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聲氣相通的療癒天地
溫佑君,肯園負責人
1998年初夏,我第一次帶團到普羅旺斯考察,每個人都像追星族一般貼著薰衣草合影,莊園主人也日日來「開示」芳香療法的奧義。有一天,他極其慎重地告訴我們,說是他的印度上師能與植物溝通,曾受邀參與植物界的大會,藥草告訴上師,祂們決定幫助人類,請回去廣傳這個福音。我當時雖然神色不變地翻譯給大家聽,心裡只覺得「喔,好吧,如果你要這麼說的話。」和芳香植物共事二十二年後,回想起這段往事,感受卻是「喔,真是感激不盡!」
任何人只要讀完《自然的療癒密碼》,便能明白這種轉變其來有自。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彷彿打開臉書動態回顧,把讀過的論文、見證過的個案、走訪過的園林,全都重溫一遍。而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就在,通篇無處不是科學,卻句句閃耀著美學的微光。有時候,它使你忍著眼淚、吸著鼻子,邊讀邊想那些年錯過的幸福,和這些年不知不覺陷下去的坑。更多時候,它讓人想立刻跳上單車,或是拿起登山杖,把自己丟進森林裡放生。
有關於自然的療癒力,歌頌與分析的著作已經汗牛充棟,但本書在同類書籍中,絕對是錐處囊中,其末立見,因為作者為我們帶來了一個超廣角的視野:
我們的免疫系統是「從」大自然、「在」大自然及在「與」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演化而來。作為一種可溝通的感官系統,我們的免疫系統在與樹木的生化交流上有著一段極其悠久的歷史。
這是整本書的立論基礎。所謂「生態心身醫學」、「演化醫學」,就是把身體「還諸天地」。主流醫學的研究路徑,常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生命的答案在培養皿裡。我們被教導,只要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疾病就會得到控制。然而,書中提到:
我們正面臨著一項令人驚訝的事實,那就是:免疫系統是種感官系統,它能夠感知、溝通與行為。……,人類的免疫系統(當然,還有動物和植物的免疫系統)與環境進行溝通的程度,遠遠高於我們至今所知。
人體組織絕非止於身體的外部邊界。
所以作者一開始就援引各種森林療癒的數據,來說明人與自然如何對話。在森林裡,人身上各種於健康有害的數值下降,而有益的數值上升,關鍵在於草木釋放的萜烯類化合物。那些萜烯都有氣味,正是植物精油的主要成分。但草木為什麼要釋放氣味?動物學家范歐文(Wouter Van Hoven)在1990年的研究,或許是這個大哉問最好的答案。
那一年,南非北部的川斯瓦,有三千頭羚羊在主題樂園暴斃。馮荷芬教授被請去調查,結果發現,兇手竟是金合歡樹!原來金合歡會在動物啃咬葉片時,快速製造苦澀的單寧酸來嚇阻敵人。愛吃金合歡的長頸鹿,就懂得每十棵金合歡裡只挑一棵吃,而且絕不吃位居下風的樹。原因是首遭攻擊的金合歡,不光會生成單寧酸來自保,還可以隨風傳送乙烯給同胞拉警報。被圈養的羚羊沒辦法像野生長頸鹿那樣遊走,只能猛嚼身邊的草木﹐最後因單寧酸過量而亡。
植物靠香氣溝通,用香氣免疫,人們也可以借助植物的香氣來強化自身細胞的溝通與免疫,這其實就是芳香療法的基本功。在植物香氣的薰陶下,人們更有機會提高對自身的覺察以及對環境的理解。我有個學生,長年隱忍婆婆的輕視,用了大西洋雪松以後,竟然能抓住丈夫傾吐多年的委屈,從白天講到黑夜。芳香分子不是只能抗菌抗病毒,還可以影響多種神經傳導,直接調節情緒。書中對此也有所著墨,介紹了心理過程改變免疫系統與器官的心理腫瘤學。
本書統整了許多硬知識,希望大眾對自然療癒力的理解,不要只停留在浪漫懷想的層次。提出蓋亞假說的牛津大學生物學家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就明確表示:他所想的,和具有意識或企圖的星球甚或一顆作為女神的地球,一點關係也沒有。
作者本身也極力避免各類的「植物屬靈論」,比如我一開始講述的印度上師故事。不過這並不妨礙本書激發我們對自然產生孺慕之情。事實上,要怎麼調和科學性的冷靜眼光,與哲學性的纖細感知,這本書堪稱是一流的示範。
既然人完全不可能自外於動植物組成的「功能圈」,如何重新與自然環境融合,就成了維護健康的首要功課。但是書中說:
人類的身體在工業時代裡過著一種不合物種特質的生活……
人類實際上顯然淪為生產工具。在經濟與獲利掛帥下,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不人性化。
解藥呢?
美國的農業暨林業部曾出版過一部內容豐富的科學出版品……當中總結了各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在洛磯山脈進行過的大量研究。結果很明顯:對於那些陷於社會危機與生存困境的人來說,荒野經驗是種有效的助力。
於是作者發出沉痛而感人的呼籲:
在野外,我們可以體驗到,在這個星球上,存在著一種身處其中經濟需求、工作表現或催收帳款和我們的外表、體格或性向一樣無關緊要的現實。而且這種現實大於人類的社會制度。植物、動物、真菌、石頭、河流與藻類的世界,將比所有的工廠、所有的會計師事務所、所有的經濟系統存續得都要長久。除了自然以外,還有什麼現實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遠離這一切?
上面這段話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最精闢的註腳。以前的人總是劃錯重點,只看到杜甫憂國憂民。但詩人知道一件海豚和草履蟲也知道的事:國破不是末日,山河不在才是末日。股市崩盤還可以活,若是臭氧層破大洞、海洋塞滿塑膠,誰都沒辦法活。寫這篇推薦序的當下,新型冠狀病毒正在肆虐全球,然而,人類如喪考妣的時候,地球卻得以好好呼吸。這個發人深省的世紀現象,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回應,我們是否還會聽到下一次的警鐘?
與其憂慮封城與經濟蕭條,或等著找病毒來源和有效疫苗,閱讀這本書,可能會讓我們得到更可靠的療癒密碼,因為:
體驗大自然能夠幫助我們擺脫這種如印記般的唯物主義,修復我們破碎了的自我形象。
在森林裡,自己與生命最深刻的意義及最驚人的啟發作用最是靠近。
祝願人類與地球重修舊好。
於2020年5月2日
自然與健康——新千年的主題
湯瑪斯・哈瑟博士(Dr. Thomas Haase),維也納農業教育暨環境教育高等學校校長
與醫療學有關的書籍往往放眼於較為年長的目標族群。然而,這類書籍卻也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吸引年輕的一代;他們可以為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提供新的啟發,能夠決定性地共同形塑我們社會的未來。在20世紀的80年代與90年代,誕生了所謂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他們也被稱為「Y世代」(Generation Y)。
在英語中,「Y」的發音聽起來近似於「why」。事實上,千禧世代(但也不僅僅只有他們)幾乎對既有的一切都表示質疑:我們難道非得破壞環境才能好好地過活嗎?所有的知識難道全是科學說了算嗎?
藉由「簡樸」(simplicity)這個概念,美國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給出了答案:一種相對於由人為需求所支配的社會的、親近自然的、獨立的生活,會讓人更接近真正的生活。
千禧世代對於保護自然生活空間十分敏感,他們也相當清楚純粹技術、理性的自然觀所具有的缺陷。因此,對於在自然對人類的正面影響方面越來越多的實證知識,他們所採取的態度特別開放。克萊門斯・阿瓦伊(Clemens G. Arvay)出生於1980年,在千禧世代中算是輩份最高的。不過,就連中年人與老年人也都曉得這個問題:這個世界不僅在經濟上疲軟,自然生境的破壞同樣也在拉警報。
阿瓦伊為我們指出個人及社會的健康與這個星球的健康關係有多密切。這本書主要是在針對接觸大自然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器官與細胞做全面性的解釋。作者也闡述了我們與動物的關係,並且說明人類與動物的互動如何發揮可證實的醫療效果。
在本書裡,阿瓦伊深化了他的前作《親生命性效應》(Der
Biophilia-Effekt)的基本見解,該書的重點在於,透過各種實用的練習,讓我們能夠獲得森林的療癒力。他不僅為最廣泛的自然作用譜系提供了許多新的證據,而且也為植物與動物的療癒能力提供了堅實的科學基礎。身為一位生物學家,他明白地指出,「綠色科學」在疾病的預防及治療的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的學校也應用了這些知識,像是藉助園藝療法幫忙改善鄰近的老年醫學中心患者的生活情況。種種成果表明,這是利用大自然的資源造福所有人的正確道路。
祝福你,在閱讀這本有趣的書的過程中,能從中獲得許多既新穎又實用的知識,能從中獲得許多的啟發,並能夠深刻地了解到,你能如何在認真對待植物與動物的療癒力中,為維護或恢復自己的健康作出重大的貢獻!
維也納,201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