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平凡中的魔法
馮品佳(交通大學外文系終身講座教授)
「放學走路回家時,別忘了向左看、向右看啊!」一句簡單話語表達了不同世代的父母對於子女最基本的關懷。對許多人而言,放學後遠離老師與父母兩大威權勢力的短暫時光,或許承載了青少年時期最刻骨銘心的記憶。非裔美國作家傑森.雷諾茲的《放學後的街口事件》就以一所公立初中為輻射中心,敘述十個返家路線所串連出的短篇故事集。每個故事的主角性格各異,但也透過重複出現的元素彼此勾連,鮮活的呈現了黑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不同面向。誠如雷諾茲在座談中所言,他想要書寫的是「平凡中的魔法」(the
magic of the mundane)。這個看似自我矛盾的說法,其實可以看作小說發展的基調,希望能在單調的日常軌道中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青少年的處境舉世皆然
雷諾茲沒有對故事發展的脈絡多作著墨,而是帶領讀者直接進入不同角色的生命情境,藉此探索他們的內心世界,也描寫了他們所生活的非裔社區。小說的特別之處,在於雷諾茲以六年級的少年作為青少年的代表。在美國學制裡,六年級是中學生涯的開始,是生理與心理由兒童邁向青少年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生發展極其重要的門檻階段。透過口語化的書寫與實驗性的形式,雷諾茲觀察著這些小大人如何在無成人監控管理之下,嘗試培養自我意識與自主能力。儘管對於臺灣讀者而言,這些生活點滴可能顯得陌生,然而青少年們所面臨的挑戰卻有諸多相似之處,諸如疾病、霸凌、恐懼等負面情緒與問題,當然作者也正面的描寫情竇初開,以及親密友誼等情懷。
「校車」扮演的魔幻機制
《放學後的街口事件》從往馬爾斯頓街方向行走的潔思敏和泰強開始,但是在人物出現之前,小說以一輛無聲無息、從天而降的校車開場。其後的故事中這輛神奇的「校車」不斷出現,發揮了串場的功能,也為小說帶來魔幻的氛圍。直至小說結尾,雷諾茲才透露這天上掉下來的「校車」到底為何。然而為何要在走路的故事中穿插這個謎一般的校車呢?或許這個安排也呼應了小說的基調:校車是放學回家的另一種交通工具,小說裡也不時出現校車乘客與走路回家的青少年之間的偶遇;校車在小說裡也是想像的產物。作者巧妙的將這個寫實的元素轉化為魔幻的機制,具體代表青少年們慣常路徑中意想不到的因子,為小說帶來現實與想像的微妙互動。
青少年的世界並非善惡兩極
當然,雷諾茲最關切的,還是走路回家的少年少女們的現實生活情境,觀察他們在行動中透露的心聲。譬如小說第一與第二章都與疾病有關。潔思敏的父母離異,自己又患有免疫疾病,她與自幼一起上下學的泰強半開玩笑的討論著鼻屎話題,荒謬的對話展現了青少年奇特的幽默與友情的溫馨。而在學校裡經常小偷小竊的「平頭幫」,其實家中都有病痛纏身的父母以及經濟壓力,但是仍能齊心協力設法為夥伴癌症復發的母親打氣加油,委婉傳達作者的溫情呼籲,希望讀者可以看到行為看似偏差的青少年,也可能有無私溫柔的一面。
透過巧妙的情節編織,雷諾茲更讓我們看到行為表象之下錯綜的動機。因此他不吝呈現霸凌這個校園生活最黑暗的面向,同時又點出霸凌者其實很可能也是霸凌的受害者,就像第三章的史提夫在學校受虐,求助無門之後,決定加入霸凌的一方,因而損壞了琵雅的滑板,使得她無法藉由御風而行消解喪失胞姊的傷痛。而不斷折磨史提夫、並且慫恿他欺負琵雅的馬可斯,其實也是家暴受害者。這些環環相扣的情節傳達了本書最重要的訊息:青少年的世界並非善惡兩極,我們需要更多的同理心與同情心,方能了解他們單純而又複雜的生活,這對於底層的黑人社群尤其重要。
在太平洋彼岸,「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BLM)的運動,正如火燎原般敲打著大眾人心與社會良知。臺灣的青少年們對於這個繼19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以來、最大規模的反種族歧視運動也許不甚了解,甚至可能漠不關心。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在全球化的今日,種族主義遺緒與餘孽,其實一直左右著我們的生活,無人能夠置身事外。在此脈絡之下,閱讀雷諾茲的文學創作,或許可以提醒臺灣的青少年不要只關心自己周遭的事物,而是需要同時注意太平洋兩岸、乃至於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與歷史,了解人類相互依存的命運,方能豐富及開拓自己的視野,成為真正的世界人。而《放學後的街口事件》中,美國青少年平凡又帶著魔幻色彩的日常生活故事,正好提供了我們這個「左顧右盼」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