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你的傳統不是你的傳統
這不是一本爆料商周雜誌八卦的書。
但這是一本幫助你了解早期中國樣貌的書。
人們很喜歡講「自古以來」,可是所謂的古,到底是多古?戰國邏輯大師墨子曾經吐槽那些儒生:「你說要復古才能成為仁者,但古人的言語,古人的衣服,在他們的年代都是流行語和流行服飾。所以你崇拜的那些古人,自己並不穿古服,也不說古語,那就不符合你說的復古為仁條件,所以你崇拜的古人不是你夢想的仁者,這簡直是笑死人了!」其實現代這種人不少,他們總是喜歡打著傳統、復古的旗幟,認真說起來,他們真的懂傳統中國文化嗎?
若從專業角度來看,唐宋元明混雜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元素,似乎已經不是那麼「純」的中國了(笑),遑論滿人治理的清朝。但是,秦漢帝國以前的世界,就真的很「中國」嗎?很抱歉,劉邦、項羽皆楚人,而楚王又曾經囂張地說「我蠻夷也。」好像……也不是特別純淨?
我們這本書介紹的商周時代,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國,是他一輩子奮鬥要回到的黃金年代,他寤寐思服的是這個偉大時代的締造者周公。拜考古學的發達所賜,現代人很幸運,比起孔子、司馬遷,能看到更多出土文物。我們不敢說比孔子更了解商周時代,但對於人們愛說的「傳統中國」,我們或許會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三千年前的商周文化不僅夠久,作為傳統文化的根源也很夠格,更是孔子認證的黃金時代。(古人稱青銅為金,可說名副其實。)可是,黃金時代究竟是什麼模樣?家庭和樂,兄友弟恭,夫妻相敬如賓,人人講禮又文明?
事實上,從很多古籍文獻和出土資料看來,商周文化似乎不像大家以為的那樣美好。商周時代的人們,會煩惱自己得罪哪路神明,要怎麼祭拜才能解決問題。他們也會因為開快車而出車禍,為了搶奪家族財產而大吵一架,甚至為了解決不了的紛爭搞到告上法庭。我們以為的傳統文化奠基者、先賢哲人想恢復的黃金時代,其實好像也跟電視機裡的社會新聞沒差多少嘛?
談起古文明,大家會興奮地說起埃及、希臘、馬雅等等奇事異聞。但同樣是上古文明的商與周,可能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很陌生的。遙遠的商朝與周朝,大概除了酒池肉林跟睡覺夢見的周公之外,就沒有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了。但在古書單薄的記載之外,我們何其有幸能從考古學家手上拿到當時人們有意或無意間留下的第一手資料,像是他們的紀念獎盃、祭禱文書、占卜文字,甚至是打贏官司的判決書、生活中使用的鍋碗瓢盆。他們留下了憑證,我們看到了歷史。
二○一五年春天,野蠻小邦周誕生了。原本我們只是一群研究古文字與上古史的碩博士生,鑒於這個領域的冷僻,只好組成自救讀書會,相互交換讀書心得與研究訊息。然而,隨著「故事」網站崛起,居然有幸獲得「故事」編輯的邀請,希望我們在上頭發表上古史文章。我們當時既興奮又害怕,興奮的是,能夠得到最具影響力的人文新媒體平台青睞,害怕的是身為碩博士生的我們是否被認為不務正業,為了避免「真身」曝光,我們為自己取了一個筆名,便是「野蠻小邦周」,幻想著這樣就不會有人發現我們是誰了。
從此,一步江湖無盡期,讀書會走上了歷史普及之路,而這本書就是改寫自野蠻小邦周成立以來發表過的絕大多數文章,也是我們關於「商周歷史」的第一本作品。
本書的上編:「商周人和你想得不一樣」,主要聚焦商周兩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以及文化傳統。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與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距離遙遠,大家多半認為這種渺茫的時代沒有必要認識,然而每當社會面臨新的議題或改革時,卻又有不少人以維護傳統文化為名,呼籲相關改革應該謹慎以對。可是,究竟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呢?
是兄友弟恭?夫妻相敬如賓?還是充滿禮樂的和諧社會?我們選擇了神明、拜拜、車禍、女性、家庭紛爭等題材,希望為讀者揭示上古時代人類生活某些樣貌,同時也想透過揭露這些當時人的第一手紀錄,叩問傳統中國文化究竟是什麼。
讀者或許會發現,商周時代雖然有些令人震撼的面向,像是多妻多妾、滅國屠城、權貴政治,甚至不把人當人看的濫殺戰俘人牲用以拜神。但也有很多時候是很可愛、很貼近現代生活的一面。說到底,歷史無非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發生的那些事。人生在世,要生存、競爭、追夢或是成家立業,古人不用嗎?當然要,目標都是一樣的,物質憑藉與手段不同而已。
本書的下編:「商周邦國群像」,是想為讀者揭示商周兩代的政權是如何崛起覆滅,以及它們與周邊的邦國又是如何往來。過往我們接觸中國史時,其實視角是比較狹隘的,集中在政權更迭的一角。相信很多人只記得商朝推翻了夏朝,周朝又推翻了商朝,好似當時的神州大地上除了夏、商、周三位主演外,其他地方沒有演員一樣。
近來的考古發現卻告訴我們,在紂王與姜子牙鬥法的舞台之外,也有或大或小的聚落存在,包括大家熟悉的三星堆,也有較為陌生的吳城文化、炭河里古城、鄂國等等。這些聚落或政體和商、周彼此交流,互相影響。這讓我們不禁要問,所謂中國的圖景,是否也該有他們的身影?
這張顛覆大家過往所知的歷史地圖是想提醒讀者,所謂的「中國」或「中國文化」並非單一而線性的。它不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王朝更迭,文化也不是想當然爾的繼承,它是不同政體相互影響下的結果。
如同我們的筆名「野蠻小邦周」所反映的那樣,那個被後世視為禮樂文明起源的周朝,曾經也是被商王朝瞧不起的邊陲野蠻人,甚至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只敢自稱「小邦周」(小小的周國),而將商王朝稱為文明的「大邑商」(大大的商國)。
不過就如我們在歷史課學到的,小小的善良的周國注定要來消滅大大的壞壞的商國。曾經「野蠻」的小邦周,開國後繼承了商的文化與人才,吸收了商的政治制度、藝術審美;並結合本土風俗習慣、社會結構,慢慢走出了自己的路,形塑出周文化,甚至成為後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
從「小邦周」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被視為野蠻的周人可以打造輝煌的文化,邊緣的周國也可能變成中心,因此,無論商周政體如何強大,文化如何具有影響力,我們都不應該因為聚焦中心,而忽視邊緣。畢竟,沒有邊緣,中心也就難以被突顯。有時候,邊緣反而才是決定歷史走向的那一方。
身在臺灣,我們相對於商周與中國來說,也是一個邊緣。我們如何站在臺灣的視角,觀看與中國的關係或是中國文化的影響?在臺灣社會主體性逐漸為人所重視的今天,或許有人主張切斷中國相關因素是突顯臺灣的好方法,但我們不認為這是一種理想方式,畢竟中國傳統文化仍是形塑臺灣社會價值觀很重要的一部分。相反地,或許唯有認識它、理解它,甚至思考中國文化在這個社會所扮演的角色與發揮的意義,才有可能建立堅實的自我認識。
而野蠻小邦周想做的,就是書寫一本「給臺灣人的商周史」,期盼能用不同的眼光,重新看待這個我們或許習以為常的中國文化。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非常多人,首先,謝謝遠足文化的李進文總編以及王育涵編輯,沒有你們的協助,本書不可能順利地完成並上市。其次,感謝「故事」網站,沒有「故事」網站就不會有野蠻小邦周,也不會有本書的文章,感謝你們多年來提供平台讓我們有機會被大家看見,希望有機會能再供稿給故事。其三,感謝中央大學中文系胡川安教授,沒有您的提議與提攜,野蠻小邦周大概沒有勇氣把這些文章集結成書,也不會有今天寫序的機會。最後,感謝多年來支持野蠻小邦周的讀者,無論是在「故事」網站或是臉書粉絲頁平台觀看文章,沒有你們的按讚與回饋,野蠻小邦周是不可能走到今天。
野蠻小邦周 二○二○年三月記於首都邊緣的深坑總部
推薦序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杜正勝教授
歷史有什麼用?
以第一志願考入歷史系的我,在大二那年發出這樣的質疑,後來讀到法國大史家馬克‧布洛赫(Marc Bloch)也被他的兒子問到同一問題,他因此撰寫了《史家的技藝》(Apologie pour l'histoire ou Métier d'historien)作為回答。
二戰期間布洛赫投身抗德,不幸被捕,並在諾曼第登陸前幾天慘遭蓋世太保殺害,此書因而沒能完成,我們不知道他的兒子是否充分了解歷史之用,也不知道現在的讀者是否滿意布洛赫的辯護或技藝。
我想,也許可以換個問法,歷史該怎麼讀才有用?不同讀法產生不同作用,有的用於當個成功的皇帝,有的藉以成為學者,有的獲得做人的智慧,有的則為增益人生的樂趣。總之,讀懂歷史,甚至讀通歷史,歷史對當事人就會有用了。
然而在問讀者怎麼讀之前,追根究柢還需要問歷史該怎麼寫作?畢竟我們所知道的歷史都是基於史家所撰寫的「歷史」,這才是根源。
繞了這麼個大圈,我不外想提醒本書的讀者在開卷之前先閉目冥思本書要講的「商周」這個時代,你自小到大從不同管道,閱讀的或聽聞的,獲知什麼樣的「歷史」,或說你腦中會浮現什麼樣的「歷史圖像」,再來檢測自己讀過本書以後,你的「商周圖像」產生什麼變化?有沒有增添新內容?會不會扭轉舊意象?
殷商和西周,這個距離二十一世紀的你至少三三○○到二七○○年的時代,「干卿底事?」從安陽西經洛陽到西安、寶雞,這一片中國黃土地,距離太平洋西沿的臺灣何止數千百公里,又與你何干?一個具有獨立自主思考的讀者應該問自己,也問作者這些問題,而本書給你什麼信息,提供什麼解釋,你是不是尋覓到答案,滿不滿意?應該是評判本書的一項指標。
身為中國古史老兵,對商周時代當然有我的「歷史圖像」,這篇序文不是討論這類課題的地方,但我可以坦誠告訴讀者,本書作者提供很多新資訊,以具體而有情節的人、事、物為主角試著講生動的故事,不像一般印象中的史書,只是乾巴巴的框架而已,至少讓這段歷史的認識更加豐潤充實。本書寫作多利用出土資料,化繁為簡,行文興趣,兼帶詼諧,多少可以把時間隧道遠端朦朧的人和遙遠黃土地發生的不相干的事與你連繫在一起,值得一讀。雖然沒有豔麗國色妲己、褒姒,作者重建的婦好,巾幗不讓眉鬚的形象,證明零星的考古資料也可以講有趣的故事。
據我所知,「野蠻小邦周」是一些專注於中國古史的年輕人,看來他們沒有明顯的師承,而是自闢門徑的學苑豪傑之士,可謂「雖無文王猶興」,即使因嘗試而有些錯誤,亦無傷大雅。我由衷祝福他們能持氣履恆,開闢一片新田園,也希望讀者不吝給予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