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視覺心理學看懂名畫的祕密:誰操控了你的感官?從光源、輪廓、意圖到構造,22堂透視「視覺魅力」的鑑賞認知課

用視覺心理學看懂名畫的祕密:誰操控了你的感官?從光源、輪廓、意圖到構造,22堂透視「視覺魅力」的鑑賞認知課
定價:450
NT $ 315 ~ 394
  • 作者:三浦佳世
  • 譯者:林詠純
  • 出版社:一起來出版
  • 出版日期:2020-09-0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91151X
  • ISBN13:9789869911511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沒有心理學的年代,畫家就是最早的心理學家!
──名畫為什麼有魅力?──
心理學博士Step by Step帶你發現「操控感官」的知覺線索

  * 市面上第1本「視覺心理鑑賞」專書!美術館實戰手冊
  * 打造美學素養的22堂課,近100幅全彩名畫

  達文西的謎樣魅力、維梅爾的日常感、林布蘭的戲劇化──
  畫家運用他們在畫布上獨特的視覺發現,
  幾百年來一直操控著觀者的感官。

  本書將重現這些有趣的「心理學技巧」,
  詳解我們在觀畫時,大腦無意識接收到的各種刺激,
  用最易懂的方式探索全新的圖像魅力!

  ►「感覺」都是刻意營造的!
  寧靜感、節奏感、詭異感?所有感覺的入口就在雙眼。
  畫家愛用的某些手法,能透過視覺觸發大腦,帶來像是「動態」、「錯覺」、「知覺反轉」的知覺反應,甚至是強烈的情緒,最後造就你的美感體驗。

  ►美術鑑賞新思考:解讀圖像的「心理學邏輯」
  ◎名畫為什麼吸引人?全靠心理機制與過度解讀
  ◎光源也有公式?最受歡迎的光線是……
  ◎怎麼畫出深度與真實感?透視與距離的奧秘
  ◎先看到森林,還是先看到樹?達利的錯視把戲
  ◎最有魅力的角度在哪?看蒙娜麗莎就知道
  ◎大腦居然「內建」了未來的方向?用畫筆敘事
  ◎藝術家的「亂畫」跟黑猩猩的「塗鴉」大有不同!
  ◎莫內居然能跳脫「色彩恆常性」?名畫終究是名畫
  ◎「密集恐懼症」是怎麼回事?草間彌生的致命吸引力
  ◎像模型的照片?其實只是操控了你的「距離認知」

  ►原來我也能看懂畫家的把戲!
  「知覺心理學」一直是藝術領域最重要的必修課程,深入研究人類的視覺、知覺模式,是形塑現代藝術的重要面向。

  本書以名畫鑑賞為基礎,設定簡單易懂的22個主題,加上心理學博士的詳細解說──你會發現,心理學不只是教科書上的理論,而是設計師、藝術家、畫家吸引你眼球的有趣方法。

  ►藝術的最終法則:知覺心理學
  無論是東方或西方的繪畫,我們在觀看時會先有種「直覺」,接著才描述自己對這幅作品的評價。而形塑「直覺」的,有很大部分是人類的先天機制,也就是經過演化而來的鐵則,能夠左右你的思考,激發你的情緒。

  ◆第一章/左或右?問題就在這!
  看懂「方向」的特性與魔力,是畫家為作品定調的第一步。

  ◆第二章/平面上的深度與真實
  為什麼有些畫細緻卻不真實,有些畫模糊卻很立體?

  ◆第三章/本來不存在的輪廓與形狀
  先看到森林還是樹?可以畫得比紙還白嗎?最有趣的視錯覺詳解

  ◆第四章/顏色與質感的不可思議
  顏色其實是大腦的註解?「透明感」也是大腦的推測?

  ◆第五章/平面上的動態與時間感
  名畫上看見過去、現在與未來?因為人的眼睛對「動態」情有獨鍾

  ◆第六章/「厲害」與「有魅力」的差別
  大腦偏好全解讀!有魅力的作品一定打動了你的「知覺本能」

名人推薦

  ▍藝術家、創意人、美學素養教育者、藝術推廣者 共感推薦 ★★★★★
  林平/臺北市立美術館長
  張志龍/敦南藝術講堂創辦人
  許尹齡/藝術創作者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 核心講師
  謝佩霓/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  理事長
  (按姓氏筆劃排列)

好評推薦

  ▍讀者好評推薦 ★★★★★
  「書裡寫出一些在看畫時,我自己都沒發現的過程,非常有趣!」
  「這本書非常特別,用心理學解讀看畫的細微感覺,原來每一幅名畫都是精心構思的心理學實驗。」
  「我在大學時學過知覺心理學,這本書把一些重要的理論套用在大家都看過的名畫上,不但好懂,也讓我很有收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三浦佳世/心理學家.視覺心理學博士


  知名日本心理學家,擅長以人類感官與認知特徵,從實驗心理學的角度對藝術進行研究。曾任職九州大學人間環境學研究院教授,目前為名譽教授。
  ‧著作:《用視覺心理學看懂名畫的祕密》、《知覺與感性的心理學》
  ‧編著:《感性認知》、《知覺與感性》
  ‧合著:《科學家之眼,科學的嫩芽》、《新.知性與感性的心理》、《感性的科學》、《共視論》

譯者簡介    

林詠純


  臺灣大學物理系、地質系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中村佑介的14堂創意插畫講座》、《西洋美術史,職場必備的商業素養》、《簡單素描》。
 

目錄

【前  言】名畫中的視覺秘密

【第一章】左或右?這是個問題

■ 1 維梅爾的日常,林布蘭的非日常
柔和感?左側光源的大腦假設/戲劇化?右側光源的高張力/對光源的認知,取決於生存環境
■ 2 基里訶的「奇特感」從哪裡來?
或許是大腦對危險的本能反應/有點怪怪的?異於日常的呈現手法
專欄1 ──西洋的左.東洋的右
■ 3 聖與俗:葛雷柯與克里威利的不同手法
加百列與瑪利亞的位置巧思/這就是「右」的魔力
■ 4 馬丁尼的時光之箭
畫中敘事:解讀左與右的時序/未來是什麼「方向」?
專欄2 ──向右的臉,向左的臉

【第二章】平面上的深度與真實
■ 5 法蘭契斯卡的不可思議時空
讓你「永遠忘不掉」的心理學/仔細看,繪畫空間與光源位置
專欄3 ──梵谷的梯形房間
■ 6 艾雪的循環階梯
操控視覺認知:錯視/往上還是往下?象徵「中途感」的手法
■ 7 維梅爾的輕微失焦
「暗盒」教維梅爾的事/卡拉瓦喬的祕密工具/名家的觀察力
■ 8 本城直季的虛擬都市
改變「距離認知」的心理學/色彩、視點也會影響「距離認知」?
專欄4 ──錯視畫法的勝負

【第三章】本來不該存在的輪廓與形狀
■ 9 仙厓的心之觀月
大腦的自動詮釋是天性/用「心」解讀畫面
■ 10 抱一的明亮滿月
難以解釋的月亮錯覺/畫出比「留白」還亮的月亮
專欄5 ──席涅克的馬赫帶
■ 11 達利、克勞斯與若沖的雙重影像
掌握「整體」比「局部」更迅速/畫家的「雙重影像」巧思與意圖/若沖與克勞斯的「新」手法
專欄6 ──魯東的幻想與幻想性視錯覺
■ 12安田謙的刮畫
不存在的線條,如何產生更多意義?/用線條創作、遁入自我世界的京都畫家

【第四章】考察顏色與質感的不可思議
■ 13 莫內的大教堂與洋裝
用「眼睛」作畫?用「腦」作畫?/超越「知覺恆常性」的印象派/人腦在無意識下的「知覺判斷」
專欄7 ──杜菲超出框線的顏色
■ 14 描繪眩目光線的拉圖爾
以燭光聞名於世的畫家/眩光效果
■ 15 萊茵河上游地方的畫家與克利的透明
反轉知覺的有趣手法/「透明感」是大腦推測而來
專欄8 ──馬諦斯的紅色房間

【第五章】平面上的動態與時間感
■ 16 遠古的「重疊描繪」到現代的「橫向拖曳」
動態的感知本能/「模糊」與「線條」帶來動態感
專欄9 ──凱斯.哈林的速度線
■ 17 霍克尼的照片蒙太奇
接近視覺本能的蒙太奇手法/感知與世界同步的祕密
■ 18 歐普藝術家的閃爍與晃動
用錯視衝擊大腦的藝術
專欄10 ──名畫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六章】「厲害」與「有魅力」的差別
■ 19 帕洛克的「亂畫」
藝術高牆之外的高牆/魅力是巧合嗎?猩猩與藝術家的「亂畫」
■ 20 莫蘭迪的「良好視野」
有些視角比較有魅力?/大腦偏愛「資訊量」愈大的畫面
專欄11 ──光琳的節奏感
■ 21 探究不適感:伊藤若沖與草間彌生
恐懼與魅力同在的畫作/不適感來自人類避險的本能
■ 22 卡巴喬與春信的人物共視
勾起好奇心的「共視構圖」/判斷人物的「互動」決定好惡
專欄12 ──馬奈的視線與鏡中空間

【後 記】用名畫解開視覺之謎
 

前言

  一九六八年,夏。當時電視上充斥著學生與警方的衝突,但我就讀的高中依舊平靜。我是美術社的社員,暑假幾乎每天都和朋友一起去沒有日光的美術教室,一直臨摹貝勒尼基的石膏像,這位年輕女性的石膏像,特徵是一頭披垂的捲髮,有著杏仁狀的大眼、筆直的鼻梁、豐厚的嘴唇,以及帶著微微笑意的表情,雖然五官協調優美,卻又不知為何給人骨架結實的印象,讓我相當喜愛。我每天看著貝勒尼基,重複著用炭筆將看見的事物畫到紙上的作業。我對眼睛的描繪尤其講究,好幾次觀察她的眼睛之後又重畫。接近完成的某天,我突然發現一件事情。

  這座石膏像完全沒有曲線!

  我以為由平滑曲線構成的杏仁狀眼睛,其實是由不同角度的短直線構成。原來曲線是短直線的集合。當時,我感覺自己似乎掌握住視覺的秘密。

  實際上,直到今天,都尚未在大腦中對視覺產生反應的領域,發現對曲線產生反應的細胞。因此一般認為,曲線在大腦的認知中就是不同角度的直線集合。但我知道這件事情時,距離那段觀察貝勒尼基眼睛的日子已經過了好幾年。而對曲線的認知基礎,則建立在位於大腦視覺皮質入口,對特定方向的短線產生反應的神經細胞上。發現這群細胞的哈佛大學神經生理學家大衛.休伯爾(David Hubel)與托斯坦.維瑟爾(Torsten Wiesel),在不久之後就獲頒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當然,曲線在認知中是直線的集合這點是個假說。科學經常以假說的形式存在。我也不會把圓形看成十二角形或二十角形。但我想,透徹地觀察某個物體時,總會在某個瞬間顯露出與平常不同的姿態。

  那個夏天去美術教室畫畫的,還有一位想考美術大學的學長。他總是帶著一條吐司,頂著一頭亂髮,身穿皺皺的白襯衫以及黑色的學生褲在教室出現,畫著米開朗基羅的梅迪奇像。他在畫素描的時候,會把吐司白色的部分撕下來搓圓,當成橡皮擦使用,但在肚子餓的時候,也會以同樣的動作把吐司撕下來吃掉,畫著素描的手也沒有停下來。

  當時我使用的素描技法,承襲了據說是李奧納多.達文西開創的暈塗法(Sfumato)。作畫時用手指將炭筆的線條暈開,使畫面不留下線條,只留下明暗差異。至於學長則使用當時最先進的技法。這種技法將石膏像分成好幾個明度不同的面,並用線條將面填滿。他決定了大致的輪廓後,就迅速揮動輕握的炭筆,以同一個方向的直線填滿一個面。接著再用不同方向的線條填滿相鄰的面,如果想讓這個面比剛才的面更暗,就再畫一層與原本填滿的線條垂直的線條上去。各種不同方向的線條排成了面,梅迪奇的臉也逐漸形成。這種類似描繪角面的技法,在不久之後成為素描的主流。

  將整體作畫對象分割成許多方塊,再以具有方向的線條(stroke,筆觸)填滿方塊的描繪方式,讓人聯想到保羅.塞尚。他也將聖維克多山或蘋果分割成小部分,並以不同角度的筆觸填滿。我透過曾在神經科學研究所擔任技師的喬納.雷爾(Jonah Lehrer)的著作,發現塞尚的作畫技法類似於神經細胞的反應。從那時候開始,我看待塞尚作品的眼光就改變了。

  據說塞尚會長時間觀察自己的描繪對象。他或許在徹底觀察對象時發現,曲面看起來就像由連續的平面排列而成;或許直覺告訴他這些小小的面是由直線填滿所形成;又或許他覺得我們的視覺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掌握觀察對象。一九七〇年代初,世界各地都在研究對於特定粗細與方向的線條產生反應的神經細胞,熱烈討論著這種細胞是如何運作。而我也在這個研究的末端佔有一隅。

  然而,或許就在研究者醉心於新發現的一百年前,塞尚早已偷偷地在畫布上確認了他的假說。

  畫家與視覺研究者往往會透過徹底觀察對象,發現共通的事物。畫家在作畫時發現視覺的秘密,而視覺研究者則透過研究,分享畫家發現的秘密。畫家留下的畫作,就像視覺研究者留下的論文,既是他們各種發現的記錄,也是企圖將發現保留下來的實驗結果。無論是古埃及的繪畫、中世紀的非寫實繪畫,還是現代的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呈現的都是人類觀看、理解繪畫的基石。又或者,思考觀看方式,講述的終究是人類如何歸納出理論。但即便真是如此,這也是人類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討論。

  這本書試著透過視覺心理學解析名畫的秘密。但這麼做也是透過名畫來闡述視覺的秘密吧?如果各位讀者可以接觸名畫的魅力,驚訝於視覺的不可思議,發現過去未曾想過的欣賞方式、感受方式,就是我的榮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7
    $315
  2. 新書
    79
    $356
  3. 新書
    79
    $356
  4. 新書
    79
    $356
  5. 新書
    79
    $356
  6. 新書
    85
    $383
  7. 新書
    88
    $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