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的葉蔭(精裝)

椰子的葉蔭(精裝)
定價:680
NT $ 578 ~ 646
 

內容簡介

  這是一趟穿越時空,跟著博物學家走進百年前南洋印度的旅程。植物愛好者可鑑賞百年前植物知識體系與現今呼應或差異之處;旅遊愛好者可遍覽殖民地時期東南亞的庶民生活樣態、城鄉風貌、原住民神話、地方特產或風味飲食,乃至當時僅能依靠輪船、火車、馬車遠距移動的旅行方式,俯拾興味盎然;若對東南亞殖民史感興趣者,也可從書中找到追尋的線索。無論從植物考察實錄、旅遊書或歷史學的角度來看,本書都是一本引人入勝、彌足珍貴,過去被人遺忘而再現的佳作。

  身為植物學者並擔任臺灣博物館創館館長的川上瀧彌,在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派遣下,於1911年6月展開為時近一年的南洋印度植物調查採集之旅。從神戶啟航,抵上海、香港,再南向新加坡並以此地為中心,赴暹羅、馬來半島和廖內群島;進入爪哇後,又至南婆羅洲、西里伯斯,經龍目島回到爪哇、新加坡。然後往英屬緬甸、印度、錫蘭,最後繞回檳城、新加坡、香港,前往菲律賓,直到1912年4月,終於返抵臺灣淡水歸來。

  因為是公務差旅,川上遍訪南洋印度各大植物園、農業種植園、博物館,並隨時隨地採集蒐羅各種郊野植物。在考察南洋經濟作物引進臺灣的可行性之餘,亦廣開其善於觀察的心眼,並以知性感性兼具的細筆描繪,將旅途各地的人文、自然、風土、民情、與各地專家學者的交流實況等娓娓道來。讀者閱讀此書的同時,彷彿能身歷其境隨川上之筆走入百年前的南洋印度,亦可遙想這位傾盡畢生熱情與植物對話的學者,在熱帶椰子樹蔭下休憩的身影,並感念他為臺灣植物、博物學界留下的諸多寶藏。

佳評推薦

  本書精彩的植物與旅途,加上現代中文譯作,使得這些熱帶物種能更加清晰的在我們眼前跳躍,得以跟隨百年前的時光,再次啟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研究所教授  謝長富

  熱愛東南亞與南亞文化的讀者千萬不能錯過《椰子的葉蔭》。從文化、名勝、生態,一口氣看遍百年前的南洋。──作家、熱帶植物研究者 胖胖樹王瑞閔

  感謝林試所將這部臺灣自然史的重要經典翻譯再版,重現昔日台博館館長考察的足跡,使南洋風物躍然紙上,帶領我們重返博物學與林業交織的年代。──林務局局長 林華慶

  飄洋過海立足臺灣的植物,到底有著怎樣的身世?透過本書的時代之窗,帶您窺見當時的南洋場景風物。──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組長 董景生

  時隔百年,川上瀧彌的南洋群島和東印度之旅,對我仍傳遞著兩個深遠的訊息。
  一來,他的旅行日記值得反覆品讀,藉以了解一位來自東亞的博物學者,如何看待當地的自然風物。由此再悉心對照,1850年代生物學家華萊士長達八年探查的《馬來群島科學考察記》。
  二則,從當時臺灣屬於日本南進的地理位置,作者如何觀察和思索南洋一帶的風物,又做了何樣的心得。迄今從旅行報告爬梳,這些感懷和體悟仍是一個饒富深義的歷史議題。
  回顧臺灣生態環境和歷史發展,這本鉅著耗時又費工的譯成,無疑地填補了當年「南進政策」裡,自然志的一大塊空白。──作家、自然觀察者 劉克襄

  川上氏之《椰子的葉蔭》提及南洋各國情勢大要與熱帶作物,譯者戮力克服日文譯音,此書為了解南洋作物之不二法門。──台中教育大學助理教授  鄭安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川上瀧彌(Kawakami Takiya, 1871-1915)


  1871年生於日本山形縣,札幌農學校農學士、植物學者。1903年來臺擔任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商課技師,1905年開始主導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植物調查十餘年,直到逝世。亦曾兼任殖產局博物館館長、國語學校講師及編寫農學教科書等職。著有《花》《臺灣植物目錄》及諸多相關論文。

譯者簡介

蔡思薇


  臺北人,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博士論文以來研究的是日治時期的臺灣自然史相關,對當時的植物學者與其時代精神、文化景觀深深著迷。
 
 

目錄

所長序
中文版推薦序 趣味橫生的東南亞遊記
中文版推薦序 人面桃花相映紅
中文版導讀 終於成為博物學家的川上瀧彌
編輯凡例
代序之一
代序之二
自序
緒言
第一章 出航日記
第二章 新嘉坡日記
第三章 暹羅日記
第四章 馬來日記 上
第五章 馬來日記 中
第六章 馬來日記 下
第七章 爪哇日記
第八章 婆羅洲日記
第九章 西里伯斯日記
第十章 後爪哇日記
•第十一章 緬甸日記
第十二章 印度日記
第十三章 錫蘭日記
第十四章 歸航日記 其一•
第十五章 馬尼拉日記
第十六章 歸航日記 其二
•第十七章 旅行紀念

附錄 各章註釋
附錄 植物索引
附錄 今昔地名對照

 
 

推薦序

趣味橫生的東南亞遊記
鍾淑敏


  一八九五年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後,便扮演著日本向中國華南、南洋前進踏板的角色,臺灣總督府也積極的、甚至超越日本中央,施行其所謂的「南支南洋政策」。在此政策下,殖民地官僚有比日本內地官僚更多的海外調查機會,一九〇三年起到臺灣總督府任職總督府殖產局附屬博物館長的川上瀧彌,便是在此脈絡下,奉命前往「海峽殖民地、暹羅、南洋諸島、印度及錫蘭」進行植物調查。

  川上於一九一一年六月從神戶出發,一九一二年四月返回淡水。這個行程並不特別,有不少官僚、或者總督府特別補助者,也基於不同目的調查過上述地區。不同的是,大多數人的調查報告都交差後便被收入檔案庫,川上則不但交了名為「復命書」的出差報告,行程的部分還先在《臺灣日日新報》上披露,最後出版成書。原本川上便常在報章上投稿,例如攀登玉山後,以「松龍生」筆名連載〈新高山探險日記〉, 是曝光率很高的殖民地官僚。川上瀧彌在書前感謝父母引領他走農學之路,還讓他養成每日寫日記的習慣。後世的我們,也要感謝川上瀧彌的實踐,才能留下如此精彩的紀錄。

  作為植物學家與博物館館長,植物學專業與博物館學方面的敘述自然是重點,讀者可以細細品味。我想特別推薦的,倒是本書在專業之外的趣味。川上對旅行地的自然環境、人文地理、歷史與風土民情等充滿興趣,擅長描述所見所聞,也有敏感的嗅覺與味覺,長於用文字激發讀者的想像。同時,他也精確的記錄交通、住宿、飲食費用等,以及航海中的景色、水色、浪高等。熱帶栽培植物的相關產品製程,也有詳細描述,如文中頻繁出現的「兒茶鉤藤」,便是華僑史中大大有名的「甘密」。

  我特別感興趣的是他對當地日本人的敘述。由於日本資本、商品到南洋發展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此之前,南洋的主要日本人是娘子軍與依附娘子軍生存者,對此,書中多處留下目擊證據。當然,書中也提供一般日本人的訊息,如臺灣史研究上的著名學者中村孝治之父中村辰治,擔任暹羅養蠶顧問的事蹟也出現在本書。書中也常拿臺灣相互比較,可惜的是文中唯一登場的「臺灣人」,是暹羅日本國籍者中有九戶十四位臺灣人。日治時期到南洋的臺灣人醫師有二百人,南下的機緣是隨著川上瀧彌也曾實地拜訪的三五公司,可惜即便三五公司的醫師、苦力監督有不少臺灣人,卻沒留下任何線索。

  然而,這本內容豐富、充滿機趣的作品,卻絕不是容易親近的讀本,它有極高的閱讀門檻。首先,書寫文字是百年前類似文言的日文,得先跨越語文障礙,才能領略作者所見所思所感之深意。接著,旅行地點不止一般著名景點,要將以日式漢文或片假名標示的地點還原成中文,往往費盡功夫仍難以如願,尤其是確認爪哇附近的小島時,恐怕只能望洋興嘆。更困難的是作者專業的植物學,如何將百年前的知識體系,轉譯給不同時空的讀者,這個任務實在不是艱難二字所能道盡。譯者善盡職責,將困難而專業的書籍,以行雲流水般的彩筆忠實的再現,真不愧是川上瀧彌的忘年之友。

  總之,本書作為旅遊史閱讀已是趣味橫生,關心飲食史、生活史、移民史、農業技術史、博物學、殖民地官僚的學知、殖民地間之交流的研究者,也可以從書中找到線索。讓我們與作者一起,走一趟豐富的東南亞之旅吧!

人面桃花相映紅——且讓植物豐富臺灣故事
翁佳音


  原本應譯註者與編輯之邀,照例要為新書寫百字以內美言,以示支持他們出版紙面書本的苦勞,但我一看到書名與原作者,就立即請譯者寄校稿來,先睹為快。果然耐看,我因此厚著臉皮拜託譯註者讓我寫多一點。

  為何想多寫一點?因為這本「新版」「舊書」對愛好歷史與植物的讀者來說,絕對可撩起一些學問遐思。若了解近代學科的發展,大概知道以前歷史(History)包括自然史(Natural History)與人文史(Human History)。東亞學術傳統亦如此,清代臺灣府縣廳志,內容就收錄本地物產,如五穀、蔬果,花木、藥草,以及動物鳥獸、魚蝦之類,並有簡單描述與利用情形。換言之,自然史與人文史並非前前後後壁壘分明,在今天學界內,生態史仍然是人文與自然學科雙方研究者的交會園地。

  用以上的背景知識來重讀這本新「舊書」,相信不同學科的讀者對臺灣故事一定會有豐富的感受。作者是著名的植物學家,日領初期奉總督府之命調查、採集熱帶珍奇與有用植物,充做教學研究與經濟利用等用途,後來有此書的出版。有關日本時代南洋政策與執行,另有專家導讀,我這裡只能再拉長一下時空,填加一些趣味故事,供讀者閱讀時參考。

  作者用「椰子葉蔭」當書名,以椰子葉當臺灣、南洋植物的象徵圖像,已開啟植物與人文史之間的聯想,歷史研究者馬上會想到臺灣椰子與檳榔栽種作夥之景象,「檳榔不與椰樹間栽,則花不實」,如此意象甚而編織成「妾作檳榔花,郎作椰子樹」的情侶詩境。所以你看,如果臺灣史讓人與花木合併敘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歷史多麼有感、有顏色啊。

  我看完書稿,好像自己也跟隨作者走了一趟。他當年搭船走的海路,基本上仍不脫十六世紀以來東亞、東南亞海域上風力帆船穿梭的路線。文中提到港口報時砲聲,東南亞原住民Dyak(達雅族)與Bugis(布吉族)等族神話,聞名的Parsi(帕西)商人、遠距離賣春遊女,以及橡膠園經濟作物、金雞納藥用植物等,同樣都是三、四百年來人物與植物的新舊交流現象。書中的蟲膠、木藍、柚木,以及檳榔膏阿仙藥等,臺灣史研究者若花點時間比對,其實可發現是十七世紀以來重要的進口物品。其中有「西谷米Sago/se-kok-bí/siā-ko-bí」,狀似冰品粉圓仔,跟古今臺灣食品關係密切,「西國米來自閩廣洋艘」。十七世紀中葉進口這種椰樹類製品甚多,可惜文獻抄譯過程中出了點小差錯,一般人不易發覺。翻譯事涉基礎學問,可惜,相關執事者,亦很難完全理解。

  作者提到歸國途中泊靠廣東汕頭時,目睹新中華民國成立後街道上有人被強剪辮子之事,讀至此,或許有讀者會萌生作者已跟他所述對象俱往矣的歷史興亡感。作者此次調查,從大歷史來看,是十八、九世紀「植物獵人黃金時代」後的尾聲。他的植物學業績,應與目盲的德國植物學家朗弗安斯(G.E. Ramphius)一樣,被我們紀念,當然也包括被批評。至少,作者認為波羅蜜、釋伽與蓮霧,乃至「檬果/ソワヤ/Sowaya/芒果」是經荷蘭人引入臺灣,然而若進一步印證當時歷史文獻,這種說法恐怕難以成立。

  最後容我說點讚許的話:翻譯絕非易事,又是一種藝術。譯註者除辛辛苦苦還原出植物俗名、學名以及歷史名詞外,還別出新裁於書中保留戰前的日式地名:彼南、蘭貢,與古倫母、白耳義等,一般讀者可從註解中獲悉是何國何地,但這些和式漢字譯音地名,卻可讓歷史研究者很快回到上個世紀前半葉的大東亞主義歷史脈絡。啊,太平洋上的「布哇」島……。

  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終會死去,「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花草植物依舊在,睹物可回思前人。讀這本書,以及時時駐足觀賞身旁的本土與外來植物,應可激起再追憶、再重構臺灣與東南亞人物往來史之欲望。力薦此書時,又厚話多寫一堆,不外就是想分享這些人文與自然學科交會的經驗,讀者諒之、諒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5
    $578
  2. 新書
    85
    $578
  3. 新書
    85
    $578
  4. 新書
    9
    $612
  5. 新書
    9
    $612
  6. 新書
    95
    $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