可以稱為藝術之母。
當衣食無缺、生活無虞後,人類的大腦又會開始產生新的苦悶。舉凡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源源不絕的苦悶始終折磨著人類的心靈,也折磨出各式各樣做為宣洩的藝術樣態。藝術產生技術,技術進化成文明,人類不知不覺地在苦悶中推動著歷史巨輪,一路前進至今。
當個文青不難,但要成為一位名留青史的「極品文青」,就要承受人之所不能忍的苦悶。在我比較熟悉、而本書剛好沒有提及的漢末三國時代中,這樣的文青並不在少數。
那段動盪不安的時代裡,誕生了一股被後世稱為「建安文學」的風潮(當時為漢獻帝建安年間),創作的主題不脫對戰爭的反思、蒼生的憐憫、生命的意義,其中所謂的「三曹」「七子」,都是當代文青的佼佼者,又以「才高八斗」的曹植最具代表性。
稱曹植為「文青之霸」絕對實至名歸,而他的政治生涯卻也是最不濟的。空有滿腔抱負,卻沒有空間可以施展,最終在兄長曹丕的控制下鬱鬱而終。可見得無苦不文青,沒有極大的苦,就無法成為文青界的佼佼者。
《文青這種生物,自古就有》所介紹從魏晉到民國,上下約一千八百年的十七位歷史風流人物,幾乎個個都超級苦悶:苦於亂世、苦於仕途不順、苦於外界的誤解、苦於自己的身分;甚至苦於自己不夠苦,還要自討苦吃。有些人的苦悶顯而易見,如李後主、宋徽宗;有些人的苦悶則要細細品味方能體會,如明宣宗、乾隆帝。
所以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文青,或者說人人都是文青。老爸老媽、大哥小妹、男孩女孩,只要心有苦悶,人人都是文青。
若是能認同我對文青的認知,那麼在閱讀這本《文青這種生物,自古就有》時,在享受作者生動活潑的筆觸之餘,或許還能體會有如頂級巧克力般甜中帶苦、亦甜亦苦的人生況味。
現在,你想先吃哪一顆呢?
普通人(《非普通三國》作者)
不同於以往,輕鬆、活潑、幽默、直白,原來古人與我們的生活這麼貼近。藉由本書一起回到百年或千年前,非常有趣。
cheap(歷史YouTuber)
我們多透過課本認識各時代的重要文化人,卻因為篇幅有限,僅能了解這些文青的部分面貌。對此,《文青這種生物,自古就有》藉由介紹這些人的有趣故事,帶領我們逐步走進他們的生命歷程。本書不僅文字平易近人,詼諧的內容更是讓人不禁拍案叫妙。閱讀本書,這些極品文青不再是冷冰冰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
宋彥陞(時空偵探.專欄作家)
前言
「政治不正確」的歷代文青
《文青這種生物,自古就有》這本趣味性濃厚的歷史書籍,終於在朋友們熱烈的期待和慫恿下寫成了。他們希望我撰寫此類書籍的理由,是因為我素來喜好古典藝術,總愛在臉書等社群媒體以幽默文筆撰寫藝術類文章,但每到打算出書時,卻總是寫一些比較正經的近代史書籍。許多人經常問我,為什麼要分成兩路走,這樣看起來豈不是很滑稽嗎?這個提議倒觸動了我蘊藏許久的念頭,腦袋一熱,便趁餘暇時間整理自己一直以來所累積的知識,寫成了這本書。
一說起「文青」,大家想到的無非是身邊打扮復古、說話很有文學氣息的年輕人。「文青」原本並不是指那些拒絕跟隨潮流、標誌自己與眾不同志向與品味的青年,而是名副其實喜愛文學、文化和文創藝術的人。只不過不知道為什麼,自從臺灣掀起一股文青時尚風之後,「文青」的內涵發生了變化,甚至朝向商業化的進程邁進;而「文青」這個詞,也從「由內而外」變成「有外但不到內」了。
其實文青不只現代有,早在數百,甚至是數千年前,中國歷史就已經出現過許多類型的文青。有像唐玄宗這樣組歌舞團的音樂文青,有像王羲之這樣開拓書寫藝術的書法文青,甚至也有倪瓚這樣講究一塵不染的潔癖文青⋯⋯儘管千百年來出現過的這些文青喜好各有不同,但唯一不變的,是他們對藝術的偏愛。
自從開始接觸中國藝術史後,我常常反思:為什麼教科書的內容這麼無聊,完全令人提不起勁?其實這是必然的,要是像我一樣,使用那些政治不正確,偶爾還帶點個人偏狹之見的文筆來寫教科書,豈不是被罵翻了?不過,如果能從「故事」的觀點來看待藝術,實際上也不是一件多壞的事。
從這個角度切入,我們不難發現,藝術比想像中勁爆太多了。譬如國文課本中〈陋室銘〉的作者劉禹錫,很多人以為他是個溫良恭儉讓的老實人,但事實正好相反,他可是個霸氣外露的真男人,日子過得多慘,他脾氣就多硬。或是因為愛鬥蟋蟀而臭名遠播的明宣宗,名聲差歸差,但至少締造了輝煌一時的仁宣之治,一手將明代藝術發展推向最高峰。還有中國第一文青皇帝宋徽宗,在許多影視作品中,宋徽宗的形象總是被描寫得懦弱、愚鈍、妥協,但真實的他比大家想像中厲害多了,尤其是在藝術方面,不僅發明出飄逸遒勁的瘦金體,還打造出文青度破表的汝瓷。
如果說,課本上的知識去除了政治不正確的七情六欲,只講述古人的簡略政績,那麼希望這本書能讓他們「起死回生」,變得有血有肉有感情。
之所以選擇這些人物,並不是為了湊字數、湊人物的權宜產物,我可是選了好久呀!中國歷代詩人、藝術家何其多,要從中挑出寥寥幾位實在困難,著實讓我頭疼了一番。且凡是選擇,就得有一定的標準,到底是要以文學創作意境為準,還是內容思想,或是其他?而「文青」這個詞的內涵太廣,有太多東西需要衡量。
最終我露出苦笑,一罷手,乾脆來挑選最具個人特色、使人過目不忘的「文青」吧!從魏晉南北朝至民國軍閥時期,本書共選出十七位最具特色的人物,他們有的氣吞山河,有的溫馴可親;有的忿忿然,有的文謅謅;就連藝術價值觀也各不相同,有的崇尚靜雅樸素,有的喜愛華麗燦爛。
唯一的共通點是,他們都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物,也對歷史走向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本書將讓讀者知道,在眾多成就背後,這些文青的「廬山真面目」究竟是什麼,又是什麼契機成就了他們? 說了那麼多,此序也該停筆。廢話不多說,趕緊翻開內文,揭曉中國歷代文青的祕密。
後記
繼續在天橋底下談古論今
本書到這裡,也就告一段落了,感謝讀者們的厚愛,在不計其數的出版物中,挑中我的愚作。
「歷史說書人」團隊成立到現在,不知不覺已經有三年時光了,原本是在朋友的慫恿下,抱持著玩笑般的心情創立,沒想到光陰荏苒、寒暑易節,歲月一下子就過去了。本書是我的第四部著作,繼《時代下的犧牲者:找尋真實的汪精衛》《時代下的毀滅者:希特勒與帝國十大信徒》《民國文人檔案,重建中》後的新歷史感想。
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情一直是愉快、甚至有些沉迷的,相較於嚴肅的政治議題,以及盤根錯節的近代史,這本書給了我相當新穎的體悟。我陶醉在古人的詩詞中、雲遊於字裡行間,閱讀他們的人生經歷,也體會他們的快樂和悲傷,這是多麼的治癒人心且受益匪淺的事!
不得不承認,文學與藝術是很奇妙的存在。這些歷史上出現過的人物,他們的思考、他們的理想、他們滿懷的抱負,竟能在數千年後的今天,以一種柔性的型態穿越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在閱讀時擁有相同的感悟。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學與藝術的存在無疑是偉大的。
有些事你也許無感,但年紀越大,越是能發現:它們其實是在血液裡的東西。中國古代藝術一直是那麼令人著迷,我們品讀的詩詞不只是詩詞,同時也是在享受不同出身、不同年齡、不同境遇的不同道理。
完成這篇書稿前,我因為各種公務繁忙,寫作時間明顯變得越來越少。回顧昔日景物,粉專的種種依舊記憶猶新,就像剛剛才發生的一樣:第一次撰寫網路文章、第一次投稿新聞媒體、第一次看到書籍實體化⋯⋯我一時之間百感交集,竟不知從何說起。由衷感謝各位讀者的購買與支持,有了天橋底下遮風避雨之處,我們可以在這裡盡情說書。今後,我們也會倚靠此地談古論今、放聲高歌,為讀者提供更多新穎有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