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孟瑛如
美國匹茲堡大學特殊教育博士
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希望「融合之愛系列」繪本能讓大家看見孩子的特殊學習需求,讓孩子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繪者簡介
梁雯媛
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進修中
喜歡繪本故事的純粹,蘊含的無限可能性。從圖畫與文字傳達溫暖,是我想做的事。
譯者簡介
英文翻譯/吳侑達
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筆譯組)
因為了解,所以關懷。希望大家喜歡這一系列的繪本。
孟瑛如
美國匹茲堡大學特殊教育博士
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希望「融合之愛系列」繪本能讓大家看見孩子的特殊學習需求,讓孩子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繪者簡介
梁雯媛
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進修中
喜歡繪本故事的純粹,蘊含的無限可能性。從圖畫與文字傳達溫暖,是我想做的事。
譯者簡介
英文翻譯/吳侑達
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筆譯組)
因為了解,所以關懷。希望大家喜歡這一系列的繪本。
序
給教師及家長的話
我常常在親職演講的場合詢問爸媽:「為何要送孩子上學?」「上學的目的何在?」大多數爸媽會一下子愣住,彷彿我問了一個天經地義、但他們卻從未思考過,只是在人生歷程中照做的事情。若再詢問到:「覺得孩子喜歡上學嗎?」「最喜歡去上學做什麼事?」這類問題,大多數爸媽都是沉默以對,或是以懷疑的眼光看著我:「大家都要上學,需要問到這麼細嗎?」若是在拒學症、學校適應困難、分離焦慮或是社交恐懼症的個案場合,則會看到更多困惑、困擾、困頓、無所適從的爸媽,不能明白為何別人家的孩子去上學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我家的孩子就是沒辦法好好上學呢?
教育哲學中對於教育的目的有許多看法,例如:學習社會的運作規則以融入社會、學習過群體生活、成為一個幸福的全人等。但臺灣的相關調查顯示,只有15%至21% 的學童覺得「上學非常快樂」,大部分孩子根本不曉得為什麼要上學,就只是每天背著書包,跟著前去學校,然後再跟著回去家裡。而更多的爸媽及教師則經常是老生常談的告誡:「可以念書的時候不好好念,想當年我……」「不喜歡上學也要去,你以後要做個沒有用的人嗎?」「不能念書了,你才會珍惜……」如果我們的孩子只有在失去念書的機會或者離開學校以後,才能體會上學的快樂,那為何不先讓他們明瞭自己上學的目的並享受上學的樂趣,進而樂於上學與學習呢?
上學的快樂通常來自於學習、成長與人際互動三者,如果還沒發現其中的樂趣,可以及早尋找。做功課、準備考試很辛苦,但累積知識、學會技能的成就感與快樂,值得埋頭努力;學校管教、師長叮嚀很煩人,但認識自己、融入社會、開發潛能的快樂,擁有尊嚴與自主的生活,值得虛心受教。而上學的快樂大多數是來自社會性的快樂,也就是在人際互動和團體生活中所產生的快樂。一般而言,一個不喜歡上學的孩子,幾乎都是在學校得不到重視、肯定、鼓勵,甚至被忽略、貶抑或排斥的孩子。
所以說,要讓孩子喜歡上學,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讓他們在學校得到重視、肯定與鼓勵,包括來自同學與師長的回饋。尤其是正向且具體的回饋,收效更大,會讓孩子更清楚知道未來該如何遵循社會所重視的價值,以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更能由學習過程中享受樂趣、尋求協助,在遇到挫折時的復原力也會更強。因此,要讚美孩子的努力、策略和選擇,而非他們的天賦,不要再只是說:「你很棒!」「你很聰明!」等話語,而能在肯定其艱辛付出時說「你很努力啊!」肯定其耐心和堅持時說:「儘管很難,但最棒的是你沒放棄!」肯定其面對工作時積極向上的精神時說:「你做事的態度非常好!」表揚其合作精神時說:「你和同學合作得真好!」稱讚其領導力時說:「這件事情你很負責,而且做得很好!」肯定其開放虛心態度時說:「你能重視別人的意見,這點做得非常好!」
這個繪本是出自「鷸蚌相爭」的寓言故事,是在約二千三百年前的戰國時代,一個叫蘇代的人為了阻止趙國的趙惠王攻打燕國而對趙惠王說的話(當時有七個國家:齊、楚、燕、韓、趙、魏、秦),意思是如果趙國和燕國像鷸和蚌一樣互相鬥爭,最後只會讓強大的秦國像漁人般從中得益。這是許多人所共同知道的版本,而我將它轉化成「鷸蚌相爭」就不能去上學,鷸跟蚌都不能從中獲得利益,然後透過陸續經過同學的你一言、我一語,讓他們知道上學的目的與樂趣。不管孩子能從中間接收到的訊息為何,只要能找到上學的目的或是樂趣,孩子就比較能快樂上學去。所以在繪本故事尾聲有一句呈現了:「去上學,……」是刻意留下的空白句,可以在導讀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接續完成語句,也是爸媽及教師可以補充的正向完成語句。也希望還未到就學年齡的孩子,能由此繪本發掘自己未來上學的目的和樂趣;而已在就學的孩子,更能由此繪本尋找自己心目中的上學目的和樂趣!
祝大家上學愉快!學習快樂!
我常常在親職演講的場合詢問爸媽:「為何要送孩子上學?」「上學的目的何在?」大多數爸媽會一下子愣住,彷彿我問了一個天經地義、但他們卻從未思考過,只是在人生歷程中照做的事情。若再詢問到:「覺得孩子喜歡上學嗎?」「最喜歡去上學做什麼事?」這類問題,大多數爸媽都是沉默以對,或是以懷疑的眼光看著我:「大家都要上學,需要問到這麼細嗎?」若是在拒學症、學校適應困難、分離焦慮或是社交恐懼症的個案場合,則會看到更多困惑、困擾、困頓、無所適從的爸媽,不能明白為何別人家的孩子去上學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我家的孩子就是沒辦法好好上學呢?
教育哲學中對於教育的目的有許多看法,例如:學習社會的運作規則以融入社會、學習過群體生活、成為一個幸福的全人等。但臺灣的相關調查顯示,只有15%至21% 的學童覺得「上學非常快樂」,大部分孩子根本不曉得為什麼要上學,就只是每天背著書包,跟著前去學校,然後再跟著回去家裡。而更多的爸媽及教師則經常是老生常談的告誡:「可以念書的時候不好好念,想當年我……」「不喜歡上學也要去,你以後要做個沒有用的人嗎?」「不能念書了,你才會珍惜……」如果我們的孩子只有在失去念書的機會或者離開學校以後,才能體會上學的快樂,那為何不先讓他們明瞭自己上學的目的並享受上學的樂趣,進而樂於上學與學習呢?
上學的快樂通常來自於學習、成長與人際互動三者,如果還沒發現其中的樂趣,可以及早尋找。做功課、準備考試很辛苦,但累積知識、學會技能的成就感與快樂,值得埋頭努力;學校管教、師長叮嚀很煩人,但認識自己、融入社會、開發潛能的快樂,擁有尊嚴與自主的生活,值得虛心受教。而上學的快樂大多數是來自社會性的快樂,也就是在人際互動和團體生活中所產生的快樂。一般而言,一個不喜歡上學的孩子,幾乎都是在學校得不到重視、肯定、鼓勵,甚至被忽略、貶抑或排斥的孩子。
所以說,要讓孩子喜歡上學,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讓他們在學校得到重視、肯定與鼓勵,包括來自同學與師長的回饋。尤其是正向且具體的回饋,收效更大,會讓孩子更清楚知道未來該如何遵循社會所重視的價值,以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更能由學習過程中享受樂趣、尋求協助,在遇到挫折時的復原力也會更強。因此,要讚美孩子的努力、策略和選擇,而非他們的天賦,不要再只是說:「你很棒!」「你很聰明!」等話語,而能在肯定其艱辛付出時說「你很努力啊!」肯定其耐心和堅持時說:「儘管很難,但最棒的是你沒放棄!」肯定其面對工作時積極向上的精神時說:「你做事的態度非常好!」表揚其合作精神時說:「你和同學合作得真好!」稱讚其領導力時說:「這件事情你很負責,而且做得很好!」肯定其開放虛心態度時說:「你能重視別人的意見,這點做得非常好!」
這個繪本是出自「鷸蚌相爭」的寓言故事,是在約二千三百年前的戰國時代,一個叫蘇代的人為了阻止趙國的趙惠王攻打燕國而對趙惠王說的話(當時有七個國家:齊、楚、燕、韓、趙、魏、秦),意思是如果趙國和燕國像鷸和蚌一樣互相鬥爭,最後只會讓強大的秦國像漁人般從中得益。這是許多人所共同知道的版本,而我將它轉化成「鷸蚌相爭」就不能去上學,鷸跟蚌都不能從中獲得利益,然後透過陸續經過同學的你一言、我一語,讓他們知道上學的目的與樂趣。不管孩子能從中間接收到的訊息為何,只要能找到上學的目的或是樂趣,孩子就比較能快樂上學去。所以在繪本故事尾聲有一句呈現了:「去上學,……」是刻意留下的空白句,可以在導讀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接續完成語句,也是爸媽及教師可以補充的正向完成語句。也希望還未到就學年齡的孩子,能由此繪本發掘自己未來上學的目的和樂趣;而已在就學的孩子,更能由此繪本尋找自己心目中的上學目的和樂趣!
祝大家上學愉快!學習快樂!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5折$285
-
新書$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