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福慧增長,自利利他
廿一世紀,是一個數位化(digital)的時代,無獨有偶的是中國古先民的太極陰陽文化,正是淵源於河圖數。古數為體,今數為用;今數有感,古數且應。兩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是為河圖數重現天下之緣起。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伏羲古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精通人身鳥獸及草木之情,發明了創世紀的八卦易象。因此,後人尊稱伏羲古聖為「八卦祖師」。相傳祖師繼續將八卦推演至六十四卦,也就是連山古易的由來。古易歷經了數千年後,來到了神農氏(炎帝末期),由於時代變遷,連山易已不先民的需要,到了黃帝軒轅氏時期,將古易進化為歸藏易,以利民情。堯舜時期,周易則又取代了歸藏易。
古三易只有卦象,而沒有象辭、卦辭、爻辭等文字,因為古先民看到圖象即可以明瞭其中的意義。但到了夏朝大禹王時期,先民慢慢不解卦象之意,因此有智慧的帝王領袖就利用了文字,記錄每個卦象的意義,所以就開始有了卦象的解辭。
商湯滅夏後,以歸藏易取代連山古易。商朝末年,紂王無道,酒池肉林,淫逸過度,於是周文王演周易卦辭,周公旦演爻辭,完成了一部偉大的易經,並且承繼了前朝的法統。五百年後,天下進入了春秋時代,至聖先師孔子及門人依易經作了易傳,就是我們俗稱的易經十翼,以解易經,有助於我們凡夫來研究深奧難懂的古易。
自春秋戰國以後,先秦諸子百家,如儒家、道家、醫家、墨子宗教家、陰陽家、法家、農家,無不從易經所流出,所以後人都說「易為六經之源(首)」,究其實,易不僅僅是四書五經、十三經之源頭,更是華夏一切文化之根,而易學又是效法河圖洛書所創造出來,所以「河洛」可說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沒有河圖文化,大概就沒有中華博大精深的文明,正如孔子在論語所語「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就是此感而發吧!
河圖與洛書是一體的兩面,先天為河圖,後天為洛書;先天為體,後天為用;體為和合相,用為承繼相。
河圖的結構──
北方:屬水、數一和六。
南方:屬火、數二和七。
東方:屬木、數三和八。
西方:屬金、數四和九。
中央:屬土、數五和十。
數由一、二、三、四……到十,形成了氣的運行,由五行數而產生了五行象,五行象再延伸到五行氣。後來經過歷代先賢的努力,就推演出納音五行、正五行、八卦五行、卦氣五行、洪範五行、化氣五行、玄空五行等種種五行。
本書採用先天體河圖以象徵其性格;後天五行相,表緣份;環境、五行氣,表吉凶,以順逆表結果。在年月日時方面,年的部份本書採用六十甲子的順序取數,月的部份採用朔望月,日的部份採用太陰曆,時的部份採用十二時辰取數,最後將四柱年月日時加總,再以河圖數取五行。
不同於子平八字,也不同於一般採用後天氣質等命理分析。五行論只談氣,不論陰陽質,因「數」在「氣」前,「氣」在「質」先,本書的重點在河圖數與五行氣的關係,藉此向讀者介紹數與氣的概念,暫時少談質的問題,並以輕鬆平易、活潑生動的口吻淺談大略內容。若有缺憾,尚祈明哲之士見諒。
最後,感謝筆記整理本書的編輯曾黛莉,以及達觀出版的國濤老弟和諸位先進們的鼎力相助。並將本書功德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希望有緣閱讀此書之人皆能福慧增長,自利利他同證菩提。
敝人生性愚拙不敏,加上才疏學淺,若有引據錯誤之處,至誠懇請十方善知識不吝指正,謝謝!感恩!
申年吉祥月圓滿日 承先‧古意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