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走訪突尼西亞的最佳選擇
讀徐峰堯的新書《怎麼就到了突尼西亞―發現10337
公里外的奇幻國度》時,記憶中我們倆獨自到阿爾及利亞的沙漠裡去看史前壁畫的記憶歷歷在目。峰堯在政治大學念宗教研究所時,即已展現出對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化、古代羅馬、中東及北非地區歷史文化的熱情及學習動機。十數年來,他從此區域的認識從興趣開始,到今天已是信手捻來、滔滔不絕地講述此地區的風土民情、歷史文化、現代政治經濟。峰堯對中東及北非的興趣,啟蒙自他在唸碩士班時,政大教授對各個宗教史的授業;而後他對中東及北非地區的好奇與日俱增,不再局限於宗教議題,時常跨足關注此區域的各項研究。碩士班畢業後,他順從自己的心性,投入了旅遊產業。幸運的是,他可以專注於他所熱愛的中東及北非國家中,並且樂此不疲。
更重要的是,峰堯一直保有對事物的好奇心及求知慾。這十數年來,總是可以在政大圖書館見到他,透過文獻書籍來充實他的專業知識。二○一○年開始,他多次帶團前往突尼西亞旅遊,但在這之前他早已經博覽了相關的古代文明史、腓尼基史、迦太基史、古代羅馬在北非史及考古文獻。
《怎麼就到了突尼西亞―發現10337公里外的奇幻國度》是峰堯在帶團四十幾次後的結晶。他跳脫學術上陳述歷史的窠臼,也避免了一般傳統旅遊文學純寫旅遊心情的寫作方式。書中處處展現峰堯對此地區的歷史情懷,並且盡顯他身為專業導覽者引經據典、旁徵博引的功力。而書中所推薦的旅遊景點,也非常值得讀者在規劃突尼西亞旅遊時參考、放入行程當中。這本書既可以是在家中閱讀、神遊突尼西亞的百科書籍,也可以在旅遊突尼西亞時隨身攜帶,當成旅遊景點的導覽書。但以我跟他同遊中東及北非國家的經驗來說,最推薦的當然還是直接跟著本書作者,一起遨遊這奇幻且神秘的國度。
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劉長政
推薦序2
旅行,也是一種投資
我在投資上的建議通常是:如果你這輩子都不會去旅遊的地方,可以人不要去,但是讓你的錢進去,例如我對於印度便是這樣的投資原則;而對於新興新興市場,也就是邊境市場,我認為可以透過樂透式的投資小幅參與。在我還沒有看過本書前,對於突尼西亞正是抱持著這樣的想法。
非洲大陸被譽為人類搖籃,擁有光輝歷史與燦爛文化,很多新興市場專家以長期角度觀察,認為具有投資機會。新興市場教父馬克墨比爾斯(Mark Mobius, 1936–)
將非洲分為兩大部分:一、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其中以南非和奈及利亞為該區經濟龍頭;二、北非市場,埃及為該地區最大的經濟體。許多投資專家會將阿拉伯之春革命運動的起源地突尼西亞排除在投資組合之外,但後來有些投資專家認為突尼西亞已重回常軌,尤其是政治漸趨穩定。
除了投資議題之外,突尼西亞的旅遊經驗,真的令人驚豔!我的前助理宋小姐,當年為了突尼西亞玫瑰,搭好久的飛機前往當地。後來她因為擔心放在行李箱壓壞,一路用手捧著突尼西亞玫瑰回臺灣送給我,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她也曾告訴我,去了之後,終於知道為什麼突尼西亞會被歐洲人視為「渡假後花園」,而阿拉伯人更認為突尼西亞是「北非的歐洲」。透過當年宋小姐的描述,以及這本有關突尼西亞的書,給予我二千多年的地中海古文明、世界最古老的伊斯蘭文化,以及耀眼的地中海、一望無際的撒哈拉沙漠,還有北非豔陽天的美好想像。
徐峰堯是一個超級大玩咖,他是政大宗教研究所畢業,專研伊斯蘭世界,去過很多北非國家。根據他書中的描述,光是突尼西亞就去過不下四十次,最多一年去了九次。他在旅遊界中有超高人氣,我的很多朋友去一些「奇奇怪怪」的國家,大多由他領隊,很多人喜歡聽他對於國家地理、歷史的解說,因為除了國家民族的文化風土人情之外,還加入對宗教的理解認同,這也是他獨特的地方。
關於突尼西亞,我本用大範圍的「歐非中東」或是「非洲基金」、「邊境市場」,小幅參與投資即可。結果看完他的書,竟然動了想去突尼西亞旅遊的念頭。畢竟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閱讀徐堯峰這本書、期待跟他一起去見識人文風景豐富的突尼西亞,也算是一種「樂透式」的投資吧。
中廣【理財生活通】節目主持人、財經作家夏韻芬
自序
突尼西亞,一個色彩交織的美麗國度
我在二○一○年一月的時候第一次來到突尼西亞,那時候正值臺灣過年,我率領著團員們降落在這個新奇的國家裡,但老實說,我什麼深刻的印象都沒有留下,我太緊張了,只顧著如何當好領隊。同一年年底,突尼西亞爆發茉莉花革命(Tunisian Revolution, 2010–2011),隨即影響了埃及(Egypt)、葉門(Yemen)、敘利亞(Syria) 等國家。
茉莉花革命後一年,我回到了突尼西亞,發現這個國家與我前一次來的時候,有一點點不一樣。在二○一○年時,到處都可以看到總統班• 阿里(Zine El Abidine Ben Ali, 1936– 2019) [1]的肖像,像是臺灣以前到處都懸掛著孫中山與蔣中正的肖像一樣。當班•
阿里的強人政權被推翻後,這些肖像與雕像全都消失了,我與他們一起經歷了威權轉型,在之後的八年期間,我看著他們一步一步慢慢的轉變。
伊斯蘭世界中民主國家很少,在埃及想選總統會被政府威脅,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女性在二○一八年才獲得考取駕照的資格,而伊朗(Iran)永遠讓人搞不清楚總統是如何選出來的,相較於其他國家,突尼西亞已經是較為民主的國家了。在茉莉花革命後,突尼西亞並沒有像利比亞(Libya)一樣分裂,他們的議會仍然繼續運作,誕生新的憲法,以及之後正規選出的新任總統,在在都顯示出突尼西亞在民主方面的素養。
想要前往突尼西亞,你必須要花很大的力氣,飛行很長的時間才能夠抵達。最早開始,要先搭飛機前往約旦(Jordan),再轉機飛往突尼西亞,大概在二十八小時之後才能降落在突尼西亞。土耳其航空(Turkish Airlines)和阿聯酋航空(Emirates)開放直飛後,飛到突尼西亞大概只需要十六到十七個小時了。
突尼西亞跟義大利(Italy)隔著地中海相望,和西西里島(Sicily)的距離更是近的不得了,在北非的五個國家裡(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Algeria]、摩洛哥[Morocco]),突尼西亞是面積最小的一個國家,其他四個國家都比她大很多很多。我覺得突尼西亞和臺灣有點像,比如政治中心在北方,像臺灣的臺北一樣;但突尼西亞同時也有一個位在南方的重要工業城市,就如同我們的高雄一般。在政治方面,突尼西亞和臺灣都曾經歷過殖民政府與威權政府的統治,而如同臺灣多年以前走過的民主化道路一般,突尼西亞也在同一條路上前進,只是開始的時間比較晚。突尼西亞經歷過去第一任總統哈比卜•布爾吉巴(帶領突尼西亞對抗法國殖民,為突尼西亞的國父)[2]、第二任總統班•阿里後,這個國家在二○一一年邁開步伐,選出了第三任,也是首任的民選總統貝吉•卡伊德•艾塞布西(Beji
Caid Essebsi, 1926–2019)。
從顏色上來看
突尼西亞的國土面積是十六萬三千六百一十平方公里,大概是臺灣的四倍大,我們可以將突尼西亞分成兩個區塊,一個是北方,像突尼斯(Tunis)、塔巴卡(Tabarka)、納布勒(Nabeul)等城市。
北方是突尼西亞的農業生產區,這裡的年雨量大概有一千一百公釐以上,是典型的地中海型氣候,自古以來即是北非重要的糧倉之一。英國的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在他的著作《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中提到,羅馬帝國的滅亡與蠻族入侵、北非可耕地喪失有關,這裡指的「北非可耕地」就是突尼西亞的北方。而突尼西亞的南方是大片的撒哈拉沙漠,像是米德斯(Mides)、吐澤(Tozeur)、杜茲(Douz)等地,因此當我們提到突尼西亞時,都會說突尼西亞有著雙重色彩―北方的亞特拉斯山脈(Atlas
Mountains)和冒出嫩芽的小麥是綠色的突尼西亞;南方的撒哈拉沙漠是黃色的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的海岸線大概有一千一百公里,從利比亞的邊境直到阿爾及利亞的邊境,在海岸線旁,有許多以藍白色為主的小鎮,所以我們有時候也會說突尼西亞的顏色是藍色與白色。講到這裡,你會發現突尼西亞是個色彩繽紛的國家:亞特拉斯山脈與麥田的綠、撒哈拉沙漠的黃、地中海的藍、建築的白色與藍色,交織成這個國家。
從歷史上來看
突尼西亞的人文歷史十分豐富,除了原住民柏柏爾人(Berber)之外,也有許多外來統治者在這裡留下痕跡。柏柏爾人居住的圖堅(Toujane)、雪尼尼(Chenini)等地展現原住民族的面貌,北方從西元前八一四年開始發展迦太基文明,之後羅馬人打敗迦太基(Carthage),成功占領這片土地,大約在七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從埃及發動遠征,一路攻進開羅安(Kairouan),那時候突尼西亞的北邊由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 395–1453)掌控,中間是阿拉伯人建立的據點,南邊則是柏柏爾人的勢力範圍。一五三○年突尼西亞開始由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 1299–1922)統治,直到一八八一年被法國人殖民,最終在一九五六年成功獨立。
因此突尼西亞的風格十分多變,你可以在這裡看到世界第三大的羅馬競技場、阿拉伯式的老城區、充滿法式風情的法國人住宅區、柏柏爾人的傳統建築、緊鄰地中海的美麗藍白小鎮以及黃沙滾滾的廣大沙漠,之前的團員在回國後,將自己拍的照片製作成投影片,糊弄朋友自己跑遍了希臘、羅馬以及有沙漠的地方,有夠壞!人文風景的多變是我喜歡上突尼西亞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是景點間的車程不用太久,最多兩個半小時就可以抵達,非常適合臺灣人旅行。
從第一次踏上突尼西亞的土地開始,前前後後我去了四十幾次,甚至創下一年當中去了九次的紀錄,弄得我都不知道自己應該辦短期簽證,還是乾脆辦長期簽證算了。我走遍突尼西亞大大小小的地方,看過突尼西亞的每一個季節,我曾在農曆過年的時候遇見下雪的突尼西亞,也曾在七月的時候碰見五十二度的高溫,她的變化性、豐富性,值得我一訪再訪。因此,我想將這個國家介紹給臺灣人,帶著大家一同領略突尼西亞的美好風景。
最後,我要感謝葉盈利小姐,一起在突尼西亞打拼的時光是非常美好的回憶。謝謝三民書局的耐心等候,花時間等待拖稿的作者。歐德風是我在突尼西亞的文化導覽,他讓我認識了突尼西亞,也點燃我理解阿爾及利亞的火苗。最後,我想要謝謝太太―林菁菁小姐,她包容我很任性的一面。北非的十年時光有著眾多的因緣來成就,謝謝在北非路上幫助我的各位朋友。
徐峰堯
[1] 班•阿里為軍人出身,由於第一段的婚姻娶的是將軍的女兒,迅速的在軍隊當中竄升,藉由聲稱哈比卜•布爾吉巴總統(Habib Bourquiba, 1903-2000) 不能視事,推翻哈比卜•布爾吉巴總統。班• 阿里取得政權後實施獨裁統治,在二○一○年底的茉莉花革命後下臺出逃沙烏地阿拉伯,於二○ 一九年病逝於沙烏地阿拉伯。
[2]哈比卜˙布爾吉巴接受西式教育留學法國,帶領著突尼西亞走向西化與現代化的道路,認為發展教育才是國家最重要的任務,與同一時期的摩洛哥國王哈珊二世(Hassan II, 1929-1999)相比更加重視教育,當哈珊二世來訪突尼西亞時,說過教育是最重要的武器,也因為布爾吉巴對教育的重視,使得突尼西亞成為北非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