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紀念序
◎從量子力學開始理解《金剛經》
我的年紀慢慢接近六十歲,經歷更多的生命學習。十年來,我針對《金剛經》陸續公開演講與進行學校系列課程,也曾到寺院與法師們分析《金剛經》的梵語原意。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私下的個人課程,那是為早已熟悉《金剛經》經文的朋友分享如何讓《金剛經》融入日常生活。回想起第一次公開場合演講《金剛經》,是在信義計畫區的誠品講堂,來自當時牛頓雜誌王總編輯的邀約。我還記得當年以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 1999)與「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或稱量子論)談《金剛經》。演講時提及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Max Planck, 1858∼1947),他在一場物理學的學會會議中,將「能量」予以量子化數值。這一天於科學史上量子力學正式誕生,而後普朗克也因為量子科學獲得諾貝爾獎項。
量子力學看似我們很遙遠、很深奧,其實你我幾乎天天使用的手機,就是由量子力學延伸而發展出來的科技產品,而手機即是電影《駭客任務》的關鍵物品。請逐字閱讀普朗克下面的一段重要文字,雖然他是物理學家,但這段科學史經典話語之中充滿了宗教與哲學意涵,他說:「萬物因為力而得以興起與存在……我們必須假設在力的背後存在有意識、有智慧的心智,這個心智就是萬物的母體(matrix)」,電影《駭客任務》的英文片名就是The
Matrix。
‧量子科學的「母體」連結到金剛經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量子科學普及世界有一段時日了,具備理工背景的佛教徒會很自然地將萬物的心智「母體」(matrrix)連結到《金剛經》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nutara-samyaksambodhi)這個語詞。此一梵語原本意思是「無法超越、正確而且完美的覺知」,這個覺知是非常近似於普朗克描述的「有意識、有智慧的心智母體」,在量子力學認為由它啟動進而發展出整個宇宙。而《金剛經》的核心重點即是如何啟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如何啟動個人完美的覺知能量。於是在《金剛經》開始的第2分〈善現啟請分〉須菩提便請示釋迦牟尼佛:「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意思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如何才能讓發起的心安住不退失?如何才能降伏妄想的心,讓它不生起?」
除了母體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量子力學與佛教思想在許多層面有著非常相近之處。在完成《圖解金剛經》(2009)的三年後,我以一個接一個的量子科學實驗寫了《咒語:下載宇宙能量的通關密碼》(2012)。如果具備理工背景的讀者,建議不妨再接觸量子力學,這將會讓你對於《金剛經》的領略有更深層的感受。
‧序是每一本書的精華
這回版社邀約寫篇新序,目的是為了推出圖解金剛經的十週年紀念版。每一本書的序是作者最重視的區塊,都是竭盡所能告訴讀者書中的精華,甚至分享如何獲取書中知識或智慧的方法。這篇新序也是如此,試圖將《圖解金剛經》出版十年後更多學習經驗分享給讀者。其中,這幾年筆者深刻地進行解門與行門的交換運作。「解門」的解意思是「理解、解釋」,也就是理解佛教思想的理論觀念;「行門」的行是「執行、實踐」,這是真實生活的修行與實踐。在佛教世界追尋智慧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理論配合方法真正地實踐,也就是所謂的「解行並重」。
‧解門走入行門:觀
如何由解門走入行門?這裡還是以物理學來描述解門與行門,理工科的學習過程先由高中物理課本牛頓力學開始(肉眼可觀察的世界),然後是大學的熱力學(球形狀粒子的隨機碰撞),最終來到研究所的量子力學(次原子粒子底層的真實世界)的基礎概念。簡言之,書本的理論基礎屬於「解門」。如要更深入體驗,就要走進實驗室,透由「行門」來證明這些理論,然後發展出實際運用於生活的科技產品。在這同時也啟動了更深層物理知識的探詢。
物理科學的學習就是如此,然而在佛教世界的修習也是一樣。先是透由佛經的概念理解,慢慢落入真實生活的實踐。世界現象的觀察過程,以上述物理科學而言由肉眼可見的「巨觀世界」進入奧秘的「微觀世界」,直到人類科技無法觀察也無法描述的宇宙邊界。這就可對比金剛經的「五眼」,出自於第18分〈一體同觀分〉。那是觀察世界與宇宙的五種眼睛: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與佛眼。
肉眼與天眼容易理解,此處就不多做解釋。而慧眼是阿羅漢的眼可以看到「空性世界」,諸法皆空。法眼是菩薩的眼,體悟了一切法「真空妙有」。最後的佛眼是「非空非有」,既不是空也不是有,那究竟是什麼狀態?佛陀所觀察到的境態是超乎人類語言所能表達的,也就是「不可說」的境界。不同五眼有不同的觀察境界,所有的觀照結束在金剛經最後的第32分〈應化非真分〉。經文上寫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應作如是觀的「觀」可連結不同層面的觀,是透由五眼來觀。
上述完整經句的意思是世間的一切運作法則,都是虛幻無常的,如夢、如幻、 如泡、如影、如露珠亦如閃電,凡屬因緣和合所產生的一切現象、法理,終究是虛幻的,應該作如此的觀照。只要持續的觀察(觀照)這個世界,也同時觀看(觀照)自己,即是實踐金剛經的法門。
‧如何將《金剛經》融入生活之中?先有形,再將心放入,然後超越形的限制。
許多虔誠的佛教徒熟讀經文,如《心經》、《佛說阿彌陀經》、《藥師經》等等充滿宇宙智慧的善美經典,想要藉此進入美好的心靈層面。如果能夠落入人生的真實實踐那是更美好的境界,也就是踏實的「解行並重」。就如同上述的《心經》,其實是一本游泳指導手冊,僅260個字完整告訴人們如何由此岸游到彼岸,也就是由「有的世界」游向「空的世界」的實踐指南。
然而,許多人朗朗上口《心經》,日日念誦,卻沒有落實於真實生活,這就如同熟背游泳指導手冊,卻始終沒下過水,這是很可惜的。對於《金剛經》而言,如何實踐於生活呢?「先有形,再將心放入,然後超越形的限制」,形的意思就是「形式」。總共就這三個步驟,而且在一生的修行過程中反覆地重複。
「先有形」這是第一步驟,就是誦讀《金剛經》的原文,通常是指鳩摩羅什的東晉譯本。一開始無須完全理解每個字句的意思。只要養成習慣,於清晨念誦或是工作休息時念誦,也可以搭乘大眾捷運時念誦,一切自然自在,無須有壓力。
接著再慢慢「放入心」,漸漸理解金剛經的字句。建議初期時不妨參考本書「單元完整白話翻譯」。請讀者安心閱讀書中的白話文字,雖然無法百分之百完整翻譯,畢竟世界上沒有兩種語言是完全相同,甚至有時候無法找到相同的中文字眼來翻譯。但本書至少已經比對了四大譯師(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義淨)的漢字譯文,也對照德國天才譯師孔茲的精彩英文譯本,還有參校印度原始梵本。
其中孔茲(Edward Conze,
1904~1979)是近代著名的般若學專家。他出生在英格蘭,擁有超凡的語言天賦,通曉包括梵文、巴利文、藏文、中文等十四種語言。他所完成的《金剛經》英譯本,其英譯經文忠實呈現梵本的原意,字義精準,為現代人提供了另一種語言的讀經參考。另外,如果還是習慣閱讀漢文金剛經,那麼玄奘、義淨的譯版是個極佳的選項,相當精準幾乎不會產生字義上的困擾。
當透由「白話翻譯」而略有概念之後,請展開「圖解部分」的部分。進入清晰辯證的邏輯思考,這部分最有趣也最吸引人,會全面展開《金剛經》32分一層又一層的分析,於閱讀中充滿樂趣。等白話翻譯與圖解分析都熟悉之後,將是進入「超越形」的境態,一種超越形式、內化於心的體悟。此時再次回到原始經文的念誦時,自然會發現許多不解的地方,所謂的不解不是看不懂意思,而是無法與真實的觀察相吻合。這個階段請繼續專心讀誦,因為即將展開超越形的限制。而這時候孔茲的譯本與四大譯師的比對就非常有幫助。至於,準備進入「超越形」境態的不解於何處?通常是「法」與「相」的觀察。
‧邏輯條理明晰,令人讚歎的孔茲解題法,這是念誦《金剛經》的最佳指引方針
書中分享了古今中外的解題模型,其中西方學者孔茲所建立的《金剛經》解題模型,邏輯條理明晰,令人讚歎。筆者學習金剛經已經超過三十年了,過程中深刻受到這份解題的幫助,直到今日依舊如此。就覺醒的角度,孔茲分成自覺(自己覺醒)、覺他(覺悟他人)、覺滿(圓滿的覺悟)。
-自覺(第2~16 分)
-由自覺走向覺他(第17 分)
-自覺、覺他而到覺滿(第18~32 分)
接著他再以發願追求菩薩乘的修習過程,來分析《金剛經》的完整結構。他將全經分成了以下八個階段。多年來,筆者每天的金剛經早課,誦經前一定在心中抓住孔茲的解析架構,然後再安穩地念誦完畢。讀者不妨也可試看看,肯定會開展不可思議的學習成果。此外,請特別注意第13分〈如法受持分〉,除了是金剛經的第一次總結,也是跨越到彼岸的開始。如果再深入金剛經會察覺經文中有著「一心二鑰」貫穿全經,以一顆慈悲心與兩把智慧鑰匙,分別開啟「相」與「法」的觀照。透由「相」與「法」的體悟將由「有的世界」走入「空的境態」。一心二鑰的慈悲心、相與法的觀看方式就寫在最後的第32分,而最後一個字就是應作如是觀的「觀」。《金剛經》的行門就是時時刻刻觀察、觀看與觀照,這是這篇序最重要的分享,希望你能瞧瞧孔茲的《金剛經》八階段。
張宏實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