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學不離不棄者,對所有非文學領域之人,
深情遞出的赴宴請帖。——張亦絢專文推薦
這部小說讓溫州街又重新生長了一次。——楊佳嫻
無數作家寫過的溫州街,彷彿是一枚活化石,留存台灣文學的某些身影與地景。溫州街亦是作者的生活場,本書以溫州街為主角,通過各自獨立而又互有聯結的九篇小說,形構一幅「看不見的溫州街」畫卷。以不同角色追索啟蒙之地,探問我是誰?什麼是文學?於是溫州街不只是溫州街,本書可說是一部年輕世代的心靈史,也是一位作家以個人記憶與想像寫下文學的過去、現在與可見的未來。
這本小說以「邱妙津的溫州街」開場,壓軸之作〈溫城繪測〉呼應首篇,小說家張亦絢讚美〈溫城繪測〉寫出了「戀人是萬城的尺度」。「無論就性別、文學與空間歷史,〈溫城繪測〉都展現了『最不短線操作』的實力與成績,驚人復感人。
我住過溫州街頂加,待過溫州街網咖,我在溫州街書店打工,我的老闆(指導教授)就住在溫州街上。這些年,我在溫州街的每個角落駐足,漫遊。溫州街不只是我寫作的題材,更是我的田野。生活場。試煉地。實驗室。我將書名取為《溫州街上有什麼?》,盼望此書不只是我的個人紀念,我的離散與歷劫。我更盼望牠是一則面朝世界的邀請。盼望讀者也能藉由此書,發現那屬於自己的,「看不見的溫州街」。——陳柏言
本書特色
1.第21屆台北文學年金入圍作品。
2.由臺灣新銳插畫家高妍,繪製封面插畫。
名人推薦
向陽 詩人、宇文正 作家/聯副主任、馬翊航 作家、陳淑瑤 小說家、童偉格 小說家、楊佳嫻 作家、楊富閔 小說家 一致推薦
這部作品大部分的篇章,乍看皆在處理面對死亡,讀邱妙津的少女之死、在旅行中消失的外曾祖母、面對妻子驟逝的鰥夫白桑、〈空地〉的母親之死、一九四〇年代末的許壽裳之死,甚至一個文學社團之死。溫州街彷彿是一枚活化石,然而如〈溫城繪測〉這篇作品中所說的,無法刻舟求劍是因為水仍流動,舟仍行進,一切都在流動之中,那麼陳柏言真正要處理的,其實不是死亡,而是那脆弱如薄翼,敏感的少年維特之心。他對溫州街所承載的文學、歷史氛圍,有種少年的孺慕之情。他化身為各種角色,在不同的歷史時刻,去靠近、追索。溫州街不只是溫州街,更是一個文青辨認自己擁有對文學敏銳觸鬚的啟蒙之地。——宇文正(作家/聯副主任)
聽說一個人寫作鄉土,我靜靜聆聽有沒有如小林一茶所形容的「在他袖子深處,蟬的叫聲」。順著這條筆徑走下去,綠樹成蔭蟬鳴不已,又忽然繁榮凝止在枯朽的狀態,那種感覺好像來到一處人文薈萃的綠州,回神卻發現被困在荒漠沙州。陳柏言的第三本小說集《溫州街上有什麼?》,印證了他書中的一段話:「鏡中男人眼角的細紋,像是木器的龜裂,竟讓本已渙散的雙眼,流露出一絲古老的神采。」——陳淑瑤(小說家)
文學也是記憶,無數作家參與了溫州街的文化形塑,我們行走生活其間,將自己的心思身體也織進了那層層疊疊的記憶。陳柏言這部小說,則以年輕世代的眼光,讓溫州街又重新生長了一次。——楊佳嫻(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