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瀕危物種」和「生態保育」這些資訊不斷地在生活周遭以各種形態出現,再再提醒著我們要去關心因人為開發而造成劇烈變遷的大自然;其中最受全球關注的焦點,且最具代表性的物種,就屬外表黑白分明、專吃竹子的大貓熊了。
大貓熊的原始棲息環境受到濫砍森林、墾荒耕種及交通開發等影響,在一九六○年代呈現了大幅減少及破碎化的現象,致使野生大貓熊的族群數量一度降到了全球僅剩一千隻以下。所幸,在全球核心動物園及保育組織的協同努力之下,推動棲地保護、停止森林砍伐,與設置自然保護區及保育繁殖中心,讓大貓熊的數量逐步增長,不但圈養繁殖的個體數超過三百四十二隻,全球族群總數量回升至一千六百隻,也為大貓熊回歸原始棲息地的野放計劃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臺北市立動物園肩負物種保育及環境教育的責任與使命,對投入全球瀕危物種的保育繁殖計劃更是責無旁貸,在硬體設施及專業團隊的努力下,於二○○八年迎接大貓熊團團和圓圓的到來,積極參與全球瀕危物種保育合作,邁入新的里程碑。這不僅是對臺北市立動物園工作團隊的激勵和肯定,更是藉此提升同仁們的專業涵養和執行保育策略的能力。藉此,深化對臺灣本土瀕危物種的保育,發揮更大的實質效益。同時,在大眾的引頸期盼和大貓熊專業團隊的努力下,終於在二○一三年七月六日,貓熊寶寶圓仔順利誕生。圓仔的誕生,不僅再次凸顯了臺灣及臺北動物園相關專業團隊的能力,在相關資訊揭露的歷程中,藉由民眾對圓仔的關心,圓仔更儼然成為動物保育的親善大使,充分發揮向大眾推廣保育教育的絕佳魅力。
今年是臺北市立動物園忙碌和充滿喜悅的一年,除了大貓熊寶寶圓仔的誕生之外,還有鮮少有繁殖紀錄的臺灣穿山甲、在原始棲地面臨絕種危機的緬甸星龜、馬來長吻鱷及犀牛鬣蜥等瀕危物種都傳出了繁殖成功的好成績,讓動物園在域外保育的工作上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然而,面對野生動物天然棲息地頻頻失守的現況,動物園界長期扮演移地復育和環境教育的角色更顯迫切及重要。
二○一四年適逢臺北市立動物園建園一百周年慶,我們深切地期盼大貓熊圓仔專書的出版,不僅讓大眾有機會一窺大貓熊的繁衍奧秘及圓仔成長的歷程,也能引領著大家一起來關切野生動物所面臨的生存危機,進而起身和我們一起加入保育動物、保育大自然的行列!
臺北市立動物園園長 金仕謙