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解剖是一個非常視覺性的學門,近幾世紀已有許多解剖圖問世。就如同地圖必須呈現真實的地景一樣,解剖圖同樣也必須仔細地闡明人體構造的排列。地圖製圖者的專業是表達地景的地形,而解剖學者的重點則主要聚焦於人體的組成上。不論是對地形或是人體,這些圖在彙集成冊之後即稱為圖譜。第一本解剖圖譜出現於文藝復興時期,而迄今修習解剖的學子們依然必須仰仗這些視覺化材料。很多學生仍然跟以前一樣使用傳統圖譜,不過現在又多了一些電子資源。
解剖學的描寫一直以來都有所更動,以回應解剖知識的發展、讀者偏好的改變,以及傳達媒介的限制。維薩留斯的《人體的構造》出版於1543年,是最早和最著名的解剖圖譜之一。在這本著作中,這些解剖的人體常常擺出特別的姿勢,並且站在具地景的背景之中。這本書並非只是給一學生所使用,同時也是給一般讀者參閱。解剖學高度利用圖像傳達資訊的作法,也幫助人們能更加親近解剖學。
在17世紀末,解剖學的描寫又有重大革新。可以精美排列解剖構造的翻皮圖像取代了過去原汁原味地呈現解剖室內遺體標本的模式,使解剖學和死亡之間能稍微脫鉤。此外,刻畫及印刷術的發展也影響了圖譜的風格。隨著石版印刷術逐漸取代木版畫,更能允許呈現細節的描繪。彩色圖片的產生又將解剖圖譜帶入一個新的境界,使血管、靜脈,以及神經得以用不同顏色加以註記。攝影技術的出現,使解剖學可以獲得更客觀的描記。攝影看似可以做為呈現醫學圖解的最佳解方,但解剖圖譜所要呈現的其實不僅僅是客觀性及保真度而已,還必須維持圖像的整潔度。有時傳統的繪圖,其實比起真實的解剖攝影圖像,更能夠傳達想要呈現的資訊。要製作醫學圖解的挑戰,一直都是哪些部分應該收錄,哪些部份應該捨棄。
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如X光、超音波,和核磁共振等等,已為醫學帶來重大的影響,並對我們將人體視覺化及概念化帶來深遠的影響。有些解剖圖譜仍利用遺體解剖的攝影及繪圖來呈現,且仍保有一席之地。但現在受到醫學影像的影響,新的風格開始出現,主打活體解剖學。文藝復興時期那種超自然性的復活骨架和肌肉人,現在已經逐漸以活人身上的內部構造呈現。
由於歷史因素和必要性,解剖學一直都是一個與死亡相關的學科。一般讀者可能會被屍體的血肉、解剖眼窩中乾癟的眼球,還有拖出腹腔的腸子影像嚇跑。但透過醫學影像技術,以活體解剖的描繪,可以完美地呈現解剖學的血肉,而不必血肉模糊地呈現。
這本圖譜的彩圖即是採用所謂的活體解剖學,本書大多數的影像皆透過全身解剖組織的3D重建所構成,並將掃描圖再以數位媒介繪製而成。我們已經盡力面對哪些部分應該收錄,哪些部份應該捨棄的問題。由於一次將所有解剖學的內容全部呈現,對讀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因此我們將這個理想化的人體拆解,輪流展示他的骨骼、肌肉、神經、血管,及器官。我希望,這本圖譜能夠對任何修習解剖學的學生,或是任何對於人體解構有興趣的人們,能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